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直接訂閱:
美食品臺北 我的美食&人生情緣(上)
臺北廣播電臺50歲了! 讓更多人聽見臺北的聲音
 

美食品臺北 我的美食&人生情緣 (上)
文/韓良露;圖/南村落

帶路達人小檔案:

韓良露,擅長透析人性與生活,拍紀錄片、寫電視劇本、製作新聞節目;環遊世界嘗遍各地美食,寫作觸角十分多元,廣及旅行書寫、美食、電影評論、占星學、小說、散文等各種文類。

說到吃,臺北市稱作美食之都一點也不為過,而多年來我吃遍許多區的經典道地美食,養成了對吃的講究,吃,其實是記憶城市最好的方式。

回想起來已經是35年前的事了,當年我16歲,父母親決定從新北投搬到如今被稱為康青龍街區的地方,剛好趕上1975年前後這一帶蓬勃發展的美味年代。

我常笑說自己的八字生來有兩個食神坐命,一輩子口福運佳,我的兩個食神在人間的化身一個是我阿嬷、一個是我父親,他們都是愛吃愛玩的人,也因此從小就牽引著我結下了不少美味因緣。

美食的風水寶地
北投

先來說地緣吧!我童年、青少年所居住的北投,是一個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繁榮的小鎮,在1960年代,北投可是比後來居上的天母興旺。北投市場曾是臺北北區最大的傳統市場,北投公園對面有賣江浙菜的「上海飯店」、北方菜的「新生飯店」,還有臺北之外唯一賣西餐的「美而廉」分店,這三家餐廳在我心目中都是屬於父親食神管轄,來自蘇北在上海讀書的飲食譜系正好就是江浙菜、北方菜、上海式西餐,父親真是選對了風水寶地。

但北投對從小在臺南長大的阿嬤也不吃虧,在1960、70年代,北投可是繼大稻埕臺菜之後的臺菜大基地,而北投市場裡眾多聞名的臺灣小吃(如雞捲、鼎邊銼、蚵仔煎、芋粿、碗粿等)和飯店中豪華的酒家菜(如鳳尾蝦、佛跳牆、紅蟳米糕等),也都是我從阿嬤那裡傳承來的美味嚮往。

用美食畫地圖 讓好店做地標
艋舺、中山北路

不只是北投,因為這兩個食神愛帶路,整個臺北在我心目中也可劃分成兩大塊食神地圖,本省的阿嬤帶我去艋舺龍山寺附近的「北海道魷魚」和「龍都冰?室」,也吃廣州街上的「周記肉粥」和「兩喜號魷魚羹」,阿嬤的美味路線還有大稻埕永樂市場周邊的旗魚米粉、意麵、青草茶等,以及圓環的「三元號」、圓環旁的「第一沙茶火鍋」等,再加上士林慈諴宮外的老士林市場的各式小吃。

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阿嬤除了愛臺灣小吃、臺菜,也難忘懷日式口味,中山北路的「通天閣」、沅陵街的「神田」、西門町的「美觀園」,以及內江街那家至今都沒掛招牌的日式小食堂,都成為我4、5歲後有記憶以來吃生魚片、關東煮、烏龍麵、蛋包飯的地方。

阿嬤有自己的地盤,來自大陸的父親也有自己的半邊天,父親是不上艋舺的,但鄰近的西門町、衡陽路一帶,卻有我從4、5歲起就印象深刻的「石家飯店」、「真北平」、「一條龍」、「四川吳抄手」、「點心世界」、「隆記菜館」等,口味也不出北方與江浙,我後來才發現,父親是少數不吃川味牛肉麵的外省人,因為他不吃辣,也不愛吃硬麵條,只吃軟爛的揚州煨麵,我至今愛吃的川味紅燒牛肉麵是我自己青春時代在中華商場吃出來的美味情緣。

除了西門町外,父親帶著我認識了另一條重要的美味路線是中山北路,從「豪華酒店」、「中央酒店」到「大華」、「藍天」、「香港西餐廳」,以及1970年代初期才新興起來的「香港海鮮樓」、「楓林小館」、「紅寶石酒樓」,我本來以為父親的口味有了重大的突破,後來才知道小時候家裡會吃那麼多的粵菜和港點是因為母親愛吃,母親去世後,父親就很少再去粵菜館了。

