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10 第45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城市青農──王宣智 「為台北留下最後一片稻田」
進入香料的異想世界
城市青農──王宣智 「為台北留下最後一片稻田」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王宣智
文□邱璟綾.攝影□莊智淵

百年以前,草山種出第一批蓬萊米,引領全台稻作邁向新的未來;百年之後,高樓取代稻田景觀,唯獨關渡平原的稻浪,依舊在風中搖曳成一片金黃。其實,台北離稻米產地比想像中更近,更間接透過米食文化的傳承,將土地今昔緊緊相連。讓我們橫越水泥叢林,探尋一畝畝綠意田園,欣賞都會裡的另一抹風景。

「很久以前,台北放眼望去都是稻田,還是全台稻米產量數一數二高的地方。」歷史系畢業的王宣智,說起台北米食文化,開口就像是一段故事。他踩著田埂前進,視線落在遠方櫛比鱗次的都會叢林,緩緩開口:「這是台北市最後一片稻田。」一字一句在風聲中益發清晰。

王宣智在4 年前接手岳父鄭雄傑的稻田,成為北投八仙聚落第六代稻農。八仙聚落位於大度路一段與基隆河之間的平原,長久以來,此地的農家種植水稻,成片稻田與遠山相連,但隨都市發展,畝畝良田日趨減少,「甚至有許多人不知道台北有水田」。

「但台北的農業曾經引領全台!」他接著說,百年以前,日本人吃不慣台灣的秈米,引進原本慣吃的粳米,並在陽明山竹子湖培育出第一批蓬萊米,「台北的好米運往大稻埕日曬、加工、出口,稻米曾是台北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如今八仙聚落只剩約10 戶農家,守著台北最後一片良田。於是他跟著岳父的腳步,從門外漢開始學習稻苗的語言,打田、插秧、施肥到水位控制,無一不是眉角,最後甚至反過來說服老農打破慣行農法的種植方式,接受生態平衡、永續環境的新興農法。例如不用除草劑與化學肥料,讓田裡隨處可見瓢蟲、白鷺鷥,還有黑翅鳶在空中盤旋。他也與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合設試驗田區,以小範圍栽種實驗無毒農法,並找出最適合台北氣候的種苗。

除了將收穫的米糧交與糧商收購、烘乾,王宣智也保留部分產量採傳統日曬後自產自銷,「傳統日曬米保有穀類原始的香氣,我都說那是『太陽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讓更多人吃到台北產地直送的好米,認識台北非都會的一面。

除了關渡平原的稻田,近幾年陽明山、天母也漸漸重現零星農田、菜園,王宣智認為,點綴在城市間的農田,正是讓孩子們貼近歷史及家鄉最好的教學場域。除此之外,吃好米、認識米,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傳承米食文化,王宣智說,「好好吃飯」就是了解故鄉最好的方法。

想在金黃稻浪中騎單車,然後去吃超懷舊豬油拌飯嗎?點我看宣智介紹的私密景點

王宣智

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從事各種行業,直到身為稻農的岳父有意退休,妻子不忍農田荒廢,夫妻倆決定承接祖業,先後創立「八仙六代園」農場與自家品牌「投投是稻」,強調友善耕作與永續環境,並於2018 年獲選為台北市標竿青農。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七月號630期】。

 
進入香料的異想世界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濱江市場內,歐式、東南亞式香草一應俱全,像是迷迭香、小圓茄(上)、嘎拋葉、百里香,堪稱台北的香料寶庫。( 圖/陳愛玲)
文-陳愛玲 攝影-黃政達 圖-陳愛玲、黃長生藥行、德利泰

說到香料餐,你會想到什麼?是印度料理?又或是承載千年香料經濟的中東菜、鹹香過癮的四川麻辣、廣袤多元的東南亞口味,還是獨樹一格的日式咖哩?其實,從台灣滷包裡常見的八角、丁香、肉桂、甘草、茴香籽,到蘸醬裡的辣椒、青蔥、香菜,又或是海鮮料理添加的薑、蒜,這些以香料製成的美味密碼,都已埋藏在我們的日常味蕾記憶,更讓來自馬來西亞的我,在這塊土地上找到「媽媽的味道」。

