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關山水 飛瀑龍谷
陳慧坤畫筆下的龍谷瀑布
文/張澤平;攝影/李陳信得;畫作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畫家肖像攝影/柯錫杰
〈畫家小檔案〉
|
 |
陳慧坤(1907∼2011)(攝影/柯錫杰)
|
|
陳慧坤(1907∼2011)
台中龍井人。就讀台中一中時立定了藝術的志向。1928年以素描滿分錄取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返台後,服務美術教育超過四十年,退休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作育英才無數。曾兩度喪偶,及至第三任妻,家庭才得美滿。1946年第一屆全省美展主席獎。1960年起赴歐多次,鑽研西方近代美術,是為學者型藝術家。一生畫歷豐富,對日本膠彩、中國水墨及西方油畫皆著墨甚深,堪稱台灣近代美術史的縮影。晚年有許多榮譽,其中以2003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為最。
谷關溫泉區是台灣中部極為有名的景點,沿著溪水而上,不遠處還有美麗的龍谷瀑布。可惜在921地震之後,因交通中斷,這美景就與世隔絕了。如要感受瀑布的壯麗美景,可從前輩藝術家陳慧坤的畫作〈谷關龍谷瀑布〉中去看一下大氣的瀑布水流。藉此,我們也追尋陳慧坤一生的腳步,從台中龍井的故鄉情,一路跟著走進他和妻子陳莊金枝早年在台中生活的美好片段,在慢慢有了安穩的生活後,陳慧坤終於無後顧之憂,開始發展自己的畫藝了。在他百歲的一生中,對日本膠彩、中國水墨及西方油畫皆著墨甚深,可說是台灣近代美術史的縮影。
|
 |
921大地震讓龍谷瀑布與世隔絕了十多年。(攝影/李陳信得) |
|
台中谷關位於大甲溪的上游,在和平區的境內。原是平埔族的地名咪唭。從東勢起始的東西橫貫公路,一路東行,駛往梨山的方向,會經過遠近馳名的風景遊樂區──谷關溫泉。若沿著谷關溫泉旁的捎來溪,溯溪而上,不久便可到達從雪山山脈匯集雪水而成的谷關龍谷瀑布。可惜在921地震後,因為道路中斷,沿途斷垣殘壁,加上有些河床幾近垂直的坡度,或溪床旁還有數尺深的水潭,這一路陡峭的地勢,也因此讓谷關龍谷瀑布與世隔絕了十多年,這裡的山靈水氣只堪成為許多人美好的共同回憶。如要感受瀑布的壯麗美景,也許得從陳慧坤的畫作〈谷關龍谷瀑布〉中去追尋那急傾而下的壯闊了。
〈谷關龍谷瀑布〉的大氣之作
陳慧坤是台灣畫壇重要的前輩畫家,出身於台中龍井。1980年,陳慧坤在七十三歲時畫下〈谷關龍谷瀑布〉,他維持多年來徜徉在群山綠水的淬煉,以中國山水畫的筆法和構圖,並用膠彩為媒材而繪出大山大水的作品。這樣融合的方式創作,運用了立軸的形式,讓畫幅高度將近兩公尺的作品,將畫面中的瀑布貫穿全局,也使龍谷瀑布豐沛的水量,從80公尺高的山頂峭壁宣洩而下的光景,立顯磅礡的氣勢。
由上緣幾近留白的筆觸,可感受山頂轉折而下的水氣逼人,中段的短促水紋表現了急迫的流速,直到舒展到畫面中央的部分,終可感受瀑布的水流,像在用筆時轉換行筆的方向,讓龍谷飛瀑,猶如一條竄動的水龍,生生不息。凝視那中鋒墜石般飛奔的水瀑,落在邊陲向中靠攏的水潭,水聲泠泠,從激越的豪情,化作清澈透涼的平靜。
|
 |
〈谷關龍谷瀑布〉(1980) |
|
兩側的山岩,在運筆時用手帶動下壓的力量,讓筆墨行進的動作充滿了力道,這是傳統山水畫表現山石的皴法。而山石在側鋒擦抹之間留下飛白的筆觸,呈現了大山岩壁,經過歲月風化的滄勁感。陳慧坤在運筆的緩急曲折的不同變化下,讓整體的用筆使轉自如,曲折生動,山水在那一硯濃色的墨韻徐行之下,可以說是人生的歷練,讓畫作也到了自在大氣的地步了。
陳慧坤的龍井故鄉情
上一期介紹了陳慧坤畫的〈故鄉龍井〉,作品畫面是在午後豔陽照耀下的故鄉紅瓦屋,讓我們宛如隨著一名撐著陽傘的婦人,沿鄉間的泥石小徑,回到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樸實的風貌。
而另一件作品〈故鄉龍井竹坑〉,是陳慧坤在服務美術教育超過四十年,退休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之後的成熟作品。這件油畫作品完成之前,陳慧坤曾在教授的年休假中,利用空檔赴法進修,鑽研西方近代美術,再經過多次赴歐的遊歷,以學者研究的精神,深入理解美術派別,融合多家理論,才慢慢形成的自我風格之作。
他是如此的擅長戶外寫生,從年輕到老年,都是走進生命的現場作畫,讓這兩件時隔半個世紀之久的作品,雖然同屬台中龍井的故鄉風貌,但在不同的經歷下,卻有著如此不同的生命情調。
|
 |
龍井祖厝陳三綱堂是每年回鄉祭祖的所在(左起:陳慧坤、陳莊金枝、陳郁秀、陳繼平)
|
|
「我父親很喜歡大自然,所以他在讀台中一中時,常往返台中到龍井之間,因為都是翻山越嶺,要走六個鐘頭。他說這樣就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慢慢觀察,可以感受,所以對自然是有感情的。」陳慧坤的次女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受訪時指出,他的父親從早年即養成現場觀察及作畫的習慣。
