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1/01 第13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封面故事

臺中六朵美麗的浪花 六個漁港的故事
> 梧棲港 充滿大海活力的所在
> 六朵浪花美麗的新生

 

cover
 
 
 

臺中六朵美麗的浪花
六個漁港的故事

文/明智;攝影/羅友辰;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港口,是個神奇的所在。
從海上來,一如唐山過臺灣的先民,
為什麼在這裡而不在任何一處海岸停駐?
從陸地啟航,一如追尋烏魚蹤跡的水手,
又為什麼從此處而不從任何一個他方解纜?
這有關乎智慧、緣分,以及家的牽絆意象。

今年已經八十多歲的臺中區漁會常務監事林明東,二十幾歲就開始討海,後來,靠著努力打拼,有了自己的漁船,雖然馬力小、噸數小,網具也很簡陋,但總算是晉身為「船長」,隨著潮汐與歲月,又成為積藏許多大海故事的「老船長」。

老船長的美麗與哀愁

老船長林明東回憶說:「以前打魚用的漁網,是棉紗製成的,不但容易破損,而且,還常常要披、要曬,重量又重,讓討海生活顯得更加辛苦,人家說三天打魚、七天曬網,就是描述這種克難又看天吃飯的情形。」

漁會秘書蔡敏專在一旁補充說:「是啊,以前實在很辛苦,哪像現在用的是尼龍材質,耐用、重量又輕,加上漁業機械化的進展,讓漁民作業變得更有效率。」

場景轉到梧棲漁港邊的水泥空地,一大早就吹起寒冷而強勁的東北季風,許多機械化的動力漁船和漁筏紛紛進港躲避,一群外籍漁工三三兩兩地蹲在地上整理捕魚用的尼龍漁網,偶爾與躲在停車場避風的臺籍船長開開小玩笑,展現濃濃的海口風情。

不過,臺中區漁會總幹事趙朝森卻感嘆地說,現在在船上捕魚的漁工,以大陸船工和其他外勞為主,一艘五十噸級的漁船出海作業約需六、七人,大概只有兩、三位是本地漁民,和一般農村的問題相同,就業人口老化和外流,越來越少人願意上船向大海討生活了。

總之,這些器具文明的變化,加上民國六○年代臺中港的建港,讓臺中海線地區的生活樣貌已迥異於往昔,從捕撈到拖網到流刺網,從竹排到膠筏到動力漁船,從漁獲豐收到枯竭到復育,從船長到老船長到鼓勵年輕人回流,每個階段各自有其需要面對的課題,從來不曾輕鬆過,但都熬了過來。
如今,重新審視臺中的海岸線,三十八公里長的沙灘地形,潮差又大,港口的誕生條件並不佳,經過數百年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後,除了民國72年完工的臺中港外,目前,有一個「第一類漁港」梧棲港,以及五個「第二類漁港」松柏港、五甲港、北汕港、塭寮港、麗水港。

六個港口,每一個都有一個故事,只是,情節起伏不同,潮汐際遇也有異,有的港口依舊每天從大海裡獲得天賜的新鮮漁獲;有的港口正努力轉型至休閒漁業與觀光並重的方向;有的港口則要嚴肅面對存亡之秋的利益權衡與論辯,但不管如何,臺灣海峽的浪花依舊在夢中永恆拍打,依舊迸發著獨有的美麗與哀愁。

梧棲老街的統一市招,有漁村的意象。
臺中區漁會常務監事林明東,是曾在海上討生活超過六十年的老船長。

TOP

 
 
 

梧棲港 充滿大海活力的所在

天還未亮,梧棲漁港就陸續有昨夜出海的漁船豐收返航,
碼頭邊卸貨的嘈雜聲此起彼落,
一簍簍、一箱箱的現撈漁獲被送到碼頭旁的魚貨直銷中心,
在這個全國率先設置的銷售區進行熱鬧的交易活動。
這個港口,以及環繞她的人與事,
無論是退潮還是漲潮,永遠都是如此生動、如此精彩。

