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9/12 第31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照過來 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臺北短波 為神像 治金裝 南新繡莊 一針一線思華年
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文/許麗芩;攝影/吳金石
▲《臺北畫刊》資深攝影王能佑二十多年來用攝影鏡頭記錄臺北的發展。
有一群臺北人,他們在工作中與臺北共同成長,也見證著這裡的變化,有人陪伴許多家庭度過兒童遊樂時光;有人從事車掌工作,欣見臺北交通不斷飛躍成長;有人則透過攝影鏡頭捕捉臺北的瞬息萬變。從他們的經歷,可以回味臺北變遷的浮光掠影,也記錄許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記憶座標。

●兒童育樂中心•鄭明珠

不捨八十年遊樂園走入歷史

創立於西元1934年、橫跨數個世代的兒童育樂中心,預計年底士林兒童新樂園正式啟用後,即將走入歷史,讓許多臺北人、尤其是兒育中心的員工相當不捨,已在園內服務十六年的鄭明珠哽咽地說:「想到再過幾個月這裡就要關閉,好希望時光停留,讓那天永遠不要來。」

兒童育樂中心創立於日據時期,曾是臺灣最早且唯一的公營樂園,很多臺北人所坐的第一部碰碰車、咖啡杯、摩天輪、音樂馬車、龍鳳船、輻射飛椅就是在這裡。

鄭明珠表示,自己小時候曾經來兒育中心遊玩,長大後竟有機會入園服務,在這裡工作的期間看過也聽說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例如有位母親從前常帶孩子來玩,後來孩子因病去世,她經常回到這裡來回味與孩子共同遊玩的點滴;還有一對熟客陳爸爸與陳媽媽,經常帶患有腦性麻痺的女兒來玩,但想到園區即將關閉,不知道要如何跟女兒講這個消息。

最令鄭明珠印象深刻的是「碰碰車阿伯」謝昭華,自從他國小五年級到過兒育中心的遊樂世界後就「一見鍾情」,最愛玩的遊樂設施就是碰碰車,現在退休之後天天來玩個十幾趟才罷休。由於曾有媒體報導,許多小粉絲慕名前來,指名要找「碰碰車阿伯」尬車。下次來到碰碰車區,說不定可以看到謝昭華頂著一頭華髮與小朋友尬車的有趣畫面。

很多習慣新玩樂措施的民眾難以想像,兒育中心在全盛時期,排隊買遊樂券的隊伍可以將園區外圍繞兩圈,鄭明珠指著摩天輪、咖啡杯、旋轉木馬、碰碰車前面的廣場說道:「以前排隊等候的人擠得滿滿滿,連路面都看不到呢!」她說,進園入口處的溜滑梯也相當熱門,因為同時擁有快速與慢速滑道,連大人也趨之若鶩,經常大排長龍。

如果想要重溫童年遊樂時光,不妨趁著兒育中心年底走入歷史前來體驗。「以前來玩的小女孩,現在已經結婚生子、帶著小孩來玩,這裡是個創造快樂與回憶的地方。」鄭明珠說。

●資深車掌小姐•張百合

退而不休,公車活字典為民服務

很多新世代在臺北搭公車已習慣司機一人服務、自己投幣或刷悠遊卡的搭車模式,但很多老臺北人對於以前公車上有車掌服務、剪公車票卡的年代,印象依然相當深刻。目前已高齡七十五歲、看來依然充滿活力的前資深車掌張百合,指著「好運臺北─交通特展」中布置的懷舊牛頭公車和車掌小姐裝置圖像時,對於車掌生涯如數家珍。

「以前我跑過沒有門只有鐵鏈的公車,還要幫乘客剪車票,很多學生或上班族都是買一格一格的月票,現在大家用悠遊卡,已經看不到了。」張百合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搭公車,中學畢業後考入當時的公路局而成為車掌小姐,一待就是三十幾年,跑過0南、260等路線公車,在當時的年代,能夠穿上一身車掌制服,就如同現在的空服員般令人豔羨,甚至還多次收到愛慕者寫的情書,由於她執勤的260路公車路線會經過陽明山區,有些住在山區別墅的海外乘客偶爾會邀她下班後去吃飯,但單純的她無意高攀,一律予以婉拒。

