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包含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與世界一流的管理接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0/14 第22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美學台中
以建築本質印證禪意 法鼓山寶雲寺
市政APP
市府搭橋牽起台日師生情 真實版《海角七號》在烏日現身

 

cover
 
 
 

以建築本質印證禪意
法鼓山寶雲寺

文;圖/謝文泰

 
法鼓山寶雲寺1
頂樓菩薩殿。

禪在哪裡?在深山裡?在峭壁裡?在名潭裡?在飛瀑裡?
在雲霧繚繞裡?在暮鼓晨鐘裡?在枯枝殘葉裡?
在羽蕨青苔裡?在重簷琉璃裡?在香煙裊裊裡?
當一座佛寺坐落在沒有名山大澤、
沒有雲霧飛瀑的市中心重劃區裡時,
建築師可以用怎樣的方式,
來實踐建築自身與宗教教義之間的相互關照?
黃明威建築師甫完成的法鼓山寶雲寺,
以極端理性的手法嘗試讓建築本身成為禪宗的實踐主體,
也許提供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

台中市的七期重劃區,是台中市近年來最熱鬧的建築競技場!在大道兩側,櫛比鱗次的高樓,以最豪邁姿態卻也最細膩的表情,向你誇耀優越的設計力;在街廓深處,進退有韻的別墅住宅,則以個人化的空間炫技、展演著獨到的生活態度。

然而,在這嶄新亮麗的建築博覽會背後,其實反映的是一種台灣各都市去脈絡化的市地重劃典型。重劃區宛如一處剛浮出海面的新生地,區內看不到昔日小徑、流水、良田與老樹,只剩一塊塊分割均齊、表情一致的建築基地。於是,在缺乏環境照應的建築基地上,多數建築師只能將其關注,放在建築自身的表演上,窮盡極致的追求設計上的質感與細節,卻鮮少對於比鄰建築的關照,一幢幢建築精品,彷彿是華麗卻孤傲的孔雀。

與環境共融隨喜的配置布設

法鼓山寶雲寺的基地亦復如此!這塊形狀狹長的基地,前後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北側臨著60米寬的市政路,且正對新市政中心中央軸線,尺度壯闊、氣度莊嚴;而南側卻面臨寬度僅10米的政和路及寧靜的住宅區,尺度親切宜人。建築師面對這塊前後兩端如此衝突的基地時,巧妙的順勢而為,將較高的建築量體配置在基地北側邊緣,展現出一種對於市政路兩側高層建築都市景觀的回應;而空地及低矮量體則留設在南側,形成可接引團體來賓的戶外大庭院,也可避免高聳量體對住宅區產生壓迫感,同時更增添了綠意,與街廓內部環境融合。北高南低的配置,不僅正視著鄰近無可迴避的高樓現象,也親近里弄社區恬適的悠閒氣氛。整體呈現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從容、一種共融隨喜的布設,相對於近年都市中佛寺常見的退隱迂迴手法,寶雲寺在配置上的直白無華,揭開了建築師企圖以建築直指「本來面目」的序曲。

 
法鼓山寶雲寺2
寶雲寺北向外觀。

拾級而上的垂直院落

法鼓山寶雲寺極簡約的外觀,放在百家爭鳴、各自精采的七期建築群之中,猶如置身紅男綠女間一襲素白的行者,以幾乎沒有喜樂的表情,讓行人的視覺有了一個暫停的符號。左右兩片高扁的量體,夾著中央一大片飛斜而上的玻璃帷幕,其實是建築師將傳統佛寺院落水平排列的空間序列垂直化的轉化;八層樓高的大玻璃斜面,幃幕其實是由許多段斜面層疊而成,如瓦片般櫛比鱗次的映照著天空,讓人感受到傳統寺院斜坡屋頂的暗示,但是所謂的意象暗示也僅止於此,建築師盡量降低寶雲寺在造形上的複雜性,以最簡潔明晰的面貌,回應了臨市政路面壯闊視覺景觀的要求,也回歸了純粹以建築思考為主體的意圖──其造型來自於對環境的回應與自身的內省,而非傳統的宗教及建築符號的載體。