漸入佳境的婚姻生活
陳慧坤的創作,猶如苦行僧一般,常常帶著十幾公斤重的畫具出外寫生。他經常出門旅行,一去就是好幾天,在時間的浪擲與追尋中,幾乎都是為了寫生創作。同樣是出外旅行,陳慧坤卻很少帶太太出遊,陳家阿嬤陳莊金枝憶起難得一次的出遊,竟是雙十年華,搭人力車時的結婚情景:「結婚的時候搭人力拉車,我們一人一台,從末廣町的家出發,也沒有穿漂亮衣服,沿著市街走,有經過台中公園……吃的也沒有,因為要有糧票,糧票又有限制,附近沒有任何商店……。」
在1940年代,陳莊金枝嫁給陳慧坤時,兩人搭人力車去台中公園的台中神社舉辦結婚式。回到家在小小的房子裡宴客,陳慧坤請了學校的同事來喝喜酒,大家開心的寫俳句、短歌,由於結婚的女方不能出席喜宴,所以陳莊金枝就跟陳慧坤前妻的大女兒曉冏待在另一間房間裡,只能聽著外面的賓客歡樂。
|
 |
陳莊金枝的默默支持與付出,是陳慧坤重要的力量。圖為陳慧坤的畫作〈妻與我〉(1978)。 |
|
末廣町的住家,應是現今民權路與民生路,三民路與五權路圍起來的街廓,從台中醫院往台中教育大學的方向到柳川之間。是一處有兩層樓日式建築的一樓,有兩間相當於八片與六片榻榻米大的小房間。陳莊金枝有時還得在陳慧坤帶女兒一起出去上學的空檔,一個人拖著十幾片的榻榻米到外面的空地晾曬。
作為陳慧坤最重要的家庭支柱,妻子的默默支持與付出,對於曾經兩度喪偶,在生命中經歷了極大苦難的陳慧坤來說,到了第三任妻子莊金枝,家庭才真正的得到了美滿。也因此,在中年之後的陳慧坤,家庭與事業的穩定力量,讓他的創作也慢慢進入了成熟的階段。
風格的形塑與安定的力量
1947年「228事件」後,擔任省政府教育廳副廳長的謝東閔,引薦陳慧坤離開台中北上,任教台灣師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那改朝換代的期間,陳慧坤接觸了從大陸來台的傳統水墨畫家溥心畬及黃君璧,吸收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筆法及構圖觀念,加上自身累積的藝術能量,不僅融會了中國水墨的筆法展現,也在堅持膠彩媒材創作中,完成了自己的風格。
|
 |
〈能高瀑布〉(1951)是陳慧坤融合中國水墨與日本膠彩的重要里程碑。 |
|
此外,陳慧坤自1960年代開始,幾度出國旅行寫生,從西方藝術最為重要的殿堂巴黎開始,親身見證了印象畫派的莫內、後期印象派的塞尚……等重要畫派的大師作品。由於陳慧坤對於水墨畫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加上去到歐洲接觸了第一手的大師之作,對於中西藝術的比較和運用特別有心得。
為何陳慧坤和塞尚一樣,特別喜愛追求所見風景形貌的永恆性?難道是從成長及至青年進入婚姻,關於至愛至親的家人,不是英年早逝,便是新生早夭的無常苦痛?再不就是日治與國府執政的交替之際,台籍菁英的失語無為?讓陳慧坤在比鄰著生死的關口中,看見那山、那水在晝夜的幻化中,看似消逝,實則綻放不變的恆常性?
大自然何其廣大,陳慧坤在遊歷東西方各地的名勝,彷彿漫遊者,以最直觀的感知,用他的畫筆翻耕所見的人間風景。雖然常常是一個人獨自上山下海,一趟出門寫生,就是數日之久。不論是穿梭在曲徑之間,或是停佇在荒蕪的角落,時空的洪流都被陳慧坤的筆,留下了動人而雋永的痕跡。
「我爸爸在一百歲的時候,其實他頭髮是灰白的,看起來像七十幾歲。他說他當然不會老!當面對大自然、大山大水的時後,是不會老的!」陳郁秀回憶著說。
陳慧坤一生畫歷豐富,對日本膠彩、中國水墨及西方油畫皆著墨甚深,足為台灣近代美術史的縮影。晚年的陳慧坤有許多榮譽:1989年獲台中縣十大資深藝術家金穗獎、1997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1999年獲頒文建會第二屆文馨獎、2000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2002年獲中國文藝協會頒發榮譽文藝獎「美術創作獎」。2003年更獲頒藝文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
下期預告:下回將帶讀者前往台中的豐原,探訪在地方美術教育深耕長達半個世紀的前輩藝術家葉火城及其作品〈豐原一角〉。
|
 |
張澤平 |
|
本文作者
張澤平
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得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畢業。曾於多所大學視傳系、台北公立中學擔任教師。
在台北從事教育工作時,也跟隨蔣勳的美育推廣。目前返鄉服務,為推動台灣前輩藝術家蕭如松的藝術之美,於其任教過的竹東高中擔任美術教師。
這些年致力美育推廣,深入竹苗區多所學校宣講藝術,除了去美術館導覽藝術品、也請導演座談和包場國片、揪團觀看藝文表演,此外也在民間團體或機關講述藝術之美。 十多年來持續率團參與藝術展演與推廣本土藝文,以美佈道為終生職志。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