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一個成熟、快樂且有競爭力的「全人」?快來訂閱【30雜誌電子報】,讓你擁有不一樣的全新視野及思維!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16 第2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漫遊牛罵頭
穿梭時空廊道 遊遍文化小鎮 鰲峰山清水漫步
影像台中
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 李佳懷記錄被遺忘的故宮史

 

cover
 
 
 
 
漫遊牛罵頭1
鰲峰山公園經整理規劃後,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穿梭時空廊道 遊遍文化小鎮
鰲峰山清水漫步

文/丁榆涵;攝影/陳柏宇

清水舊名「牛罵頭」,位於大甲溪南岸與大肚台地西北方,從鰲峰山制高點俯瞰,即能遠眺背山面海的清水平原往台灣海峽延伸。清水小鎮發展甚早,從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平埔族拍瀑拉(Papora)族牛罵社(Gomach)社域,到清領時期移民渡台屯墾、日治時期越發繁盛的清水街,不同時期的歷史人文,讓小鎮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蘊。趁著冬藏時分,不妨以慵懶、緩慢的步調,悠閒走逛清水小鎮,用雙眼收藏清水的各種風貌。

清水區依地形分布,可分成清水街區、大秀區、三田區、大楊區與高美區五大區塊,並以街區為中心擴展,往山間、海邊延伸,各有不同趣味。當漢人移墾後,清水街廓逐漸成形,日治時期街區一帶更是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中心。不論從高速公路或海線鐵道來到清水,多數遊客都會先到街區繞一繞。

清水國小 全台首座校園古蹟

隱藏在中山路旁的鎮南街上,全台第一間校園古蹟,同時也是市定古蹟的清水國小靜靜佇立著。由U型紅磚平房式校舍環抱著操場,洗石子、清水磚與木造窗台,有著和、洋混合風格,將日治時期的校舍完整保留。走在立柱撐起的教室長廊,陽光斜斜灑落在溫潤的紅磚上,真有一種穿梭時空的錯覺。

除了校舍外,以杉木的木構屋架、清水磚與水泥瓦作屋頂的日式教師宿舍,也在2008年被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包括獨棟的校長宿舍以及雙拼式的五棟教職員宿舍,目前都在進行修護,預計明年完工開放,屆時,整個清水國小都將成為一處活的校園古蹟。

 
漫遊牛罵頭2
百年歷史的校舍讓清水國小成為一處活古蹟。

一大早,清水早市朝氣蓬勃,彩色陽傘下的阿婆販售著自家的作物,買菜人潮絡繹不絕,摩肩擦踵。居民買完菜後,就會到清水第一街──大街路上的紫雲巖、三山國王廟與開基福德祠,跟神明說說話,這是不少人的既定行程。這些廟宇神祇,都是先民建立的在地信仰,尤其紫雲巖四周有中式餅鋪、阿婆粉圓、圓仔湯、肉圓等傳統小吃,正等著訪客來大快朵頤。

早市結束後人潮漸散,午後的街區又恢復寧靜。和清水街平行的文昌街是清水的老街,又稱「清水十八坎」。「一坎」指的是一間店面,「十八坎」就代表著早期街上有十八間店面式街屋。這些街屋年代,可回溯至1935年的中部大地震,因巨震後清水街區毀損嚴重,日治時期政府即以棋盤式街道進行都市規劃,這是清水第一條鋪上柏油的街道,以洗石子工法建蓋的住商混合連棟街屋,至今多數仍維持著約八十年前的樣貌。此外,附近的北寧街、大街路、新生巷及街邊小巷弄,也都能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民居建築。

「清水散步」 旅遊資訊一把罩

走進清水區文昌街18號的「清水散步」,這裡不僅是販售古典音樂的華笙音樂城,也是「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所在地,近年更成為清水小鎮旅遊資訊中心。長期深耕清水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成立於1995年,是由一群關心清水大小事的居民所組成的文史團體。擔任古典音樂行老闆、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吳長錕,是個充滿赤子之心的老頑童,在許多在地活動中,經常會看見他笑臉迎人到處與人寒暄。隨興、愛交朋友又愛玩的他,腦袋總能迸發出新點子,為行銷家鄉清水出一份力。