可別看車掌工作外表光鮮亮麗又神氣,敬業的張百合說,早年公車設備簡陋又沒有冷氣,車掌工作除了剪票還要負責擦車窗、掃地等車輛清潔工作,要求完美的她不放過車窗死角,經常在擦玻璃時被窗緣割破了手,而且颳風下雨都要出勤,但她喜歡透過這份工作觀察眾生相,像是手拿原文書的大學生氣質不凡,也藉機學習女生的穿著打扮。

張百合最樂在其中的事情是,邊看風景、邊聽不同的乘客講些趣聞或做人做事的道理。工作多年遇過最好笑的則是,由於早期驗票時需要下車,曾經就有一位同事還未及驗票吹哨及跳上車,司機一時不察就開走了,把車掌小姐留在原地,令人哭笑不得。

不過,隨著臺北交通的飛躍成長及演變,民國72年公車裁撤車掌小姐後,張百合轉任至臺北市政府聯合服務中心服務,回答民眾各項公車路線問題,她總能在三秒內答出從哪站上車或下車、如何轉車等,儼然是本「公車活字典」,而民眾也對她親切的服務留下深刻印象。「以前因為公車路線只有二、三十路,比較好記,現在公車路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但不像以前那麼好記了。」

如今已經退休的張百合依然喜歡搭乘公車去郊遊、運動,或是跟一群老友相約敘舊,日子過得相當充實。從早期臺北交通不便,到如今捷運開通、公車四通八達的秩序與便利,走過臺北不同交通世代的張百合相當樂見臺北的成長,也希望臺北變得越來越好。

●《臺北畫刊》資深攝影•王能佑

為臺北留下影像資料庫

很多習慣每個月閱讀《臺北畫刊》的民眾,對於「王能佑」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舉凡刊物中各項市政、專題報導、旅遊景點、人物專訪等內容的照片,幾乎都出自這位資深攝影師之手,王能佑在《臺北畫刊》擔任專職攝影二十多年來,已經累積龐大的圖片資料庫,從早期的底片、135、120幻燈片、到數位攝影,已有數萬張與臺北相關的影像,說他用相機記錄臺北發展史,倒也貼切。

日前甫退休的王能佑回憶,二十幾年前他即在臺北市政府拍攝《市政週刊》,之後轉職至《臺北畫刊》服務,拍攝的人、事、物多得不勝枚舉,很多地方甚至重拍了好幾次,大街小巷幾乎踩遍,他自我比喻「就像計程車司機一樣,在臺北趴趴走」,經常為了取景而上山下海或耐心等待多時,例如有一次為了拍攝夜景而上山,他看見前方一位年邁的阿伯健步如飛,誤以為前頭路況平順,卻是行至一座峭壁,為了不錯過攝影時機,只得硬著頭皮將沉重的相機和腳架揹到背上,雙手抓繩索攀爬到山頂平臺,可惜最後還是錯失時機。另一次則是頂著中午豔陽,躺在炙熱的地上,只為了捕捉多國旗幟飄揚與台北101大樓的雄偉畫面。

談完為這份工作所吃的苦,王能佑也分享了其中樂趣:「我拍過基隆河靠近內湖科技園區的藍色公路夜景,當時情商整艘輪船配合拍攝,感覺滿過癮的。雖然有時會想,當別人放假去看跨年煙火或是大稻埕煙火節,而我卻是在拍照,但反過來想,當2010年花博會時排隊很久才進得去的夢想館,我卻可以因公務採訪而入內拍攝,想想還蠻不錯的。」除此之外,採訪時也常遇到熱情的民眾,王能佑說道:「有次拍攝社子島島頭公園,我請一對情侶入鏡,他們配合擺了多種姿勢,夜景搭上戀人最後成果相當好。」

多年來,王能佑拍過很多令臺北人回味、已消逝、正在消逝或歷史空間再利用的地標,例如中華商場、臺北圓環、兒童育樂中心、14和15號公園、光華商場、四四南村、西門紅樓、華山藝文特區、剝皮寮、松山菸廠等,看到臺北從以前的交通黑暗期,到捷運開通、騎樓整平、YouBike微笑單車上路等嶄新面貌,既是為消逝的記憶座標感到惋惜,也為臺北城市的進步感到欣慰。