 
漁港的故事1
昨夜出海的漁船豐收返航,碼頭邊卸貨的嘈雜聲此起彼落。

港口與魚貨

昭和元年,西元1925年,日本總督府決定在梧棲建造一個港口,取名為「新高港」,兼含商港及漁港區域。不過,因為戰爭的緣故,這個新高港從1940年建到終戰的前一年1944年7月,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迷夢節節敗退,財政及物資資源逐漸枯竭而停擺。

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後,又因為種種因素,雖然不斷嘗試要將已改名為「臺中港」的築港工程予以完成,但直到三十四年後的民國68年,中部人期盼兩代以上的臺中港商港區域才宣告完工,而位於港區北側的梧棲漁港更是要到民國73年5月20日才正式落成啟用。

 
漁港的故事2
梧棲港是臺中唯一擁有百噸大型漁船寄籍的漁港。

民國95年,《漁港法》修正後,梧棲漁港被公告為第一類商港,是臺中海線六個港口的龍頭老大,也是唯一一座擁有五到一百噸動力漁船寄籍的漁港,碼頭及周邊設施更是逐年完備,假日到漁港搭乘觀光漁船及採購或品嘗現宰生猛海鮮的遊客絡繹不絕,不但為當地帶來可觀的觀光收益,也理所當然地獲選為民國98及100年的全臺十大魅力漁港之一。

根據漁業署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0年為止,梧棲漁港設籍的大小船隻共有236艘,其中,五噸以下漁船及動力舢舨有168艘,被臺中區漁會總幹事趙朝森笑稱:「168,一路發啦!」

另外,五噸以上到五十噸的漁船共計六十艘,堪稱最具機動力、可攻可守的捕魚利器;至於五十噸到一百噸的大型漁船也有八艘,可以遠赴重洋,進行遠洋漁業活動,一圓設備及資源匱乏時代老船長林明東想要去大海捕撈大魚的美夢。

 
漁港的故事3
回航後,漁工正蹲坐在地上整理尼龍漁網。

趙朝森忽然想起,「三、四天前,從梧棲港這邊才出發六、七艘漁船,開往東引海面,等待今年冬天第一波烏魚的到來,希望能夠來個大豐收,讓大家吃到最肥美新鮮的烏魚、烏魚子,一起過個好年。」

不僅靠天公作美,臺中市政府也持續投注經費在梧棲漁港的建設,例如民國101年編列一億七千多萬元打算興建更寬敞明亮、更現代化的魚貨直銷區;民國102年底則是先建好臨時攤販安置區,讓當地業者能在施工期間繼續營業,共同期待一個新家的落成。

 
漁港的故事4
如何再造梧棲老街,考驗著居民的智慧。

雖然,根據中央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年來,梧棲漁港的漁獲量從兩千噸減到九百噸,漁產值也從兩億元銳減到只剩一億兩千萬元左右,必須進行更多元化的轉型發展,不過,當你站在碼頭邊,看著陽光照耀在一艘艘漁船的甲板上、聽著船長和魚販們男子漢的對話、期盼著一簍簍鮮魚被端上餐桌時,就能深刻體會出一個真實漁港的不可或缺。

向晚的老街

現在的梧棲老街,其實離漁港已經很遠了,遠到也許有人會忘記這裡曾經有過的漁村景象,遠到老街兩側有些歲月傾頹的見證,連夕陽似乎也有一點老態了。不過,如果你仔細去聆聽,用心去感受老街古巷裡的生命律動,卻又好像可以嗅出等待新生的味道。

百年前的梧棲港,沒有所謂的貨運碼頭,但因為到泉州只要一天的時間,所以,移民船、雜貨船都停靠這裡,連當時霧峰林家在中部山區所開採的樟腦、木材也是從這裡運出。

 
漁港的故事5
斑駁的紅磚屋瓦,見證了梧棲老街曾有的風華歲月。

日據時代,新高港在建造的時候,梧棲街上據說就很熱鬧,街上有許多報關行、酒家、百貨行、木材行、海產店、糕餅店等等店家,店主還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正面牆上,像是裴同安、陳春風,既有個人風格又能營造老街特色,十分有趣。

