百年老店 堅持品牌 童叟無欺
文/崔西;攝影/許斌
臺北市各個角落中,隱藏著許多老房子、老字號,在現代化的城市裡,呈現出一股特殊的氛圍。老字號並不是只有「老」而已,它所代表的是一種信賴與習慣,是品質的保證,是傳統的堅持,即使新東西、新風味輩出,但傳統的古早風味卻歷久彌新,也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記憶。
走一遭臺北的百年老店,一起漫遊這些老店創下的百年歷史吧!在這些年歲累積的背後,尋找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林華泰茶行
封存在記憶裡的滿室茶香
走進林華泰茶行,看見歷史的表情。木頭隔間、磨石子地板、一桶桶蹲坐在地、半個人高的茶桶,屋內一方天井引進的陽光,透過窗戶投射之後顯得柔和,滿室的茶香竄入鼻腔,是百年來封存在人們記憶中的不變好滋味;而同樣百年來不變的是,店家對於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堅持。
「信用,是我們給大家的印象。」自1883年於重慶北路2段193號成立至今,林華泰茶行已是第四代經營,現任老闆林茂森,依舊秉持著從父親身上學到的作風,用對顧客的誠信,扛起這塊百年的老招牌。
不同於現代化的茶行力求包裝精美,林華泰茶行只簡單以塑膠袋裝著秤好的茶葉販售,原以為這樣的老店或許禁不起時代的衝擊,但驚人的是,前來採買茶葉的客人依舊絡繹不絕,生意興隆。
「我們賣的是包裝裡面的東西。」林茂森對自家茶葉信心滿滿。他表示,目前臺灣茶葉市場價格參差不齊,但他們卻是將茶葉等級劃分得清清楚楚,替消費者嚴格把關,因此儘管林華泰茶行不提供試泡的服務,也沒有殺價的空間,充滿信用的口碑卻牢牢抓住一群死忠的顧客,甚至還有一家三代都是主顧,非林華泰茶行的茶不喝。
林茂森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民國53年的一次颱風,淹掉了店裡所有的茶葉,當時因為不願意將泡水茶葉烘乾再賣,而將價值兩百多萬元的茶葉全部丟掉,成了全臺北市唯一倒閉的茶行,後來再次投入大筆金額重建,才又漸漸恢復到今日的規模。
自小在茶行長大,茶是林茂森唯一愛喝的飲料,難得的是,不像許多百年老店擔憂後繼無人,他的三個小孩不但本身愛喝茶,對茶行經營也都興趣濃厚。林茂森常跟孩子說,做生意一定得要「一分錢、一分貨」,走進屋內放置高等茶葉的小房間,他拿起一斤4,000元的高山烏龍茶說,這個茶葉因為太難種,臺灣茶農都已逐漸放棄種植,而林茂森為了給客人高品質的口感,不惜自掏腰包,特地請人到東部高海拔地區專門種植!
堅持賣好茶,林華泰茶行還要繼續飄香下一個百年。
乾元蔘藥行
守護健康100年
「以前每到立冬,前來蔘藥行購買補冬藥材,還得排隊領取呢!」乾元蔘藥行的老闆陳建忠面帶微笑,憶起30年前乾元蔘藥行的榮景。大稻埕迪化街歷經歲月更迭,街景跟以往已有些許的不同,不變的是,這間有著百年歷史的乾元蔘藥行,仍舊佇立在原地,為一代一代的顧客守護健康。
老舊的扁額,透露著這兒的歷史悠久,1875年成立的乾元蔘藥行,不像附近幾戶立面的巴洛克式建築,用的是水平直線屋簷,樣式簡單,3樓的牛眼窗旁圍繞著兩條人蔘,一眼望去就知道是間蔘藥行。
木製中藥櫃矗立在店裡最顯眼的位置,一格一格刻劃著歷史的痕跡,桌上的老算盤與磨藥工具,同樣訴說著往日歲月,而藥櫃上的老藥罐,以及以書法書寫的藥材名稱,都是店內一處處古老且動人的風景。
木製中藥櫃矗立在店裡最顯眼的位置,一格一格刻劃著歷史的痕跡,桌上的老算盤與磨藥工具,同樣訴說著往日歲月,而藥櫃上的老藥罐,以及以書法書寫的藥材名稱,都是店內一處處古老且動人的風景。
「我們秤藥,是一帖一帖分開秤,比起用電子秤一次秤足再分裝,藥材份量絕對是更為足夠。」陳建忠認為做中藥要秉持一顆善良的心,因此他對中藥材的品質相當要求,希望自己賣出去的藥材,能使前來購買的客人身體健康。
隨著時代演進,陳家人已不住在這棟老建築裡;為了衛生起見,裝藥材的盒子也改用塑膠樂扣盒,避免直接與木櫃子接觸。但其餘像是煎煮藥材的方式,都還是秉持著古老的模式,陳建忠說,他也常與店內的老師傅們,一起研究試驗將中藥材做成藥錠等,希望給古老中藥帶來新的可能性。
秉著幫客戶監督的責任,店內所有藥材都嚴格挑選,不賣其他南北貨,堅持專賣中藥材,甚至不好的產品寧可不賣。因此,乾元蔘藥行雖然貴了些,仍是許多內行人的選擇。
彭英芳米行 餵飽無數人的百年米店
在松山地區,說起這間老里長伯的百年米店,可是大大的有名氣。老一輩的松山人或許還記得當年「彭英芳米行」的盛況,全盛時期米店工人曾多達4、50人,店內開飯時,至少也要五桌,猶如辦桌請客般熱鬧。
「彭英芳米行」前身,最早是在饒河街碼頭旁,當時是家規模頗大的米糧行口,賣場加倉庫及輾米工廠門面,幾乎是同排店家門面5倍寬。後來,彭家看上當時五分埔成衣加工區逐漸成形,商機不錯,於是在永吉、松山路口,買下現在這片店面,先兩地營業,最後索性結束饒河街老米店,「彭英芳米行」也就在松山打下彭家百年米店的稱號。
