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八親子閱讀報】台灣原創,提供適合台灣兒童閱讀的繪本故事、手腦遊戲與新書快訊。邀請您一同加入「星期八」的世界! 【e人籟電子報】針對當前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議題,提供行動面的報導與故事與多元媒介所延伸的精彩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7/19 第1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我是臺中人
張經宏 以文字召喚幸福之神 
看見美麗社區
大肚山上的百合天堂 南寮社區 幸福生態居所
cover
 
 

bar
張經宏
以文字召喚幸福之神

文 然靈 攝影 羅友辰 圖片提供 張經宏

張經宏以《摩鐵路之城》榮獲「九歌兩百萬長篇小說獎」,引起文壇極大的注目。

我竟斗膽,想召喚在天空中飛翔的幸福之神,請降臨在臺中之城。
我甚至一廂情願地以為,也許是神明聽見了我的呼求,這本書遂得以順利現身。——張經宏

陽光肆虐的午後,雲朵彷彿17歲的少年暴走天空。端午前夕的東海大學,從鳳凰樹梢吹落的紅色火焰在校園內延燒,今年5月甫出版小說《摩鐵路之城》的作者張經宏來到校內的咖啡館,談到小說的成形來自於他對臺中的種種記憶。關於東海的場景,在小說中是這麼描寫的:「我騎到一半,路上的車子多了起來,已經7點多,校園裡沒什麼人,樹林裡甩手散步的大多是老人,幾乎看不到什麼年輕人。也許等一下這些老人會找地方變身,白天在校園裡走動的年輕人就冒出來了。」(《摩鐵路之城》第224頁)

張經宏的另一個身分是高中國文老師,穿著T恤、牛仔褲的他,恍若在歲月之中逆流而上的叛逆少年,在騷動的亂世裡笑傲江湖;以筆練就而成的獨孤九劍並沒有狠狠地將現實世界「斬立決」,而是以帶著批判諷刺、黑色幽默的刀鋒凌遲青春,試圖召喚「幸福之神」降臨臺中之城,從末世幻滅中喚起人心深處的悲憫,透過浮世繪般的書寫,深切凝視這座他愛之深而責之切的城市。

  張經宏1
  張經宏利用課堂空餘時間爬梳生命,如實描繪出生活周遭的情感故事。

書寫臺灣九○後青少年意識

張經宏以首部長篇小說《摩鐵路之城》獲得「九歌兩百萬長篇小說獎」,該獎項堪稱華人小說最高獎金。評審施淑以臺灣版的《麥田捕手》喻《摩鐵路之城》,認為小說「從青少年的角度來看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既寫出臺灣九○後青少年的意識,也寫出小市民的生活。」這部小說有別於眾多以臺北作為書寫背景的作品,是以臺中為地標,透過少年「吳季倫」17歲的眼睛和心靈,將生吞他的現實黑洞赤裸裸地活剝開來。

張經宏在臺中潭子長大,臺大中文研究所畢業,現職為臺中一中國文教師的他,高中時亦就讀臺中一中。張經宏教書十餘年,近不惑之年才開始寫作,曾獲葉石濤紀念獎、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倪匡科幻小說首獎等,他利用課堂空餘時間爬梳生命,如實描繪出生活周遭的情感故事。

《摩鐵路之城》一書的場景不斷穿梭於校園和汽車旅館之間,還有熟悉的一中街、東海大學、都會公園等地。從鄉間、工業區到都會,穿梭山海線,張經宏說,書中描寫的臺中場景,如常見的汽車旅館,是他每天往返家中與學校必經路線上的景物。另一處麥當勞場景,則是他最常駐足的寫作地點,因此他以「地景拼貼」的方式,將習以為常的空間作為創作背景,從生活中描寫出城市的氣味,還有怪異荒誕的人生百態。

從摩鐵路觸及生命的力量

《摩鐵路之城》的主角吳季倫是個17歲的高中生,從沒見過母親,9歲時父親又因車禍去世,從小由經營雜貨店的伯父、伯母照顧成長。高二時逃學離家,自謀生活,先後在餐廳與汽車旅館打工,因而看盡人生百態。小說中的主人翁像個無所遁逃的漫遊者,雖然性格容易緊張、自閉,與現實世界扞格不入,但他的內心其實豐富而敏感。