到了民國65年,名列十大建設的臺中港,第一期工程完工,梧棲頓時又因為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商船、漁船而重現當年的風光歲月。

 
漁港的故事6
林異香齋是梧棲老街上最出名的百年糕餅老店。

現在的梧棲,在筆直寬廣的街道中卻藏著一條窄窄老街,這過往百年的歲月就藏在這裡。這處處充滿著故事,看似沉寂卻又有著蠢蠢欲動生命力的老街,近年來,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完成造街運動;除了硬體建設的改善,特色商店街區、生活藝文區及優質民生街區的設立,共同為著老街的文化與新生而努力著。

而梧棲老街上最出名的百年糕餅老店「林異香齋」第三代林碧梧,在新民高職畢業後就回家幫忙店內生意,鹹蛋糕、桂圓蛋糕、各種口味的牛角麵包、糕餅、傳統喜餅,一百年後依然讓人垂涎三尺,她也因此共同見證了老街的歷史,也期待老街的新生。

 
漁港的故事7
高美濕地的黃昏已是世界級美景。

希望的清水

很多人不知道梧棲漁港所在的行政區是清水,也就是米糕、高美濕地、港區藝術中心,以及臺灣民間傳說的義俠廖添丁的故鄉。

清水區區長顏秋月表示,清水居民基本上比較偏重農業生計,靠海吃飯的漁民總數大約只有三千人,其中,五十歲以上的漁民佔了63.2%。「雖然如此,梧棲漁港卻是清水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及發動機。」

 
漁港的故事8
梧棲漁港是清水區重要的觀光亮點。

顏秋月分析其中的邏輯脈絡說:「清水的未來在觀光,而觀光的發展則要圍著漁港進行,此外,觀光必須與保育並重,甚至,妥善的生態保育才是發展觀光最大的資產。」她強調:「胡志強市長在漁港外豎立起美人魚碼頭的意象後,標誌著一個希望藍圖正在著手實現。」她特別期待集生產、休閒、觀光、娛樂於一處的梧棲漁港魚貨直銷中心和攤販區,改建完成後,能夠配合臺中捷運BRT藍線延伸到港區,進一步帶動當地的觀光人潮,進而加速地方的繁榮。

 
漁港的故事9
梧棲港內有新鮮漁獲供一般民眾直接選購。

顏秋月當起促銷大使說:「梧棲港的漁獲都是自產自銷,別的不敢說,但新鮮實在、衛生安全,卻是可以100%的保證。而透過自行車道的串連,遊客可以一次參觀鰲峰山風景區、高美濕地、大勇油庫、廖添丁廟,感受這個古名『牛罵頭』的文化小鎮,風情萬種的魅力。」

強勁的東北季風每年冬季都會光臨梧棲與清水,海浪也在永恆地拍打天然條件不佳的港口,不過,無論是林碧梧、尤碧鈴、顏秋月,或者其他臺中海線堅毅不拔的子弟們,肯定會為自己找到最佳的出路,實現最勇敢的夢想。

 
漁港的故事10
清水最具代表的老街十八崁仔,是日據時期清水最繁榮的商店街。

老鎮長的期許
澆灌梧棲老街的第二春

從小就在梧棲老街長大的臺中市議員尤碧鈴,是臺中政壇傳奇人物尤世景的女兒,她接續父親從政的衣缽,記得許多老街往事,也一直關心老街的現在與未來,坐在位於老街的服務處內,這位正港在地人侃侃而談她對老街的深情,以及夢想的藍圖。

尤碧鈴從當梧棲鎮長開始,就多次提出老街再造計畫,從整區、整街,到改制後向市府都市發展局建議的重點再造,遇到的阻力其實不小。「說到要拆老房子,老一輩多半不願意,最後只好從日據時代派出所及後方的宿舍著手,整理剝落的紅磚屋瓦,製作警察沿革告示牌,希望能成為日據時期歷史的一個鮮活見證。」

