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e人籟電子報】針對當前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議題,提供行動面的報導與故事與多元媒介所延伸的精彩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1/23 第2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看見美麗社區
消逝文化中重尋珍寶 大豐社區 傳承抓米龍 
臺中好味道
膏腴黃滿 入口鮮香 金秋時節 大閘蟹正肥美!
cover
 
 

bar
消逝文化中重尋珍寶
大豐社區 傳承抓米龍

文 葉佳慧 攝影 吳啟民 翻譯 黃秀雲

抓米龍表達的是
農業社會人類對大自然的感恩與謝意,
透過這個慶典儀式,
位於潭子的大豐社區想要傳承給下一代人的,
是敬天、惜物、愛土地的濃濃鄉土情……

  抓米龍1
  抓米龍是中部農村地區蓋廟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

早上9點,潭子區聚興里的一座土地公廟,沒有假日清晨的慵懶氣息,而是鑼鼓喧天分外熱鬧。

這天,是臺中市潭子區大豐社區舉辦的居民、社區交流活動,不但邀集了潭子區的大豐、大富社區,以及感恩協會關懷協會、翔仁願景社區等4個單位共同舉辦活動,甚至還有從后里等地專程前來觀摩的社造團體,共襄盛舉社區交流的大日子。

產業轉移 社區轉型

大豐社區早年的生活型態以務農為主,刻苦耐勞、純樸勤儉是社區居民的寫照,然而隨著時代轉移、產業變更,現在的大豐社區僅剩下約30∼40%的土地作為農用,其餘的則是由加工業、電子業以及傳統產業等瓜分。產業類型的轉移造成社區內部結構產生化學變化:務農的老年人逐漸退休,但隨著就業機會而來的外地移民,彌補了社區人口老化的缺口,居民人數也從民國90年的2,000多人,增加到現在約6,000人。不過產業型態的轉移,替社區帶來的變化卻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就業機會增加,年輕人口跟著回游,但相對的配套措施卻趕不上社區發展速度,於是交通秩序的混亂、環境汙染等問題,一一浮上檯面,令人憂心。

  抓米龍2
  抓米龍的技藝隨著農業的式微而逐漸失傳。

民國86年,大豐社區發展協會成立,開始著手進行老人關懷、兒童扶助、社區媽媽教育等各種活動與課程推廣,到了民國90年更致力推行社區環保工作。當時就加入環保義工隊、同時也擔任環保義工隊幹部的現任大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綵玲,和許多社區媽媽一樣,由於感謝這片土地讓她們有安身立命的所在,加上孩子們也一一長大,於是投入社區服務的工作。林綵玲表示,大豐社區的環保工作一開始是從環境綠美化、回收廚餘等著手入門,當時因為回收廚餘後,廚液、廚餘等物品需要地方置放,經過長壽會會長的協調,其丈人呂庭貴先生願意無償贊助社區近400坪的土地,作為堆放廚餘、製作廚液,以及讓社區居民栽種蔬果的環保農園。拋磚引玉之下,一位林姓地主也提供荒廢已久的芭樂園,讓社區居民自主耕種,營造出現在佔地約有1甲之多的「大豐社區有機環保農園」,共有100多位社區居民一同維護農場的運作。其中,芭樂園還開放認養果樹,除了潭子國小認養了45棵,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也參與認養芭樂樹的行列,而農園內的植栽、蔬果,正是利用廚餘再造的有機肥來施肥。

林綵玲說,有機環保農園的成形,不但可以幫助鄰里互動、社區居民認識,還能加強親子關係、增進家庭和樂,是人際關係最好的催化劑,除此之外,農園的運作更能幫助社區做到環境保護、資源回收利用的效果,而透過蔬果收成,還能達到減少家庭支出的實際效益,可說是一舉數得。而為了推廣大豐社區有機環保農園的成功經驗,現在社區也開放跨區域的合作,各單位或社區團體若有興趣,都可以透過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或潭子區公所,報名參加大豐社區的採果DIY。

  抓米龍3
  大豐社區推行多年的環保有機農園已有豐碩成果。

臥虎藏龍 挖出珍寶

而談到大豐社區另一項令人驚豔的社區文化「抓米龍」,林綵玲表示,能發現自己的社區有如此珍貴的文化瑰寶,一定要感謝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的協助。民國97年大豐社區向文化局申請社區導覽經費時,為了了解社區當地的情形,文化局特別派員前來關心社區的發展狀況,並建議社區志工要深入地方進行訪察,挖掘出屬於自己當地的特色文化。透過文化局的居中協助與社區志工走訪,從老村長的口中得知,社區裡有一擅長吹奏北管的樂師,或許可以邀請他來社區指導北管樂團。