  張經宏2
  年少時張經宏曾旁聽作家王文興講授《麥田捕手》,頒獎典禮上又從王文興手中接下獎座,頗具傳承意味。

「摩鐵路」即為汽車旅館Motel的譯音,雖然作為書名,但在整部小說內著墨的部分其實不多。張經宏說:「小說裡的『摩鐵路』除了是大人們用來遮掩人性某一部分的氣派建築,它也被設計成讓主角對於人生若有所悟的空間,我想讓他在最荒謬的地方,觸到生命中最動人、最溫暖的力量。」

教書十餘年,張經宏從學生的週記得到小說創作的靈感,面對現在學生喜愛啃食「速食類」作品,卻漸漸失去了閱讀文學作品的耐性與深刻思考的可能性,他希望寫一部學生讀得懂、也願意翻讀下去的作品。他希望將《摩鐵路之城》當作教材,教導學生透過閱讀與創作,叩問出生命中更深層、更開闊的意義外,更能如他在小說後記中所言:「如果他們對於周遭的草木可以比我們更有感覺,且滋養出感情,有一天當他們依循自己的夢想與命運,成為一個城市的領導者或位居要津的幕僚時,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為此我仍懷抱希望。」因此,《摩鐵路之城》不只是一名17歲高中生面對雜亂騷動世界的內心寫照,張經宏更相信:如果一個社會的15、16歲的孩子還願意閱讀從自己文化裡產生的小說,提升對文學閱讀的耐性與深刻思考的可能,也許整個社會的文化思維會更形豐富與飽滿。

繼續以臺中為背景的寫作

「說到臺中,當然有各式各樣整夜燈火輝煌的精品店,但她的空氣質感與文化氛圍已經跟臺北截然不同,若有可能,也許我還會再寫一兩部以臺中為主的其他類型小說。」談及下一部小說的寫作方向,張經宏已經開始著手書寫。不同於《摩鐵路之城》略帶武俠奇想的說故事方式,他希望寫一部「愛情小說」,雖仍以臺中為場景,但範圍更為擴大,女主角設定生長於臺中市大安區,而男主角生活於臺中火車站附近,當在純樸鄉間長大的女孩遇上都會男子,透過生命的衝擊與對話,將激盪出更多的創作材料。

  摩鐵路之城
  《摩鐵路之城》猶如臺灣版的《麥田捕手》,是從青少年的角度來看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 (圖片提供/九歌出版社)

張經宏說,也許受到韓日劇的影響,現今臺灣很多地方因偶像劇的播出,觀光產業瞬間繁榮起來,但偶像劇內容過於粗糙,大都以利益為取向,未深入城市的文化內涵,稍嫌可惜。他希望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是以臺中為背景的愛情小說,藉此呈現那些被忽略和習而不見的小地方,使得在地人能重新看待生長的家鄉,而外地人也可以對土地產生更多的情感。

張經宏欣賞的作家含括古今中外,有古典文學作家吳承恩、曹雪芹,也有當代作家張愛玲、金庸、張大春,以及日本作家宮本輝、吉本芭娜娜等人。張經宏尤其喜愛吉本芭娜娜的文筆,下一部作品預定以吉本芭娜娜式的哀愁加上純愛故事,將小說背景設定在清泉崗靠近大肚山之地,讓主角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藉此讓大肚山地區重新獲得注意,但也希望這個未開發的保護區仍能維持森林原貌,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地方發展。

「我相信,一個城市的居民能呼吸悠長些,覺得天地開闊了些,甚至從這些那些微細的改變裡,孵出若干優秀的創意人才,跟城市本身出現像樣的森林與開闊的綠地脫不了關係。」張經宏向文字乞靈,在小說後記〈靜靜凝視那美麗之城〉寫下召喚幸福之神的希望,也深刻體現出他對此座城市的情感。夕暮時分,凝視著在萬家燈火中的家鄉,張經宏殷切道出心中的企盼:「讓原來的臺中縣,像個母親一樣環抱住臺中;如果臺中市是個不安的小孩,當他奔回母親的懷抱時,自能尋回自然的撫慰,而不是不斷擴張城市重利……」就讓藏在彼此心底最深處的溫暖脈脈相連,使整個城市比鄰相愛。