 
漁港的故事11
清水光復街上的李氏洋樓保留了日據時期豪宅建築風情。

區長的建設哲學
任何爭取都能帶來希望

清水的女兒,同時也是清水媳婦的區長顏秋月,就像所有海線地區的子弟一樣,樂觀、熱情、堅韌。這位從小跟著父母親種植白韭菜(韭黃)的農家子弟,從里長到清水鎮長到清水區長,二十年來,一直在為清水略顯停頓的建設發展而努力打拼。

顏秋月的建設哲學是「都停頓這麼久了,任何爭取都能帶來希望,每一個改變都是機會」。因此,面對區內64.17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49.8%的公有土地,而且大多靠近海岸線,這位充滿幹勁的區長打算積極爭取國有財產局、軍方、台糖等單位釋出土地,許清水一個完整的未來。

 

TOP

 
 
 

六朵浪花美麗的新生

茫茫大海,變化莫測;漁業資源,趨向枯竭;
沿海漁村,生活艱辛;海線發展,千頭萬緒……
可是,再怎麼困難,還是要啟動建設的腳步,
要結合漁業和農業,要並重生態保育與觀光經濟,
要兼顧新與舊,好在人生的港口看見希望。

 
漁港的故事12
高美濕地號稱亞洲第一濕地,是胡市長心目中臺中觀光的第一站。

海洋資源復育 孕育漁港新生命

農業局局長蔡精強關切海洋資源的復育,具體措施包括人工魚礁的設置維護、魚苗放流等,都是他努力推動的重點工作。

首先,是人工魚礁的設置維護。蔡精強表示,農業局配合中央漁業署的規劃,早在十多年前,即由台電公司提供四百座電桿,在五甲漁港附近投放設置人工魚礁區,提供魚類棲身之處。

其次,是魚苗放流活動。蔡精強說:「我們每年都會放流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種,像是黑鯛、金目鱸、黃鰭鯛等,雖然有人誤解在漁港區內放流魚群會游不出去,可是,生物有其生存本能,總會自己找到適當的出路。」

此外,在漁港區放流,還具有生態教育的意義。蔡精強指出,舉辦放流活動時都會邀請當地漁村子弟一起參加,寓含向下扎根的用心,希望讓他們從中學習生態教育,知道生態食物鏈的每一環節均互為影響,知道必須要靠人為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保護海洋資源。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局長蔡精強語重心長地指出,海洋資源的復育才是漁業發展的根本之計,他呼籲:「在魚類產卵季節,漁民應避免過度捕撈,讓海洋資源得以有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人類才有永續利用的天賜。」

 
漁港的故事13
坐在堤防上,拿支釣竿垂釣,漁港風情讓人心醉不已。

生態觀光新藍圖

民國102年11月28日,在高美濕地遊客服務中心開工典禮上,忍著強烈東北季風的試煉,清水區各里里長、市議員、區長,莫不殷切期盼高美濕地觀光資源的再提升,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正面的助益。

不僅如此,市議員楊秋雲、尤碧鈴、楊典忠、蘇麗華,以及清水區區長顏秋月等人在致詞時,都強烈主張要爭取大安濱海樂園「大安港媽祖主題園區」的五千萬預算,及「白海豚生態館」興建工程一億元預算。

觀光旅遊局局長張大春指出,由此向南連接風車與夕陽守護的高美濕地,以及越來越潮、越來越現代化的梧棲漁港和魚貨直銷中心,加上難掩風采的梧棲老街與人文薈萃的清水小鎮,美景加美食,物質饗宴加上心靈滌蕩,中部海線風情如何能不讓人陶醉?