長大後,當我回憶起十多歲前我對臺北街區的記憶,幾乎都脫離不了食物的氣味,我最早記得的南京東路是如今小巨蛋所在,當年是羽球館的西餐廳賣的起士焗烤鮮魚和羅宋湯。

1980年代前東區還未真正發展,有名的餐廳也甚少,除了父親會帶著我去探親訪友之外,東區一直是父親和阿嬤的美食化外之地,但從頂好超市開始賣法國麵包後,東區日後也成為我自己發掘美味的青春屬地。

全家人的美食歸屬地
康青龍街區

在搬到康青龍街區之前,我對這一帶雖不熟悉,也說不上陌生。我在唸中山女高一年級時,幾乎一週總有兩、三天放了學後不先回家,而是去學長於新生南路信義路口的家玩耍一陣子,我們常去當時傍晚時已經要排隊的東門湯圓(其實是去吃麻醬麵和餛飩),也常在永康街上的「高記」(不在今天的位置,當年還是對街的小店)吃油豆腐細粉,因此當我聽到父親在康青龍街區臨沂街65巷找了間4樓的公寓要搬去時,覺得非常開心。

康青龍街區有豐富的美食,父親如魚得水般很快就和東門市場裡的攤家熟了,知道哪一家賣的黑豬肉、黃牛肉、黃魚、草魚、鯽魚最好,父親也養成了星期日帶著全家去當時還在東門市場旁的「銀翼飯店」吃早茶的習慣,淮揚干絲、風雞、肴肉、雜式小籠、清炒蝦仁、韭黃鱔糊等,就成了我三十多年來的固定飲食。

1970年代初期,康青龍街區一帶正享受著臺灣光復後第一波的繁榮市景,本來賣油的「鼎泰豐」開始賣小籠包,如今變成了國際企業,我常自誇我可是從他家還一邊賣油一邊賣小籠包就吃起了,鼎泰豐隔鄰的「北平逸華齋」(後來由夥計接手改名為信遠齋),有母親最愛吃的燻雞和醬肉,世人多不知道鼎泰豐和信遠齋老闆娘其實是一對客家姐妹呢。

那些年頭,美味的小館風風光光地沿著永康街一帶的巷弄開張,談到臺北美味發展史的人,絕不會忘掉「秀蘭小吃」昔年的風頭。

但永康街從來不是一家菜系獨領風騷的地方,臺北本是本省、外省各地族群混合的美味家園,在東區未興盛前,第一家賣北京御膳房小吃的「京兆尹」和以窩窩頭及天津白菜粉皮熬肉出名的「天津衛」,都是開在麗水街上。康青龍街區除了外省南北口味,還有以老西餐聞名的「中心西餐廳」,我還記得在那遇見過梁實秋、郎靜山、夏元瑜等人,那裡的酸黃瓜、冷盤、牛尾湯、燻鯧魚如今一想起,滋味都還在口中。

因為阿嬤後來去了美國,康青龍街區的臺式、日式美味路線成為母親和小孩們一起發現的生活樂趣,像原本開在信義路華南銀行旁巷子裡、後來搬到連雲街上的「麗園壽司」小攤,可以一大早6、7點就在那吃豬腸金針排骨冬粉、筒仔米糕,反而較少吃豆皮壽司、紫菜捲壽司和味噌湯,一直到今天,一年之中我偶爾都會有幾天特別懷念那裡的早餐。

麗水街上還有一家專賣臺式海鮮的「巧味食堂」,已經開了快60年,是母親宴請本省親友的地方,那裡的鹽水鵝、煎赤鯮、麻油烏魚膘、炒米粉等,都是最道地的臺味,我還曾建議國際書展的主辦單位在那宴請俄國作家代表團,吃得賓主盡歡。

※延伸閱讀:
美食品臺北 我的美食&人生情緣(下)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七月號第522期】

臺北廣播電臺50歲了! 讓更多人聽見臺北的聲音
文/觀止;攝影/王能佑

民國48年的天行廣播電臺,可說是臺北廣播電臺的草創階段。伴隨臺北市民成長的臺北廣播電臺滿50歲了!50年來,它見證著臺北的改變,並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廣播節目:以準確快速的新聞轉播,讓市民掌握時代脈動;以抒情、流行等各類型歌曲,讓聽眾天天享受音樂盛宴;以各種食衣住行、吃喝玩樂資訊,讓市民生活變得繽紛多彩,讓大家隨時都可以「聽見臺北的聲音」。