身兼里長伯及米行老闆的彭炳義說,原在饒河街的彭家米店,從他曾祖父彭江潭就開業,祖父彭添泉、父親彭祥林克紹箕裘,再傳到他時,賣米歷史已超過100年。第五代接班人是彭炳義的長子彭長成,夫妻兩人原來都有穩定工作,但為承祖業,於是放棄工作,捲袖賣米。
彭家米糧早期幾乎都是來自附近五分埔稻田,原因是當時臺北地區稻米產量幾可自給自足,彭家米店自然就地取材。2、30年前,五分埔地區人口漸多,稻田慢慢被住宅取代,彭家只好改向雲嘉地區米商進米。
之所以能夠維持百年,靠的不僅是生意頭腦,更是彭家數代相傳,堅持賣米要憑良心的理念。彭炳義表示,賣米大半輩子,到現在都還記得父母當初在把米店交給他時,曾特別交代他要有生意道德外,遇到窮人買米,更要壓低價格,儘量給人方便。
也因為這樣,幾年前彭英芳米行所賣的白米單價,每台斤都比市售小包的白米便宜一點,直到最近幾年,因為工資運費等人工成本漲價,以及各大超市、量販店大賣場紛紛出現,米價差距才逐漸拉近。
此外,彭家米店每個月都有愛心民眾默默訂米,分贈市內多家育幼院、慈善機構,看在彭炳義夫婦眼中,相當窩心,歷經五代經營,老里長期待百年米行能夠持續經營,讓更多人吃飽也吃好。
瑞成棉被行 與記憶中的溫暖重逢
位於士林夜市最熱鬧的地段,瑞成棉被行這間百年老店,以手工打造棉被,是過去臺灣人婚嫁必備的產品,不過近年來為了與時代競爭,已經悄悄地轉型,從傳統手工棉被行,變成寢飾專賣店。
瑞成棉被行從1888年第一代李天賜擔任棉被師傅算起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目前瑞成棉被行已是第五代老闆張寶仁當家。說起自家的手工棉被,他表示,與其他機器做的棉被最大不同處就是「耐用」,手工可以將棉花的纖維完全打開、鋪平,緊實度高,比機器製品要來得更耐用保暖。
在蠶絲被、羊毛被,以及一些化學纖維的被子生產後,瑞成棉被行的生意一度大受衝擊,後來決定改變經營型態,一方面維持自己的手工被製造,一方面引進現代化產品,重新再出發。
「現代人消費模式改變,我們當然也要跟著變。」張寶仁說,他們打破自製自銷觀念,開始進了時髦的羽絨被及羊毛被等產品,甚至還有工研院研發的最新科技遠紅外線被,就連自家的手工被,也在以往的網紗套外,增加了棉布套的改良版。
一直到現在,瑞成還是有一批死忠顧客,對手工被的溫暖念念不忘,即使在國外,也會趁著回國時前往購買。保留傳統,開發新品,對轉型的瑞成棉被行,張寶仁信心滿滿,未來還打算開放網購,幫客人們將訂購的棉被宅配到府,更希望配合潮流與時俱進,讓百年老店傳承下去。
郭合記刀店 典藏精緻手工
別以為士林只有夜市而已,位於士林夜市後方的巷弄內,於清同治9年創立的「郭合記士林刀」,不僅是間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還是揚名國際的臺灣之光。
說起「郭合記士林刀」,可真不只是一把刀而已,柳葉般的外型猶如藝術品般精緻,可以彎折的刀面不但收藏方便,發明的時間相較於國外盛行的瑞士刀甚至還早上幾年,刀面上精緻的花紋設計、高貴質感的牛角刀柄,以及刻上「元祖郭合」的標記,讓士林刀就像是藝術品一樣。許多國內外愛好此道者,都特地前往訂製,拿來當成收藏品。
刀身如竹葉、刀柄如茄形的士林刀,因為造型的關係,起初名為「茄柄竹葉刀」,後來因為在八芝蘭製造,所以又稱「八芝蘭刀」,臺灣光復後順應更換地名政策,才漸漸演變成今日人們口中的「士林刀」。士林刀鋒利堅固,可以削竹、切菜、切魚肉、割漁線等,用途廣且實用,不過時至今日,前來訂購士林刀的人,多以收藏為主。
郭合記第五代傳人郭明讓從15歲開始跟隨父親郭文成學習,每日埋首工作室鍛造刀面,歷經3年4個月學成,而後一肩挑下百年事業的傳承。他不僅引用進口鋼質打磨刀身,更著重刀面紋路的鍛造,將製刀技術從實用層面提升到精緻工藝。
目前店內不僅有手工製的士林刀與廚房用刀,郭合記還有許多從日本、德國進口的刀具可供選擇,雖說專程前往訂刀的人不少,但郭明讓表示,士林刀費工且耗時長,堅持品質的他一天只能做一把刀,想要收藏的人可得耐心等待。
不同種尺寸的士林刀一字排開煞是驚人,更驚人的是其背後如刀鋒一般細膩的精神,風靡百年的小刀如何讓人迷戀?值得前去一探究竟。
▲相關資訊
林華泰茶行
地址:重慶北路2段193號
電話:2557-3506
乾元蔘藥行
地址:迪化街1段71號
電話:2558-4291
彭英芳米行
地址:松山路200號
電話:2768-6368
瑞成棉被行
地址:大東路25-2號
電話:2882-2846
郭合記刀店
地址:大北路74號
電話:2881-2856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一月號第5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