TOP

 
 

bar
大肚山上的百合天堂
南寮社區 幸福生態居所

文 葉佳慧 攝影 游家桓

重現大肚山臺地上的臺灣百合花海,成為南寮人永不放棄的希望,
他們用雙手代替季風,讓花種遍布山林,傳遞著給下一代的祝福……

「你知道嗎!今年4月開在步道周圍長得比較矮小的百合花,竟然沒有被遊客摘走,太讓人感動了,你看,我們的民眾真的開始成長了。」拎著塑膠袋的大肚山臺地社造工作室負責人陳鯤生和大肚山臺地工作室辦公室主任林庭輝,一邊打開袋子讓我們看看百合花的種子長的是什麼樣子,一邊興奮地告訴我們,去年他們在山上親手撒下的種子,今年已經順利開花,他們對於想在大肚山上重現往日大片臺灣原生百合花海景象的夢想,是越來越有信心了!

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下,這項艱鉅的工作,也成為與大肚山有深刻地緣關係的南寮社區責無旁貸的使命。

用心化解語言障礙

  南寮社區1
  南寮—竹坑步道共有3條,沿途生態資源豐富,吸引許多喜愛大自然民眾前往。

說起南寮社區的社造計畫,就不能不提到這個社區居民口中的「陳老師」陳鯤生了。操著一口標準國語的陳鯤生,民國86年從教官職務退休後,因緣際會下,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看到文建會所舉辦的「大家來寫村史」計畫,自此,他對自己居住的故鄉發生了興趣,並一頭栽進社區營造的行列。

剛開始想在南寮社區推動社造時,陳鯤生四處碰壁,許多人對他提出的社區營造計畫不但心存懷疑,甚至不願意挪出時間聽他說明,直到他找上前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清輝,這才有了交集。不過一開始,說國語的陳鯤生,和習慣說河洛話的林清輝,也曾經歷一段雞同鴨講的時期,回憶起這段往事,陳鯤生忍不住大笑:「一開始我說什麼他大概不太清楚,而他說什麼我也幾乎聽不懂,但憑著一股直覺和交談時的熱情,我們都相互認為『這個人是真心想要替社區做事的』。」說到第一次碰面的情景,林清輝不禁莞爾。

創造老人的存在價值

南寮社區目前的居民約有兩千多人,發展歷史得溯及清朝年間,當時林姓祖先渡海來臺,在大肚山上落腳,以務農為生,至今仍有8成左右的居民都是林姓祖先的後代,因為社區居民多有親戚關係,彼此熟識,對於推動社區改造計畫,或多或少有些助力。不過現任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林源隆說,南寮社區屬於傳統農業社區,留在家中的大多是退休的老人或農民,年輕人多到附近園區上班,只有下班後才會回到家中,因此推動社區營造,也是希望藉此鼓勵老人走出戶外,讓他們擁有發揮的空間,感覺自己存在的價值,因而陸續推動了社區發展協會、環保義工隊、老人會等社團,並在社區內建設了健康公園、森林劇場,並進行道路彩繪,設置了社區導覽圖,而南寮信仰中心福建宮前的雙龍水池,則是由里辦公室推動建設,寬廣的廟埕不但是社區居民情感交流的去處,因地理位置極佳,能遠眺大肚溪出海口、梧棲、彰化等地的美景,更是許多外地遊客來此攝影的熱門景點。

  南寮社區2
  從南寮社區不但可遠眺大肚溪出海口,甚至連臺中梧棲、彰化一帶都能進入眼簾。

蓬勃生態塑造地方文化

順著社區的動線規劃往臺地步道走去,沿途鳥語啁啾,據每日巡邏步道的社區志工說,已經不只一次發現了竹雞、樹雀、野兔、橙頰梅花雀等動物的蹤跡。而臺地上的臺灣海棗數量之多,甚至超越了位於臺東的臺灣海棗保護區,這種特殊的植物,不但是海線防風林植物的一種,植株的纖維也是早期製作船隻纜繩的原料,更是製作掃帚的重要材料。陳鯤生說,因為大肚山臺地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而這些資源又是塑造地方文化極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外地遊客想深入認識這片土地,透過大肚山臺地上的蓬勃生態,絕對是最佳管道。