在室內空間部分,建築師將建築的主要結構柱及服務性空間(樓電梯/廁所等)以最經濟、最有效率的方式安排在東西二側,形成了外觀兩側的扁高量體,因而留設出中央大跨距達15米的無柱空間,供寺院最核心的各式集會、研習等活動使用,也因此,這個在各層樓都出現、跨距達15米,幾乎空無一物的「空」,成為寶雲寺建築平面上最大的特色,亦即我們在外觀上所見的中央玻璃量體。建築師在配置寺院禮課所需的大殿、觀音殿以及現代集會活動所需的會議室、教室、故事館等空間時,巧妙的善用了中央量體區塊的「大空」,將各空間化作幾個挑高的「中空」、「小空」盒子,這些空盒子隱約依循其在宗教倫理的秩序,或以坡道、或以過廊、或以階梯相串聯;在「大空」中的盒子之間,穿插著陽台、露台所形成的空中院落,讓光線與空氣流動於其中,自成一個都市裡的完整天地。顯然也是建築師試圖將傳統寺院垂直化的具體表現。

三個三門,譜寫重複的主旋律

 
法鼓山寶雲寺3
南向迎賓門廊及後院。

踏進寶雲寺,你不會有進入一般寺廟的感覺,甚至,除了藝術品般的巍峨佛像之外,你不會察覺這裡是一處宗教聚會場所。用入世的語言而非佛謁與市民交談,筆者認為,這也是引領會中從世俗領悟真我的企圖。

建築師在設計寶雲寺時,應法鼓山所託導入了三個「三門」(請見小辭典)的核心信念,象徵會眾印證菩薩道的諸般境界。當我們從市政路簷面下方四層樓高的大開口進入,是寶雲寺對都市接引的「第一個三門」。進入第一個三門,迎面便是一處空曠的知客處及行願館,兩側設有服務櫃檯及原木長凳,角落藏著一方小書坊,訪客可以輕鬆的在這個樓層走逛放空,心裡不會有任何負擔。

沿著行願館西側的長坡道緩步而上,可以通達行願館上方的大殿;長廊的側窗帶入了晦亮的微光,讓通往大殿的過程成為一種淨化的儀式。步入大殿的前殿時,回望來時的入口,會發現四層樓高的大開口形成了一幅「框景」,將市議會中央綠軸的景觀盡收框內,使人心性頓時舒展,是為「第二個三門」。

當會眾上到最頂層的觀音殿向前望去,環境景觀的外框已不復存在,心境回復到人與環境最初的狀態,便成就了「無門為門」的「第三個三門」。

建築師善用自然光影的變化,讓每個空間散發出不同的思緒,也讓現場的室內照明鮮少有用武之地。原本應該幽暗的大殿,在室外光線穿透端景側牆、天光以及兩側柱廊之後,哲學便開始透過建築空間的光影及內在秩序開始滲入。當北向的漫射光源,透過大面玻璃帷幕的第三道「三門」,讓偌大的空間盒子顯得明亮柔和,空間傳達的是一種無影無垢的通明心境。

建築師透過三處三門、幾步一徘徊,對建築內外空間的凝視,是對身外環境的關注,也是對自我的省視。

遊於近乎忘我的空無與空有

 
法鼓山寶雲寺4
禮課教室。

建築內部主要以白、灰搭配木作樸質的色調為主,讓視覺更舒緩、沒有過多的色彩訊息與負擔,更接近無意的狀態。身處其中,彷彿回到一個潔淨無垢、與世隔絕的盒子,可以放心的在這裡駐足、稍坐,沒有香煙繚繞、也沒有攀談傳道,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建築大師楨文彥設計的東京教會,那是一個讓你把心放下,好好體會安靜的純粹世界。

寶雲寺的建築角落,有座由深灰色扁鐵格柵與欄杆構成的半戶外三角梯間,沿著非圓、非方的三面路徑拾級而上,看到垂直的千絲萬縷抽拔而上,彷彿身處無盡迴圈的浮屠塔,讓人產生一種游移在現實與幻境交錯的特殊經驗。