 
漫遊牛罵頭3
主祀觀音的紫雲巖香火鼎盛,是清水重要的在地信仰之一。

日治時期繁盛一時的清水街區,孕育出許多深具文化底蘊的文人雅士,藝文風氣,世代傳承。雖然清水錯過了台中縣設治的機會,但也得以將舊時代的建物、街貌和人文氣息,完整保存。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的成員,自成立後便透過閱讀、音樂、戲劇與舞蹈,讓清水居民將藝文融入到生活中。

此外,協會也深入社區,到山間、到海邊進行資源調查及社區營造。他們為了讓故鄉更好,敦促政府將原本要做為火力發電廠的高美溼地,規劃為「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更為了要保留冷戰時期留下的大楊油庫,公開籌募六十萬元買下僅存的一座油槽,以便讓歷史留下見證。在調查記錄過程中,他們不斷發現家鄉的美好,也讓這些珍貴的遺跡能夠被看見。

從事社區營造出身的吳長錕,在以往調查中累積許多資料,深知各地區的特色。因此,「清水散步」透過文化講座、鰲峰山、高美溼地季節生態踏查、五福圳自行車道單車行、走海線火車之旅等主題式小旅行,企圖營造小鎮觀光氛圍,讓清水五大區域的建築、歷史、生態、產業與鐵道,引入專人導覽成為深度小旅行,以吸引外地遊客慕名到訪。

來到「清水散步」,遊客可以把這裡當作旅遊資訊站,問問私房景點,也能承租單車,享受御風而行的快感。根據工作人員透露,未來還將推出「旅人包包」,內含詳細豐富的導覽地圖、特色文創商品,以及在地美食店家優惠券等,讓背包客也能輕鬆玩遍清水。

 
漫遊牛罵頭4
前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的「神社崎」,又稱「延壽路」,有兩百多個階梯。

神社歷史遺跡 賦予新風貌

大街路上的戶政事務所旁,有道長長的階梯蜿蜒而上,這條路通往日治時期清水神社的「神社崎(後參道)」。踏上兩百多個階梯,神社崎右側有座「墩仔腳大地震震災紀念碑」,旨在紀念1935年重創清水的中部大地震罹難者。

清水神社的原址,後來轉作陸軍營舍,但同時也是牛罵頭遺址所在。如今,園區內神社已不復見,僅留有一對狛犬石像見證此處歷史。

距今4,500至3,500年前的「牛罵頭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舊營舍內展示著出土的繩紋陶碎片及石斧、石刀等先民活動遺跡,市府將此規劃成「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開放民眾參觀。每年秋季舉辦的「清水地景藝術節」,結合在地地景與在地文化意涵;今年便在園區內,結合社區表演、音樂及地景藝術展示,讓不少民眾到此享受陽光、草地與登高望遠的樂趣。

2013年,台中市政府將清水公園加以整理規劃,結合大肚台地北側的鰲峰山、橫山與五股山等山脈的自然生態、歷史遺跡、戶外遊憩與體育運動功能,打造出廣達27公頃的「鰲峰山公園」。園區以國際級賽道的自由車競賽場為中心,周邊有適合孩童遊玩的體驗遊戲場、探索遊戲場;也有適合登山健行、四通八達的景觀步道,通往鰲峰玉帶景觀虹橋、陽光草坪及觀景平台等休憩展望點;更有暱稱「清水鬼洞」的「橫山軍事戰備地道」,讓民眾體驗戰爭時躲防空地道的刺激感。

雖然「清水鬼洞」聽起來有點可怕,但經過整理的坑道內,如今都有清楚的指示與照明,走在裡頭既新奇又有趣。H型的坑道分為主坑道、支坑道及附支坑道,內部有軍事戰備用的機槍堡、廚房與寢室等,原本神秘兮兮的軍事基地,現在吸引許多遊客進來一探究竟。

