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于庭 攝影-謝佩穎下廚料理是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回到家的生活練習,專心烹飪一道菜,好好吃一頓飯,每一道料理,都飽含了掌廚者的心意及小宇宙。疫情讓人們在家的時間變多,促使人們重拾居家料理的樂趣,如今疫情已趨緩和,正是上市場挑選生鮮食材的時候,加上創意轉化囤貨食材與罐頭食物,一道道精美料理就能輕鬆上桌,一起進入料理作家毛奇的生活與廚房,烹煮身體與心靈最直接的對話。
從食材感受四季更迭
「大學外宿後,自然而然開始煮飯,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都是我在煮,而大家負責吃。」憶起這段往事,毛奇的語氣有些好笑。就像許多人接觸料理的開端一樣,最初都是為了填飽肚子。畢業後來台北工作,她白天上班,深夜烹煮,無意間將過往的料理技能延伸到自己的居家生活中,料理的過程也緩慢梳理陌生的城市生活,重新定義台北生活的本質。
用料理經營日常生活,讓擁有人類學背景的毛奇覺得自己從一個「趴在土地上」的田野工作者,漸漸長出了新的眼光。「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曾說過,『食物是人類吞嚥自然的方式。』食物原本是相當中介的物質,經由生熟食的轉換,吃食間,我們就與自然發生了關係。」毛奇說,「但是來到都市,難免會有與土地和自然拉開距離的感覺。但還是有些地方能讓人意會到四季更迭與泥土的香氣,那就是傳統市場。」
熱愛蔬食的毛奇提及台北雖處於都會地帶,卻擁有產地直送的新鮮食材,是這座城市為料理者所帶來最棒的食材體驗,「例如陽明山竹子湖一帶種有不少野菜,長得非常有精神,也非常美味。」遇到這類有別於高麗菜或青江菜等常見食材,「不知道怎麼料理時,就煮成蛋花湯吧。」有時進市場購買一些較不熟悉的食材時,和毛奇熟稔的菜販會提供許多料理建議。「正是這些金錢交易以外的互動,讓我有種成為台北人的歸屬感。」毛奇臉上漾起笑容。
毛奇表示,疫情的確為傳統市場的買氣帶來打擊,然而只要戴好口罩、注意社交距離,空氣流通的傳統市場有時比封閉的室內商場還要來得安全。又因長時間待在家中,人們難以感受到季節的變換,毛奇建議,在適當防護下,能走訪市場採買一週食材,也是替居家料理增添季節感的健康法則。她舉例,由4 月初延續至今,是十字花科青菜,好比青花筍與芥藍的產季,總能從菜販手中購得最「得時」的一批蔬菜,「山筍、半天筍、檳榔花等,很適合做成涼拌菜,夏天吃來特別開胃。」而這些也正好是能存放多日的健康蔬菜,甚至有助於增強體力。
3 道初學者居家料理提案
今年農曆年後隨著疫情擴大,人們開始減少外出頻率,採購日常用品時也傾向一次買齊的策略,無論市場採購或是線上購買食材,人們由外食轉而尋求自己料理的頻率增加,疫情的不確定性更誘發了幾次囤貨潮。
說到囤貨,毛奇表示自己僅囤了可能會「進不來」的食物,如義大利麵、鯷魚罐頭與洋酒,畢竟台灣各項生產幾乎沒有受疫情波及而減少產量,甚至還因為無法出口而有了過剩的問題。長期關注在地農產的毛奇,應料理同好號召響應「台灣農產國家隊」,一起推出了石斑魚料理食譜,希望帶動人們以在地食材入菜的意願,也讓大都要到餐廳才能享用的鮮魚料理更為平易近人。
問起有沒有比石斑魚更容易入手的居家料理?對於才剛開始接觸烹飪的新手,毛奇以一日午餐為示範,分別準備涼拌櫛瓜沙拉、清炒鯷魚雙筍與海瓜子辣醬義大利麵,食材不但簡單,居家防疫期間仍方便購得,從罐頭到澱粉類的主食也都是能長期保存的食材,是毛奇在留學義大利期間學會的飲食品味,在家為自己準備一頓簡單但不失享受的美食,或許也是居家生活的一種進化。
毛奇以刨絲器順著櫛瓜的肌理削下如髮絲般柔軟的瓜絲,綠黃相間看來生氣蓬勃,接著剖開甜橙,切成片狀擺在盤緣,再淋上以蘋果醋加橄欖油調製而成的油醋醬與幾片提味的義大利香芹,涼拌櫛瓜沙拉便大功告成。香芹取自毛奇自養的盆栽,「但它們在我手裡都活不久,我只好在它們離開我之前盡量吃完。」毛奇有些俏皮地說道。她建議,不妨在家種植一些香草、蔥和豆類植物,為料理增添風味的同時,也能替生活帶來樂趣。
清炒鯷魚雙筍則善用當季蔬菜的新鮮滋味,將一早從市場購入的青花筍與檳榔心合炒。毛奇拉開鍾愛的鯷魚罐頭,一股油漬香氣竄入鼻腔。她特別提點,「鯷魚和蒜頭一起下鍋炒是絕配,配飯或麵皆宜。」除了進口罐頭,毛奇也推薦台灣罐頭,「蒲燒鰻,幾乎什麼料理都可以搭配,非常下飯。」即便是14 天都不能出門的自我隔離期間,也能好好犒賞自己,快速、美味的料理不再只能是麵條或水餃,容易取得、保存期限長的罐頭,若再配上請家人買回的簡易生鮮食材,就能做出餐館等級的美味餐點。
最後一道海瓜子辣醬義大利麵,同樣以鯷魚與蒜頭作為爆香的基底,加入台灣的豆豉辣豆瓣醬、海瓜子與捲管麵拌炒。「義大利人的口味其實與台灣人相當雷同,都喜歡吃鹹辣。」海瓜子炒至轉為粉色即可起鍋,再撒上一些香草與香料提味便可上桌,美觀又增添香氣。
毛奇也分享了另一種居家觀察:「防疫期間或許大家待在家久了,缺少互動,覺得死氣沉沉,但我覺得從照顧生命的過程,可以重獲生命交流的能量。」除了前述的居家植栽,疫情期間更意外掀起一波居家養酵母的風潮,只要備有冰箱便能簡單照料,加上麵粉可以長期保存,用家中烤箱嘗試親手做麵包,不但輕而易舉,也能為餐桌增添一些新意。長期居家的狀態下,只要為耐保存的食材加入些許巧思,甚或自己培養食材,就算不出門,料理仍舊有千變萬化的可能。
學習享受居家食光
3 道佳餚排列在餐桌上,毛奇回憶起來台北近5 年的時光,「近年的我,發現當年那個初來台北有些不安,回到家總試著在廚房滿足生活控制慾的自己慢慢消失了,做料理變得更有餘裕,享受每一次做菜的機會,珍惜每一次好好吃飯的時光,也珍惜料理可能開啟的對話。」
居家時刻,與料理相處的時間更長了,透過備料感受四季人文、透過料理增添生活滋味,好好地吃頓飯、好好生活,將在家的時光與思緒濃縮為一道料理,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好好與家相處。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六月號6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