沒有傳統佛寺的裝飾、沒有庭園情境的隱涉,更接近禪宗所追求的純淨境界。建築師在這個作品裡所呈現的詮釋意圖,不在感性的遊園造景情境引導、也不在標籤式的宗教型制、符號的拼貼,而是非常純粹而嚴謹的建築自身的凝視,亦即如何以建築自身的空間(虛)與材料(實),建構出一則本身即為佛教禪宗證道的演繹過程。看似輕鬆的結果,來自於反覆自我矛盾的質問與衝突;最後呈現的是以「建築」作為宗教實踐的「主體」,而非宗教符號的「載體」。

於是,我們與其說它是一座寺院,不如說它是一所學校、一個聚會處所、一處休息暫歇的場所。當你造訪百家爭鳴的七期精彩建築作品,路過寶雲寺時,不妨進來看看,找處安靜的角落坐下來,一個人靜靜的,感覺這裡的光、這裡的影、這裡的空,然後忘了這裡是哪裡、忘了禪在哪裡。

法鼓山寶雲寺
位置: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37號
峻工時間:2015年3月
建築 / 室內設計: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擊壤設計
建築特色:不刻意強調傳統建築元素與佛教語彙,以轉化傳統佛教寺院之型制成為冷靜理性的現代建築外型;空敞的室內空間搭配豐富的自然光影,營造出入世親民的都市集會場所,是值得造訪放空、自我沉澱的好去處。

〈名詞小辭典〉
三門:進入寺院的必經之地,一般為牌樓式建築,有三道門洞,代表空門、無相門、無作(又云「無願」)門,三道進入「涅槃宅」的智門,即「三解脫門」。三門也代表智慧、慈悲、方便,指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是信、解、行三階段修行程序。坊間亦有山門之稱。

 
謝文泰
謝文泰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
謝文泰
老台中人。
一位無可救藥的浪漫建築師,相信有美好的空間就會發生美好的事。
對老台中近乎愚痴的情感,驅使著他無法自拔的投入許多別人眼中的傻事。
然而這些傻事,竟然漸漸一一實現。
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成大建築系、東海建築系、朝陽景都系講師,
長期投入社區營造、校園空間改善、文化資產活化以及都市空間再生等努力。

TOP

 
 
 

市府搭橋牽起台日師生情
真實版《海角七號》在烏日現身

文;圖/黃郁晴;圖片提供/陳惠澤

 
台日師生情1
日本《朝日新聞》在今年5月9日的晚報頭版,大幅報導發生在台中的跨海師生感人故事。

在電影《海角七號》中,
郵差阿嘉因傳遞一封寫有日治時期地址的信,
讓大時代的小情愛,得以牽起兩端思念。
如今在台中烏日,
也出現了真實版的《海角七號》故事,
幸好有台中市政府與中華郵政居中牽線,
讓這段中斷超過一甲子的跨世紀師生情,
可以再續前緣。

2015年2月,台中市烏日區的郵差郭柏村,分配到一封寫著烏日舊地籍、收信人為「楊漢宗」的日文信件,按照規定,這封信因投遞兩次不成,依法應原件退回。但郭柏村不死心,他與郵局專員陳惠澤討論後,認為每封信承載的都是一段情感,尤其這封寫著舊地籍的日文信,可能別具意義。因此,陳惠澤透過當地耆老輾轉詢問,郭柏村更是逢人便問,終於在半個月後找到收件人之子──曾任烏日榮泉里里長的楊本容先生,成功投遞了這封遠渡重洋的信件,讓這段中斷達七十六年的台日師生情,就此連上線。

薄薄信函 濃濃深情

現居日本熊本縣、高齡106歲的高木波惠女士,幼時隨父親職務派遣來台生活,她自台中第一女子高校(今台中女中)畢業後,便任教於烏日公學校(今烏日國小),直到太平洋戰爭前返回日本。
當年花樣年華的少女,如今轉眼已是百歲人瑞。今年初,當她在日本看到電影《KANO》時,回憶掉進與電影同樣的時空裡,她想起曾任教的烏日公學校,更想起班上那個在收聽電台轉播球賽後,都會與同學分享實況的班長楊漢宗,不知當年的孩子,如今是否安好?於是,高木波惠請女兒代筆寫信,將思念飄洋過海傳給七十餘年不曾聯絡的學生。