 
漫遊牛罵頭5
沿著下湳農路行走,可感受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象。

騎自行車 譜唱田園協奏曲

位於清水橫山下頂湳里、下湳里,全長約7公里的五福圳自行車道(下湳農路),是「清水散步」最推薦的小旅行遊程之一。在市區租台單車,鑽進巷弄抵達路幅極小的農路,就能徜徉農村的四季風情。橫山下的清水,和街區的熱鬧喧囂迥然不同,稻田與點綴其中的古厝,全然是一派鄉間風情。作為海線鄉鎮重要灌溉水脈的五福圳穿梭田野間,圳水汩汩流動,貼著海線鐵道行走,偶爾還會與火車相遇,讓人只想把速度放慢。

在五福圳自行車道上,會經過擁有百年歷史、紅瓦古厝的泉和製麵廠,運氣好的話,還能目睹少見的曬麵線景觀。若在夏日時分,趙家古厝半月池中荷花盛開,以荷花為前景,古厝、青山為背景的畫面,層次、顏色分明,是五福圳自行車道上最美的風景。

說到清水美食,則非米糕莫屬。然而,就像問彰化人哪家肉圓比較好吃一樣,問起清水在地人哪家米糕好吃,各家口味都各有擁護者,遊客得自行品嘗,才能決定哪家最對「胃」。除了米糕外,圓仔湯、肉圓、炸粿、眷村麵食,也都是清水各族群在不同時空中留下的庶民口味。

當然,除了鰲峰山的旅遊動線,鄰近海邊的高美溼地、港區藝術中心、眷村文化園區,都是漫遊的好去處,自然生態、藝文空間與生活空間再造,讓清水這個文化小鎮變得更有深度。近年來「清水散步」更以出生於大秀地區的俠客「廖添丁」為形象,結合廖添丁傳奇故事與在地特色行旅,穿梭在清水大街小巷、山海城鄉間,要用全然不同的角度帶遊客玩遍清水。

旅行札記

 
漫遊牛罵頭6
夏季的五福圳自行車道有荷花相伴,農路人車少,慢騎賞景也無妨。

▲ 清水散步
地址:台中市清水區文昌街18號
電話:(04)2622-2771
時間:10:00至22:00(週二公休)
※ 接受團體預約導覽、可租借單車。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地址:台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電話:(04)2229-0280 轉505
時間:9:00至16:00(週一公休)
※ 每週六、日10:30、14:30各一場導覽解說,採網路預約制http://goo.gl/gwFsXT

▲ 清水鬼洞
地址:入口在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對面
電話:清水區公所(04)2627-0151 轉304
時間:
● 週六、日及例假日(不包含週一)9:00至15:00。
● 週二至週五採團體預約制,請於參觀十日前至「清水區公所網站→便民服務→本所線上申辦業務→台中市清水區公所鬼洞團體預約參觀申請」下載表單。
● 每週一、清明節、農曆除夕、大年初一至初三及選舉日停止開放。

TOP

 
 
 

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
李佳懷記錄被遺忘的故宮史

文、圖/楊媖媖;圖片提供/李佳懷、莊靈

今年是故宮成立九十週年,也是故宮文物在台六十六週年;
今年底,故宮南院將在嘉義開幕。位於中台灣的霧峰北溝,對故宮文物的保存,
曾經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很少人注意到,故宮文物運抵台灣後,
曾有長達十五年時間存放在霧峰北溝,直到台北外雙溪故宮落成後才北遷。
紀錄片導演李佳懷用他的鏡頭,挖掘出這一段被世人遺忘的故宮歷史。

 
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1
1953年底,霧峰北溝故宮文物山洞建成,當年故宮人員於洞口合影。(圖片提供/莊靈)

提到故宮文物的南遷史,北溝歲月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段故宮的北溝歲月,對霧峰當地人來說,是一段相當重要的集體記憶,但對世人來說卻相當陌生。

導演李佳懷花費一年多時間拍攝的紀錄片《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記錄下被人遺忘的歷史,這段北溝故事補足了故宮歷史的缺口,讓全世界熱愛故宮文物的人,得以瞭解當年故宮文物從北京南遷的全貌。