原本就有意組織北管樂團的大豐社區,得知社區裡就有資深的樂師人才,立刻前往拜訪,這才發現原來老村長口中的樂師陳明昌,不但是個吹奏北管的能手,本身更醉心於繪畫藝術,抓米龍這項恐將失傳的傳統民俗藝術,60多歲的陳明昌老師傅信手拈來,維妙維肖。這個大發現讓大豐社區發展協會感到如獲至寶,不但在舉辦社區活動時邀請陳明昌表演精湛超群的抓米龍技藝,當市府舉辦大型文化活動時,也能見到陳明昌現場神乎其技的表演。

  抓米龍4
  土地公廟是社區辦活動時最好的場所。

然而,什麼是抓米龍呢?林綵玲解釋,生長在農業時代的人,由於靠天吃飯,對於天、地、鬼、神的超自然力量,大多懷抱著敬畏之心,因此當居民興土木、建廟宇時,認為此舉會干擾破壞當地環境,為了對原本居處於地底的「土地龍」,也就是地靈磁場的化身表示感謝與包容,特別舉辦「安龍謝土」的儀式。而抓米龍就是運用稻米將無形的土地龍具象化,敦請五方龍神回歸本位,亦有祈求合境平安、德澤廣被之意。

傳統技藝 再度發光

抓米龍的儀式祭典來自道教的法事傳承,表現出人類對自然生命的尊重與感恩,尤其在農業發達的中部地區,抓米龍並不算是少見的祭典儀式,不過隨著農業的式微,抓米龍的技藝亦逐漸消失。儘管如此,現年66歲的陳明昌一談起抓米龍,便忍不住眉飛色舞地說起他對這項傳統技藝的熱愛。

從事過電影廣告學徒,也做過油漆彩繪工人的陳明昌,從小就喜歡藝術,在他從事油漆工的期間,因為經常出入廟宇,看見老師傅抓米龍後覺得特別有興趣,因此在一旁邊幫邊學,但卻不曾出師過,直到40歲後因緣際會學了北管,才終於有機會再次踏入宗教的領域,當起抓米龍師傅。

  抓米龍5
  栩栩如生的龍爪是陳明昌老師傅最拿手的技法。

陳明昌說,「藝術」兩個字聽起來好像很高深奧妙,但他其實並沒有想太多,「我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把它做好而已啦!」因為想要做好,陳明昌從不草率忽略細節的表現,他的龍角會用稻草編織,他的龍鬚要用粗細有別的植物取代鐵絲,別人省略的鼻孔,他甚至會用吸管傳神的表達出來……因為對細節的堅持,讓陳明昌成為潭子區、甚至是中部最知名的「米龍達人」。

在消逝的傳統文化中,重新竄出頭的抓米龍技藝,讓大豐社區獲得了外界更多注目的眼光,但陳綵玲表示,其實社區的珍寶有太多太多,例如椪柑、綠竹筍、馬鈴薯、稻米等,都是國人比較不知,但卻贏得許多國際讚賞的潭子農產品,希望未來大豐社區能開發出有自己特色的米食糕餅產品,把家鄉的特產行銷到全臺灣,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臺中潭子的大豐社區原來這麼好!

TOP

 
 

bar
膏腴黃滿 入口鮮香
金秋時節 大閘蟹正肥美!

文 鍾文萍 攝影 楊智仁 協助採訪 石頭公園專業大閘蟹養殖場、親泉農莊養殖場

臺中大安溪、大甲溪沿岸潔淨的天然湧泉,
孕育出蟹膏濃香腴滑、肉質香甜的大閘蟹,
再加上嚴格安全把關,
讓饕客秋季品蟹,開心又安心。

  大閘蟹1
  大閘蟹是最熱門搶手的秋季美食。

秋分時節一過,中國人就會被一種橫行動物挑動敏感的味蕾神經……沒錯,現在正是全年最高峰的食蟹時節。古人說秋高氣爽時節,品蟹賞菊是一大雅事,臺灣賞菊的人不太多,等著大啖秋蟹的老饕可不在少數。10月開始,由大閘蟹領軍,石蟳、處女蟳、紅蟳、花蟹、加拿大黃金蟹、北海道帝王蟹等各式當令鮮美秋蟹陸續登場,調煮好的螃蟹如火紅花朵般陳列,蟹肉雪白彈牙,膏黃豔麗肥美,令人口水直流。而其中人氣最夯的,自然非大閘蟹莫屬。