不過,八十九歲的楊漢宗因臥病在床已不復記憶,兒子楊本容本著想為父親完成這件事的孝心,與陳惠澤兩人到處奔走尋人,經過數月的時間,終於陸續找回當年曾跟父親一起受教於高木波惠的二十多位學生。

 
台日師生情2
在台中市政府的協助下,讓這「另類同學會」分隔七十多年後能再度聚首。

這些高齡八、九十歲的長者,在小學畢業七十多年後,得知海角那端的思念時,都非常興奮,就像回到小學時期那般朝氣十足,甚至希望「揪團」赴日探望恩師。但是,遠渡重洋對這群長者來說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拜現今網路的便利,「視訊」便成為跨洋相會的首選。

在台中市長林佳龍得知此事後,便決定促成好事,透過官方管道協助聯繫、協調視訊的可行性。在烏日郵局專員陳惠澤、楊本容先生、烏日國小、日本交流協會的小松庸人先生、朝日新聞的鵜飼啟先生、熊本縣國際交流課、台中市政府秘書處,以及免費提供視訊軟體服務的台灣威立方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通力合作下,這項視訊作業,終於得以在2015年9月8日順利進行。

百歲學校 百年樹人

9月8日午後,陽光灑落在烏日國小大禮堂的視訊會場,將氣氛渲染得格外溫馨。二十多位年屆九十的「老」學生們,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也有人身體硬朗絲毫不見龍鍾老態,他們在市長林佳龍陪同,以及近百位烏日國小學生們的歡迎下進入會場。分隔七十多年再度聚首的「另類同學會」,讓他們緊握著彼此的手互相祝福,雀躍的等待與老師相見的悸動。

這場跨世紀的見面會,對今年適逢百年校慶的烏日國小特別有意義,更有師道傳承、百年樹人的敬師深意。烏日國小特別準備了一部影片,以老照片編織起回憶的密網,透過視訊向遠方的高木波惠,傳達烏日國小近八十年來的回顧與轉變。

 
台日師生情3
當年的學生與高木波惠老師視訊對話,不禁紅了眼眶。

當年任教於烏日國小,帶領低年級生的高木波惠,給學生的印象是相當溫柔且很少發脾氣。她對家中經濟較差的學生,甚至會自掏腰包購買學生制服,還會利用閒暇教導學生縫紉。雖然太平洋戰爭前,高木波惠便返回日本,但是在她的腦海中,一直對這群台灣學生念念不忘。高木波惠在年初寄給楊漢宗的信中寫道:「每當看到旅遊節目介紹台灣,我就會覺得既熟悉又懷念,很有親切感。」
「老」學生們看著影片中一張張的相片,回憶每個時空的當下,這不僅是烏日國小的校史,更是整個台灣珍貴的歷史記憶。收信人楊漢宗的兒子楊本容先生,也大方捐出高木波惠信件原稿,做為烏日國小校史館永久留存的記錄。

千歲對談 師道典範

當天活動的高潮,是二十多位老學生隔著視訊螢幕,跟遠在日本熊本的高木波惠互動。只見原本靦腆的老人家,在接下麥克風後,幾乎都能以流利的日語和老師談天說地。螢幕上的高木波惠,臉上盡是微笑,即使行動不太方便,近兩個小時視訊,她都精神奕奕,全程端坐參與。

即使已高齡百歲,高木波惠迄今仍身體健朗、耳聰目明。她更不時提醒學生,「保持心情愉快、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長壽祕訣,還拿出自己的編織作品說:「我每天都會編織!」。看到這群年紀加總起來將近兩千歲的師生對談,除了給予無限祝福外,這段溫馨佳話也是提醒年輕學子尊師重道的最佳示範。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十月號NO.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