臺北有很多地標令人回味,但如果只憑著幾個人的回憶,很難看到完整的發展軌跡,希望有更多對城市發展「有感」的人,共同透過回憶、文字、影像,為臺北留下珍貴的紀錄。

 
為神像 治金裝 南新繡莊 一針一線思華年
文/黃重豪;攝影/顏涵正
▲低頭密密縫的吳淑美,專心反覆刺上千百針,才能製出完美繡品。
明末清初文人沈自晉在其傳奇作品《望湖亭•自嗟》中說:「雖然如此,佛是金妝,人是衣妝,打扮也是極要緊的。」凡人會為自己添上胭脂粉黛,以表體面;神明亦披上龍袍鳳冠,以顯神聖。不過,祂們的服飾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走過萬華康定路與永福街的轉角,無論春夏秋冬,總會見到一位女子坐在寬不到兩公尺的店面裡,一針一線在布上穿進穿出,而後渲染出燦爛的霓裳羽衣。再早個幾年,則是頭髮花白的老公公、老奶奶低著頭,一心一意繡著屬於他們的故事。

這一幕靜靜的、慢慢的,早已成為艋舺地區六十五年來一幅動態的風景。春去秋來、光陰飛逝,如今南新繡莊已經成為全臺碩果僅存的神明衣飾「專櫃」。

苦練慢熬 成就福州繡藝

繡莊的門口擱著幾座繡架,細細的竹竿早被布匹磨得光滑,「這些工具已經用五、六十年了,到現在都零零落落,不過對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只要拿繩子綁一綁,兩隻腳架得起來就好。」目前當家的老闆吳淑美說。

對傳統工藝來說,一樣工具,就是一樣歷史。時光回溯到一甲子之前,吳淑美的公公林榕官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夥子,當時父祖輩在福州經營刺繡有成,亦深切期盼他能傳承悠久的家傳事業。

十六歲時,林榕官便被當成一般學徒來對待,吃的、睡的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得從打掃環境、煮飯洗衣、搬運貨物等開始。三年四個月後,同學們紛紛出師,林榕官卻仍被留在家裡訓練,又過了兩年多,父親終於宣告他的學徒生涯正式結束。整整六年,林榕官吃足了苦頭,卻也練就旁人無可崢嶸的絕藝,因而在廿五歲時渡過黑水溝,來到夢土開疆闢域。

礙於日本政府的規定,林榕官祕密經營了好幾年,熬到日軍撤出後才以「南新」為名開設繡莊。後來,他的太太以及多年後的兒媳婦,都相繼承接起福州繡的絕活。

遵循古法 維繫精湛手藝

在古裝劇裡,常能看到女子一手持著圓形篩子,一手拿著繡花針來回穿梭,那雙纖纖玉手,充分流露大家閨秀的氣質。不過在現實中,刺繡可不是這般秋月春風的差事,吳淑美表示,真正要繡一件衣服或綵緞,得先在布料畫上底圖,再牢牢繃在支架上,接著一隻手持針垂直刺入布匹裡,另一手隨即接過刺回來,如此反覆刺上千百針。

別看繡花針小小一根,最難的就是拿捏角度,「我剛嫁過來的時候,完全不會刺繡,拿針就跟拿斧頭一樣,拿都拿不直、刺也刺不準。公公又很嚴格,我常被唸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其他女工也一樣,只要沒做好,公公就叫她們全部拆掉,我看每個女孩子都在哭。」

更苦的莫過於刺到手指頭,或是被針車車過去,這時她們會趕快拿車油滴在傷口上,沖去髒血,再用力擠到止血,就不會化膿了。

回首這段血淚斑斑的往事,吳淑美雲淡風輕的說著:「我們繡莊規模不大,只能靠功夫累積名聲,公公又要同時教那麼多學徒,不嚴格一點,很難把每件都做到最好。」但她也笑說:「我們那個時代的女生都比較忍氣吞聲啦!」

隨著時光推移,目前平面繡多改為電動車繡,不過只要客人指定手工,繡莊仍然可以製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作。吳淑美指出其中差異,「電動繡比較整齊一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手工繡多少會『走閃』,每條線都差個一分、兩分,可是看起來比較活潑。」

至於浮面繡則全數維持手工,有別於目前廣泛運用的保麗龍,南新維持傳統,仍以棉花為主要材料。刺繡師傅一開始要將棉花固定在適當位置,再以金蔥縫於其上,讓線條撐起蓬鬆的棉花,如此,龍鼻便能挺拔的向外輻射,龍身亦能呈現迴環曲折的弧度,比起硬的保麗龍更能嶄露活靈活現的神韻。