位於龍井區的南寮-竹坑步道(或稱竹坑-南寮步道)從民國95年起開始興建,經過4年陸續完成A、B、C共3條步道,其中A、B步道稍陡,C步道平坦好走。龍井區南寮里里長謝竹綠表示,一開始想要建設步道,是因為山坡下有一口古井,從前是居民主要的生活水源,不過後來蓋了雙龍池儲水,再加上自來水工程完成後,這口古井就僅有少數居民汲水泡茶,因此希望透過步道的建設,不但可讓居民持續利用古井,也能成為社區內一個散步休閒的去處,而這項步道工程在社區發展協會加入運作之後,更成為大肚山上欣賞臺灣百合最重要的賞花步道。

堅毅百合浴火重生

  南寮社區3
  社區部分空地可供假日遊客停車,有的則成為孩童遊戲、運動的地方。

大肚山上有上萬株壯觀的臺灣百合花海,許多民眾以為是自然天成、上天賜予的禮物,而把大肚山與臺灣百合畫上等號,殊不知臺灣百合與大肚山的淵源,其實是來自一個陰錯陽差的故事。

臺灣百合植株需要日照且鱗莖怕水,因此有陽光且乾燥的峭壁,才能受到臺灣百合的青睞而落地生根。大肚山原本是一片森林,並不適合臺灣百合生存,但由於附近的大肚山公墓常因焚燒金紙,或天乾物燥等問題導致火災頻傳,使得森林被破壞而日漸消失,加上大肚山的地質以排水良好的礫石為主,不但能讓臺灣百合的鱗莖保持乾燥不腐爛,更因為有鱗莖的保護,讓臺灣百合即使在經歷大火之後,依然能倖存下來,如此天時地利,造就了臺灣百合在大肚山上的生長條件。

媒蟲與風促成壯闊花海

然而,若僅有適當的生長環境,是不足以營造出大肚山上的百合花海,因此在專家學者的研究追蹤下,發現大肚山上有一種「甘藷蝦殼天蛾」擔任了重要的媒蟲工作,牠長約15公分的口器,正好能深入臺灣百合的管狀花冠裡,經由拍翅震動沾染了雄蕊上的花粉,當甘藷蝦殼天蛾飛往下一朵臺灣百合時,就會把前一朵百合上的花粉傳授到下一朵的雌蕊上,臺灣百合於是順利授粉,在大肚山上遍地開花,連綿成最美的風景。

  臺灣百合
  大肚山開遍臺灣百合,要靠東北季風與甘藷蝦殼天蛾的幫忙。

這身負媒人責任的甘藷蝦殼天蛾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早期大肚山上的居民,因為土壤、地質以及缺乏水源的影響,多在山上進行旱作,種植了大量的番薯,而甘藷蝦殼天蛾的幼蟲正是以番薯葉為食物,於是番薯、甘藷蝦殼天蛾和臺灣百合形成了一個奇妙的生態網絡,讓臺灣百合能一代代的持續繁衍。此外,大肚山上的東北季風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當蒴果成熟後裂開,露出擁有薄翼的輕飄種子,經過東北季風從細縫中灌入,種子就有如磁浮列車般一片片秩序地飄揚起來,隨著風吹散落在臺地四處,讓大肚山上遍布百合的蹤跡,來年就能展現壯觀的百合花海景象。

陳鯤生說,在他尚未投入南寮社區營造工作時,對於自然生態可說是一竅不通,但為了社區發展,他不但督促自己要動起來,也鼓勵工作室、協會的夥伴們一起吸收新知,更廣納專家學者的意見,期望讓南寮社區的社造工作能走在正確的路上,把美好的社區環境留給居民,也把美麗的地方特色與眾人共享。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七月號NO.4  
  訊息公告  
 
聰明打理晚美人生
高齡化社會的發展,使熟齡單身女子的比例逐年升高。 單身熟女只要展開心胸、提早規劃,一個人也能度過愉快的晚年生活。

訂星期八親子閱讀報 送趣味漫畫
【星期八親子閱讀報】精選適合台灣幼兒閱讀的繪本故事,以生動活潑的故事引導孩子自然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提升閱讀力與創造力。現在訂報還送趣味漫畫!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