外型張狂 入口味鮮美

大閘蟹鋒頭太健,以至於讓人幾乎忘了牠的正式名稱叫作中華絨螯蟹,學名Eriocheir sinensis,又稱河蟹、毛蟹或上海毛蟹,是一種原產於朝鮮半島至中國東南沿海河口地區的小型蟹種。大閘蟹名稱的由來,據說是蘇州的捕蟹者用竹片編成閘門,設置在湖灣口,利用蟹向光夜行的特性,夜裡在閘門掛上燈火,吸引蟹群循光攀爬,再伺機捕捉,因此稱為「閘蟹」,大閘蟹即「大螃蟹」;另有一說是從前常將蟹「湯煮而食」,北京話發音「煮」與「閘」同音,叫久順口便成了大閘蟹。

  大閘蟹2
  剛蒸熟的大閘蟹香氣四溢,讓人真想一口吮盡這令人傾倒的秋食滋味。

在中國沿海,幾乎所有與海洋連通的河川、湖泊都有大閘蟹的蹤跡,從前畏懼於蟹張狂的二鉗八足、厚厚的甲殼和橫行無忌的模樣,看起來就像個刀槍不入的鐵甲武士,因此即便是號稱「無所不吃」的中國人也不敢隨便捉來吃。直到有一年,浙江爆發嚴重山洪,成千上萬的湖蟹被滾滾洪流沖入農田,群蟹張牙舞爪、恐怖猙獰的面目,嚇得農夫們不敢下田。無計可施之下,其中一名農夫燒滾了一桶桶熱水拚命向蟹群潑去,希望快快把牠們趕跑,沒想到蟹群反倒停在原地動也不動,不是嚇傻了,而是燙熟了!蟹殼瞬間從青色轉為漂亮的金黃色,還傳出陣陣肉香,農夫們見狀一湧而上,大膽將蟹去殼卸甲,當場現剝了吃,這才發現蟹肉竟如此香甜,蟹膏更是濃香腴滑、滋味非凡!從此大閘蟹逍遙橫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而成為饕客年年追逐的盤中美食。

饕客最愛 搶鮮六月黃

食蟹市場需求有增無減,大閘蟹身價年年狂飆,其中又以陽澄湖為正宗,在過度捕撈下,野生蟹早已是難以再得的夢幻逸品,人工養殖的大閘蟹因此後來居上成為主流。由於大陸進口的大閘蟹品質不穩定,加上中國當地政府亟欲改善陽澄湖、太湖飲用水水質,已禁令養殖大閘蟹,貨源更缺乏。於是4、5年前,臺灣便有業者引進大陸蟹苗試行養殖,北自石門、萬里,南至臺中、臺南、嘉義,東至花蓮都有大閘蟹養殖場,其中大甲溪、大安溪夾流的臺中市,有著天然湧泉豐沛、水質優良兩大利基,成為臺灣重要的大閘蟹養殖重鎮。

大閘蟹盛產於農曆8至10月,素有「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的說法,意思是9月吃母蟹,10月吃公蟹,前者蟹黃豐美,後者蟹肉肥厚、膏脂腴潤,各擅勝場。也有等不及的老饕專挑夏季裡還沒完全成熟的大閘蟹「六月黃」來吃。位於臺中外埔區、大安溪畔的石頭公園是國內少數從農曆6月就開賣大閘蟹的養殖場,老闆葉嘉政表示,大閘蟹從蟹種到成蟹一般需脫殼5至7次,六月黃就是大閘蟹蛻最後一次殼、尚未完成交配的階段,跟「處女蟳」道理一樣,雖然體型不大,但是蟹膏、蟹黃特別飽滿,甚至多過成年大閘蟹,外殼脆、內殼軟,「內行饕客都會搶鮮這一口。」他說。

  大閘蟹3
  母蟹蟹黃豐美。

生長過程 細心呵護

美味歸美味,大閘蟹畢竟是外來種,如何讓牠適應臺灣氣候風土、成長健康良好,成了養殖業者最大的挑戰。「養殖就是養水,水質顧好就不會有大問題。」葉嘉政與親泉農莊業者王耀億一致認為,臺中大安溪、大甲溪沿岸潔淨的天然湧泉,造就大閘蟹極為理想的生長環境。

餵養的飼料更是絲毫不敢馬虎,「很多人以為螃蟹嗜吃腐肉,真是大錯特錯。」王耀億特地到梧棲漁港買回大量雜魚,冷凍後絞碎當作飼料。葉嘉政更費周章買來石螺,先以清水浸泡洗淨,再加入小魚、小蝦,以及自家酒廠的酒粕、酒糟混合餵養,「吃得比人還營養哩!」他表示,大閘蟹一餓起來,連同類都不放過,因此每天都得把牠們餵得飽飽的,以免同類相殘,壞了收成。