用味蕾周遊各國香料料理

生在文化多元的馬來西亞,自小已習慣被各族裔滋味餵養,想要吃一頓香料料理解鄉愁,口袋名單少不了「清奈媽媽Amma'sKitchen」, 開胃菜必點的爆漿酥脆球(Panipuri),一咬下就讓思緒馬上來到孟買街頭,吃的時候把洋蔥、馬鈴薯和以香料粉塞入酥脆球內,重點是要淋入以辣椒粉、香菜、小茴香、檸檬汁和羅望子汁調和的「香菜水」,入口酥香爆汁,瞬間擄獲你的味蕾,極力推薦想嘗試印度菜入門者必點。

清奈媽媽的菠菜乳酪咖哩(Palak Paneer)也是一絕,讓我想起旅居印度的日子,清早跟著印度媽媽出門擠牛奶,再滴上新鮮檸檬汁,讓凝乳與乳清分離,將凝乳撈起後,再以石頭重壓1 小時,然後切丁煮咖哩。最後用澄清奶油炒洋蔥,放入菠菜泥,加入小茴香與葫蘆巴(Fenugreek)唱雙簧,經過火候淬鍊的葫蘆巴,偷渡一陣陣堅果香氣,尾韻流露明顯苦味,不過很快就被唾液中和回甘,越吃越開胃。

有些印度料理因為堆疊太重的香料,讓人越吃越不舒服,但清奈媽媽卻沒有這個問題,不只做到六味(辛、甘、酸、苦、鹹、澀)平衡,每道菜也各有自己的鮮明個性。

相較於傳統南印度料理,來自西海岸的「想想廚房Joseph Bistro」則擅長融合台灣在地滋味,例如臭豆腐入桑巴(Sambhar)燉蔬菜,將印度南部羅望子的酸、蔬菜的清甜、香料混搭的辛及臭豆腐的特殊氣味發揮到淋漓盡致,堪稱最接地氣的台印混血咖哩。

夏日若想來點中式香料激發慵懶脾胃,遼寧街的「蘭芳麵食館」也是不錯的選擇,一碗正宗的重慶小麵上桌就能聞到帶勁的微酸香辣,入口後的辛辣滋味在口腔徘徊良久,餘韻交織著辣椒果漿與花椒麻香。榨菜末、肉臊和微嗆的青蔥、香菜,撒上白芝麻,禁不住小茴香、茴香籽和草果相互爭寵,三兩下呼嚕呼嚕即碗底朝天,如果再來一碟四喜烤麩,滿足感不言而喻。

吃飽喝足後不妨留些甜點胃,「HeritageBakery & Caf□」走道地美式風格,不用一般肉桂捲淋上糖霜的作法,而是扎扎實實調配4種來自不同產地的肉桂與奶油,彼此堆疊出甜香、柔和、輕盈又和諧的氣味,深得我心。

小試身手的採購推薦地點

要在台北購得各國香料已非常方便,偶爾想要下廚做東南亞料理,逛一圈濱江市場,香茅、南薑、檸檬葉、胡荽子梗便輕鬆入手,煮一鍋泰式酸辣蝦湯(Tom Yum Kung)不再遙不可及;帶點小圓茄回家下廚,做個泰國綠咖哩、嘎拋葉炒肉末,再加顆荷包蛋,就是好下飯的泰國國民便當。

想來點難度較高的新馬菜也不困難,走進迪化街中藥材互動體驗館「德利泰」,老闆陳清鈕熟知店內八角、丁香、花椒出處,以溯源為出發點,希望傳遞使用藥膳入菜的傳統觀念,並強調看得見原形的食材美學概念。這裡也買得到產自東馬沙勞越的黑白胡椒,再順便帶些玉竹、當歸、川芎、陳皮、甘草、羅漢果,熬一鍋經典肉骨茶,感覺離家又近了一點點。

想買南亞粒狀香料:葫蘆巴、小豆蔻、黑種草、金盞花, 內行人都知道「TrinityIndian Store」可以滿足你探索香料神祕世界的想望。粉狀的薑黃、烹煮豆類不可或缺的阿魏、酸酸的芒果粉、印度增香劑馬沙拉(Masala)、幫你配到好的香料奶茶……應有盡有。此外,還有各種印度風情器皿、舂搗、製作米糕必備的蒸架、素食重要的鷹嘴豆、扁豆,最難買的蔻坎果、石榴粉、黑小豆蔻也都一應俱全。

相較過去,現在台北的食材更趨國際化,異鄉人的味蕾不再孤寂,每一個轉角,都有不同驚喜,一不留神,香料早已悄悄攻陷你的味蕾。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七月號630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