在媒體競爭的年代,臺北廣播電臺曾獲多屆廣播金鐘獎,以及曾虛白新聞獎;雖然以聽覺為主的廣播地位相對較為弱勢,卻絕對有其存在的價值。臺北廣播電臺總監秦浩分析電臺的定位,他說,廣播節目擁有「陪伴」與「即時」兩大特性,而臺北廣播電臺在資訊紛亂的時代,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將最正確、豐富的資訊,傳遞給臺北市民,陪伴民眾度過每一個重要時刻。

草創艱辛 防空洞裡播音

事實上,臺北廣播電臺擁有現在這樣豐富多元的內容,是許多前輩打拼來的。細數電臺歷史,可分為好幾個階段,民國44年的天行廣播電臺,可說是臺北廣播電臺的草創階段,當時全臺處於備戰狀態,每當空襲警報響起,天行廣播電臺的民防之聲,就成為安定人心的力量。當時經費拮据,設備簡陋,播音員甚至得在防空洞裡播音呢!

歲月更迭,揮別了戰爭陰霾,臺北廣播電臺在民國66年有了新定位,正式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新聞處(今觀光傳播局),主要功能仍為市政宣導,但增添了更多類型的節目來服務市民,同時也有了新的名稱「臺北市市政廣播電臺」。此時,原本的調幅頻道已不敷使用,因而增設調頻網,並更新硬體設備,FM93.1頻道於民國78年8月26日上午9時31分在前臺北市長吳伯雄的按鈕啟動下正式開播,展現全新的氣象。

正式更名「臺北廣播電臺」
多元節目饗聽友

民國80年,電臺順應民主潮流,淡化官方色彩,再度更名為「臺北廣播電臺」,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新聞類、公共服務類、音樂類、藝文類等不同類型的節目。民國94年5月5日,另闢AM1134「喔!海洋」原住民專屬頻道。

相較其他電臺,專屬於臺北人的臺北廣播電臺,更關心市民生活,聆聽每天早晨的「生活在臺北」、傍晚的「臺北你當家」,可掌握新聞不漏拍;「臺北社區好鄰居」、「臺北有愛」等公共服務類節目,為民眾澆灌積極正面的能量;夜闌人靜,有「爵士漫步」、「西洋樂未眠」的動人樂曲陪伴,夜貓子再也不孤單;「繪本故事好好聽」、「臺北愛讀書」、「臺北真有藝思」等藝文節目,更是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養。

此外,為關懷新住民子女教養問題,每週六、日晚間8時至9時於FM93.1及AM1134同步聯播「心際能源會」;為服務在臺印尼、菲律賓、泰國及越南新住民與外籍勞工,於每週六、日晚間9時至11時於FM93.1及AM1134同步聯播「Hello Taipei」節目,讓異鄉遊子也能感受到溫暖。

臺北廣播電臺也是市府與民眾的最佳媒介,若民眾在節目上call-in提供市政建議,電臺會代為轉達民眾心聲;臺北市長郝龍斌也在每週三下午6時到7時於「臺北你當家」節目的「大頭斌報告」單元中,說明各項重大市政議題,並開放民眾call-in展開空中對談。

在7月31日晚間7時到9時,臺北廣播電臺將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走過風華歲月的蛻變??臺北廣播電臺五十週年慶」夏日感恩演唱會。電臺歷任臺長、節目主持人將會粉墨登場,帶領民眾回顧電臺50年來的的點點滴滴。

電臺節目主持人也將展現百變的聲音魔力,模仿不同年齡層人物角色的聲音,讓民眾感受廣播人的播音實況。老中青三代知名歌手,也要演唱經典的國、臺語老歌,帶給大家美好的夏日回憶。

臺北廣播電臺 特色節目介紹
尋夢園 秦夢眾 美聲打動人心

每週一到週五晚間11時到12時,打開FM93.1頻道,便會傳來沉穩敦厚,又充滿磁性的嗓音,透過語調的抑揚頓挫、輕重快慢,這聲音像是施展某種魔法,觸動了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是秦夢眾的廣播節目「尋夢園」。持續20多年,歷經復興、警廣、快樂聯播網、臺北廣播電臺4家電臺,名稱從來沒有更改,堪稱是廣播史上的奇蹟。

曾獲得票選全國最受歡迎節目主持人第一名的秦夢眾說,讀書時代,學校老師發現他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有安神催眠的效果,鼓勵他朝廣播界發展,後來他到臺北廣播電臺實習,在廣播圈成長茁壯,培養出一批死忠聽眾,「臺北廣播電臺是我第一個發聲的電臺,和我十分有緣。」秦夢眾至今仍感念臺北廣播電臺對他的栽培。