「而且保麗龍三、四年就癟掉了,棉花可以維持十幾二十年。」吳淑美自信的說。

服裝多變 圖飾顏色藏玄機

由於一件衣裳能保存良久,許多廟宇習慣等到佛像被燻黑後才換上新裝,但也有廟方年年更換。吳淑美解釋,有些信徒因為願望獲得實現,便抱著回報的心理為神明添購新衣,特別是做生意賺大錢的,往往一次就掏出十幾萬元來訂做。

而佛道神像成千上萬,亦通通難不倒吳淑美,因各種圖案、顏色都反映了一定的天界秩序。她舉例,男性服裝以龍為主,女性則以鳳為要,而這二種圖案多專屬於地位較高的神明,包括天公、關公、玄天上帝、媽祖、九天玄女等。

布料顏色也藏有玄機,關公著綠色、玄天上帝穿黑色、媽祖披橘色、九天玄女襯粉色……眾多顏色中,以黃色為尊,因此玉皇大帝身著黃色龍袍;還有一位有此尊貴地位者,則是祂的母親王母娘娘。

其他如太上老君是藍白配八卦、濟公是黃黑加補丁、觀音菩薩是白衣搭竹葉及蓮花,土地公與土地婆分別穿藍、紅員外袍,中間還有一個大大的「壽」字。

還有香案鋪設的桌裙、門楣懸掛的八仙綵也都能展現南新的精工,主圖包括八仙、福祿壽、龍鳳、麒麟及蓮座等;邊緣的裝飾亦毫不馬虎,如八寶、松竹、松鼠、「金玉滿堂」等大字。

此外,廳堂懸吊的宮燈燈罩、護持神明的涼傘、廟會揮舞的旗幟、八家將穿的圍兜等,盡是南新的拿手絕活。只要尋訪萬華的中小型廟宇或私家佛堂,幾乎都能看見南新的手藝,特別是龍山寺旁的地藏王廟,裡頭大大小小幾十尊神像的衣飾、桌裙、綵緞等,皆是吳淑美一家人所打點。

有趣的是,香火最鼎盛的龍山寺反而不為神像妝扮,「因為他們信徒太多了,廟方後來乾脆不接受奉獻新衣,還把所有刺繡通通拆掉,反正神明的金身本來就有刻衣服了。」吳淑美說。

低頭密密縫 恆久繼承時代精神

儘管如此,這絲毫不是刺繡業沒落的原因,相反的,臺灣宗教活動依舊昌盛,只是再難找到接班人。

回顧最輝煌的時刻,莊裡曾有十多名師傅分工合作,有的畫圖、有的車繡、有的手繡,如今整間店只剩吳淑美一人,若真要做一件神明衣裝或浮面桌裙,得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因此已經無力接受訂做。

「之前我們收過幾個徒弟,不過年輕人坐不住,學幾個月就不想學了。」學習刺繡確實難捱,因此吳淑美一雙兒女都未接過母親的繡花針。而現代人對樣式越來越不講究,也使本地刺繡乏人問津,漸被大陸貨取代,「像一幅手工浮面繡的桌裙要四、五萬元,可是平面車繡只要兩千多元,當然沒人想買貴的。」

自此,全臺各地的繡莊紛紛歇業,留下來的也相繼併入佛具店裡,成為眾多宗教用品的其一。不過現在的吳淑美,仍舊靜靜坐在狹隘的店面裡,一手穿針、一手引線,默默承繼公公的手藝及精神,「有人訂我就做,做多少算多少,做到不能做為止。」

林榕官以九十七高齡辭世前,偶而還會刺個幾把,夫人也做到八十幾歲才退休,如今她時常坐在繡架旁,看著風華歲月從眼前流淌而過。

康定路上行人來來往往,常有人問起吳淑美刺繡到底苦不苦,這時她會停下手中的繡花針,往對面的工地一指,「哎呀,我們這個算細工啦,你看那邊蓋房子的每天風吹日曬,那才真是辛苦!」苦中作樂的吳淑美倒也能樂在其中。

●南新繡莊

地址:康定路131號

電話:2371-3306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