 
漁港的故事14
漁港邊就有海產店,讓老饕能夠就近大啖海味。

漁業新氣象

除了梧棲漁港屬於第一類漁港外,其他五個漁港,包括松柏、五甲、北汕、塭寮和麗水,都被歸為第二類漁港,設籍船隻小、受潮汐影響能出海作業的天數不多、港口設施簡陋、漁獲量極少,市府每年編列的1,500萬元預算,大半都花在無可閃躲的淤沙疏浚上,想要再創新氣象,似乎唯有朝轉型的方向前進。

對此,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局長蔡精強從政策面分析說:「雖然還沒有具體的規劃,但從務實面來看,漁港的整併確實是比較有利。有些港口,像是松柏、五甲,依然可以協助漁業的發展;有些港口,如麗水、北汕或塭寮,則可朝海釣休閒漁業規劃,走向觀光。」

不過,在與漁民協調、獲得海線人士的共識之前,蔡精強強調,主管單位依然會持續進行漁港的疏浚、老舊漁筏的收購與淘汰、漁港相關硬體設施的改善與增建,以及大閘蟹等養殖漁業技術的傳授等,以鞏固漁業的基本盤。

至於漁村的建設,蔡精強指出,透過與中央「農村再生計畫」的配合,臺中海線聚落的公共建設增加了、改善了,一些廢棄的、老舊的設施也得以再生利用,整體而言,漁村新生的氣象越來越濃烈了。

 
漁港的故事15
海線休閒觀光將以沙灘遊憩、觀光漁港作為規劃藍圖之一。

臺灣中部最後一塊淨土

清水高美濕地,北從大甲溪出海口、南至臺中港北堤(清水大排附近),總面積701.3公頃,號稱「亞洲第一濕地」,坐擁生態、夕陽、風力發電等獨特景觀與自然資源,是胡志強市長心目中吸引大陸及日本旅客前來臺中觀光的第一站。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塊珍貴濕地的前身,是日據時期就已經開闢的「高美海水浴場」,不過,在臺中港興建後,該處泥沙淤積情形日益嚴重,二十多年前,終被大自然的力量收回,休養生息,再次復育豐富的生態資源,喚來了候鳥,也喚回了曾經摧毀她的人類。

幸好,經過當初的無知蹂躪後,具有現代生態環保意識的人類及時奔走、喚起醒悟,市府團隊也深刻了解到,唯有珍惜高美濕地現在的生態資源,才能提供一個環境教育的鮮活教材,也才能建構一個值得欽佩的觀光資源。

現在的高美濕地被稱為「臺灣中部最後一塊淨土」,區內有草澤、沙灘、碎石、泥地等不同地質;有全臺保存面積最大的瀕臨絕種的雲林莞草,每年冬天讓黃足鷸、赤足鷸、青足鷸、翻石鷸、赤腰燕以及罕見的小天鵝等候鳥不遠千里來此棲息;還有可愛的招潮蟹、彈塗魚、貝類點綴著這片生機無限的淨土,走在木棧道上,讓人讚嘆、讓人沉吟。

 
漁港的故事16
高美濕地的復育,喚回了候鳥,豐富了生態,讓此地成為臺灣中部最後一塊淨土。

漁村的再生
漁業經濟發展的第二春

大閘蟹養殖的推廣,是臺中市政府農業局極力促銷的政策。「雖然臺中漁民仍以近海捕魚為主,水產養殖業的產值不到1%,可是,因為看好大閘蟹的市場,在藥物檢測安全把關的前提下,我們已在大甲、清水,甚至后里、外埔,推動大閘蟹養殖區,並在市區舉辦多場促銷活動,希望能吸引消費者愛上好吃的大閘蟹。」

農業局局長蔡精強透露,為了推動漁村發展,以及提供漁村年輕人口回流的誘因,市府從民國102年開始與靜宜大學和弘光科技大學餐飲科系合作,到臺中區漁會的家政班開課,傳授海產料理技術,培養海線居民第二專長,也為將來朝觀光休閒漁業的發展預做準備。

規劃發展藍圖
海線觀光新亮點

由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提出的「大安港媽祖主題園區」整體發展藍圖,以北汕溪劃分為南、北兩園,北園將結合既有沙灘活動及未來自行車道設置,發展一處提供自行車及沙灘遊憩相關服務的區域;南園則以媽祖神像為主軸,結合遊憩中心、停車場區、戶外景觀庭園等設施,以廊道空間的方式,打造成一個解說故事文物的空間。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一月號NO.34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