比較令人擔憂的是,由於臺灣養殖大閘蟹資歷尚淺,幾乎每個業者都還在摸索中辛苦前進,大閘蟹一旦生病,只能任其自生自滅,連該投什麼藥都不知道。加上臺灣是檢驗大閘蟹標準最嚴格的國家,不僅不能投藥,連抗生素、生長激素都不敢放,「衛生局、漁業署一天到晚來抽查,一旦被驗出含有違禁品,整池蟹都要作廢。」葉嘉政說生病無法醫治,只能「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每兩個星期就要放生石灰消毒淨水、促進脫殼之外,從投放蟹苗到開賣為止,他每天晚上都要巡視養殖池,由於養殖場面積廣達12公頃,從凌晨一、兩點鐘開始,一巡就到天亮。「沒辦法,蟹生病了不會告訴你,只能盯著牠有沒有異常動態來判斷。」即便這麼小心翼翼,收成量依然有限,普通的約兩至三成,好一點的約六、七成,大閘蟹身價因此洛陽紙貴。

  大閘蟹4
  大閘蟹飼養不易,從投蟹苗開始到收成,業者無不小心照顧,以免生病。

王耀億還記得,民國97年,他從食材進口商改作養殖,第一次運氣不錯,收成了一萬多隻,他喜孜孜地趕緊送SGS(Societe Generale de Surveillance S.A.)檢驗合格,奔波了整整一個多星期,卻連一隻都賣不出去,「因為大家不相信臺灣也能養出大閘蟹。」沒多久爆發三氯氰胺事件,大陸黑心食品的新聞嚇得人心惶惶,媒體、消費者紛紛改為購買臺灣本地的產品,存貨馬上銷售一空。而葉嘉政的六月蟹總是每年第一家拿到SGS認證的合格大閘蟹,他笑說:「這張檢驗證明可比什麼湖泊證明、雷射商標都還管用呢!」

口吐泡泡 健康象徵

挑蟹買蟹絕對是一門學問。蟹腳完整、沒有殘肢、活動力強、重量較重且腹部潔白者為上選。公蟹看腳,蟹腳飽滿表示肉質豐厚;母蟹看腹部,隆起的腹部表示蟹黃飽滿,蟹毛、蟹腳上的毛逆光對著看是不是金黃色、蟹螯象牙白、蟹殼烏青發亮,都是選蟹的指標。而把蟹拿到室溫環境中久了,牠會口吐泡泡來降低體溫,這也是「猛蟹」的重要表徵之一。依循這些大原則,比較不容易誤買又瘦又乾、沒膏沒黃的大閘蟹。

  大閘蟹5
  為了監督蟹群生長情形,從投放蟹苗開始,葉嘉政幾乎每晚都得巡視養殖池,一巡就到天亮。

吃大閘蟹,原味最讚,為了衛生起見,入鍋前要用小刷將蟹刷淨,一定要料理全熟才能吃。水煮又比清蒸好些,這是因為許多螃蟹的蟹鉗和蟹腳具有絨毛,要放在嘴裡啃咬,水煮比清蒸乾淨得多,如加入紫蘇更顯清鮮。口味重的可將蟹以大火醬爆,逼出蟹肉鮮甜,或與魚、蝦等海鮮類食材入鍋燉煲,蟹肉甜美,湯頭濃郁,讓人真想拋下形象和膽固醇,一口吮盡這令人傾倒的秋食滋味。

食蟹禁忌多多,有句古話說「柿蟹同吃,定見閻王」,雖然沒那麼嚴重,不過蟹肉富含蛋白質,柿子含鞣質,同時吃容易造成蛋白質凝固,導致腸痙攣而腹瀉倒是極有可能。吃蟹時,有人喜歡配點小酒緩和蟹寒,但國人喜愛搭配海鮮的啤酒則不宜,因啤酒屬涼性飲料,佐蟹等於寒上加寒,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最好搭配白酒或高粱、紹興等性溫酒類較為妥當。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十一月號NO.8  
  訊息公告  
 
韓星李棟旭如何詮釋不同型態的美男?
李棟旭在退伍後以電視劇《女人香氣》重啟演藝活動,在雜誌以帕里斯及阿基里斯為拍攝主題中,他如何以自身的優點來分別詮釋兩種不同型態的美男?

訂日文電子報 送日語學習雜誌
【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現在訂報還送日語學習雜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