這麼多年來,「尋夢園」主要的精神從沒改變,以靜態的空中談心,搭配西方抒情音樂,讓民眾能放鬆自在聆聽。秦夢眾說:「社會結構的變化,讓現代人的壓力更大,這個深夜播出的節目恰好能撫慰人心。」

節目中,聽眾能收聽到許多60至90年代的動人情歌,秦夢眾也會隨著時節、氣氛播放不同的歌曲。他並透過聽友的來信,在節目中進行個案心理輔導,引導聽眾面對情緒壓力,讓這個深夜裡的祕密花園,成為許多人的心靈藥方。

臺北有愛
廖偉凡 用廣播做公益

自封陽光美少年的廖偉凡,全身散發著源源不絕的熱情,為節目聽眾帶來歡樂。你可能不相信,宛如大頑童的他,已在臺北廣播電臺播音30年!

目前,廖偉凡負責週六及週日上午11時到12時的「臺北有愛」,他說,受到伊甸基金會創辦人劉俠女士的感召,很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事,所以這幾年多半主持公益型態的節目。

「也許我稱不上一支蠟燭,但至少可以點亮一根火柴。」他串連臺灣十多位廣播人成立「愛的廣播連線」,每週尋找適合的主題共同報導,像是鼓勵民眾參與發現臺灣之美的「千里步道」活動,資助失學、失業的逆風少年參與就業培訓,推動青少年帶著愛心加入志工服務旅行,讓愛的力量變得更強大。

見證了電臺這30年來的茁壯,廖偉凡細數他印象中難忘的往事:颱風天風雨太大,同事無法趕來接班,讓他曾經連續24小時值班;解嚴以前,每到防空演習時,廖偉凡就會牽著暱稱「蔡媽媽」的臺語播音員蔡雪英,跑進防空洞裡報新聞,廖偉凡笑說,到現在都還難忘蔡媽媽一邊報新聞、一邊喘氣的情景。

他也感謝電臺前輩對他的提拔與指正,「要不是他們如此嚴格地糾正我的發音,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廖偉凡如是說。

陳慈銘 帶領電臺走向新紀元

今年4月才接任電臺臺長職務的陳慈銘,擁有爽朗的笑聲和廣播人的熱情。在朋友、同事眼中,是個勇於築夢的新時代女性,任職後短短幾個月與同仁共同為電臺創造出一番新面貌。

在4月25日花博閉幕當天,陳慈銘率領電臺的記者、主持人與行政同仁,開設「行動播音室」,在四大園區現場進行長達8小時的實況連線報導閉幕頒獎典禮、花博感恩遊行、夜市嘉年華及閉幕晚會等各項精彩內容,並在「感謝有你──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閉幕特別節目」中,安排多位貴賓專訪。

另外,因為優異的外語能力與深厚的國際關係人脈,她時常親自出馬採訪各國大使、代表與國際友人,希望在臺北這國際都會中,以多元、豐富的元素充實節目的內涵,擴大節目的視野。

在陳慈銘眼中,臺北廣播電臺是十分有潛力的電臺,她可以是民眾生活中最重要的好朋友。「我們同仁以熱情為大家服務,節目的內涵都溫暖了大家的心。」她強調,在市長郝龍斌全力支持下,臺北市政府團隊都是電臺的後盾。電臺是政府與民眾相互聯繫的管道,是市民最能信賴的媒介,對於照顧弱勢族群更是義不容辭。

陳慈銘補充,臺北是世界級的城市,她的友善、包容與文化內涵已經建構為華人城市中最值得居住與生活的環境。臺北廣播電臺以市府團隊為後盾,為不同族群的市民提供最完善的服務。她期許與電臺全體同仁共同努力,再創佳績,讓全球聽友都喜歡「聽到臺北的聲音。」

▲ 相關資訊

地址:中山北路3段62-2號4F
電話:2595-1233
網址:www.radio.taipei.gov.tw
線上收聽 FM93.1 AM1134
http://www.radio.taipei.gov.tw/MP_112011.html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七月號第522期】


從電視劇看宋朝歷史
電視劇「水滸傳」收視率節節高昇,相關話題不斷,引起廣泛討論。水滸好漢果真有其人其事嗎?水滸劇中好漢林沖、武松被刺配流放,但你知道什麼是「刺配」嗎?

做哪種運動,減肥效果最好?
「塑身減重」絕對是夏天最熱門的話題,除了控制熱量,「運動」已經被專家們認定是最健康、最理想的減重方式。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運動項目,到底哪一個減重最有效?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