開拍紀錄片話說從頭

2014年6月,故宮文物風光赴日展出,日本放送協會提前於當年1月間來台製播專題報導。他們在研讀歷史中發現,故宮文物並不是一開始就存放在台北外雙溪,1949年運抵台灣後,先是暫存於位於台中的台糖倉庫一年,隨後又搬遷至台中霧峰北溝的山洞內,足足存放了十五年。當時在北溝山壁開鑿一座U字形山洞,作為文物防空及典藏空間,直到1965年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建成,存放在北溝的文物,才全數搬遷至新院。

這讓日本拍攝製播團隊產生了興趣,特地跑到台中取景,由在地文史團隊陪同前往勘景時,卻遍尋不著當年山洞庫房的入口。這才發現,北溝故宮原址約五公頃的土地,在故宮北遷後,轉交給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和台灣省交響樂團、一度成為遊樂場;後又經歷921大地震破壞、法拍、土地成為私有。地主為了整平土地蓋工廠,當年存放故宮文物的痕跡,早已灰飛煙滅於塵土之中。

導演與霧峰有淵源

 
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2
導演李佳懷花費一年多時間拍攝紀錄片,多次造訪在北溝長大的資深攝影前輩莊靈老師。

曾因擔任國際大導演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動物操偶師,名噪一時的紀錄片導演李佳懷,已經在影視界耕耘超過二十年。他並未因李安的加持而迷失自己,他推卻了許多商業邀約,身為台中人的他,在紀錄片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李佳懷說,他在台中西區出生,直到從事紀錄片工作,才開始對於自己的「來源」感到好奇。在進一步溯源後才發現,連母親都不清楚,原來自己的外公是客家人,曾祖父其實是霧峰人,因此,他自己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並與霧峰有了淵源。

於是,他將自身歷史的新發現投射到工作上,企圖為台中人找出更多答案。從2013年拍攝完成第一部記錄1950至2013年間台中電影產業變化的紀錄片《目靡•台中》後,立刻又著手記錄北溝故宮,就是要為台中人留下更多生命歷程中寶貴的記憶。

這部紀錄片的場景,從2014年的1月19日那天,日本NHK電視台製播人員在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人員陪同下到北溝勘景,拉開序幕。勘景人員赫然發現,正在大興土木的北溝工地,連U型山洞庫房都找不到了,沒被921大地震擊垮的山洞口,卻因人為掩埋而消失?當晚,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吳東明立刻致電從小在北溝成長的攝影前輩莊靈及新聞媒體,展開搶救行動。2014年1月21日緊急行文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提報為暫訂古蹟,得以進入為期六個月的文資審議程序。

莊靈的父親莊嚴,是當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1948年12月,才十歲的莊靈隨著父親莊嚴護送第一批故宮文物到了台灣,並先後落腳在台中及霧峰北溝。莊靈說,他的少年時期在北溝這個小農村度過,一直到大學畢業後共十五個年頭,所以對北溝充滿了情感。

 
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3
高齡九十三歲的「老故宮人」陳眼無法親自出席首映會,李佳懷將影片送到他家播映,讓陳眼非常感動。

山洞口如消失的密室

2014年2月14日,莊靈和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人員到北溝現場勘查時,發現921大地震後原本還在的山洞口,卻宛如消失的密室般不見了,莊靈的青春年少也隨著黃土飛揚,消逝在茫茫煙塵中,這讓他感到心痛。而前來的土地開發人員僅表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山洞,還問那不是排水溝嗎?

莊靈靠著回憶,繪製出原來的房舍配置,U型山洞前有三座庫房,後又增設一座,但故宮搬離北溝後,四座庫房交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管理,而原先做為貴賓參觀用的陳列室則交給台灣省交響樂團使用。但因921大地震所造成的破壞,使得原址荒廢十數年,他在921大地震後還特別到現場拍照,那時山洞庫房的洞口還在。

一度,地主和莊靈起了口角,一位地主說:「這塊土地由霧峰林家捐給國家五十年,五十年都不保留,現在卻要談保留,簡直莫名其妙,如果要保留,就叫政府來徵收……」

李佳懷說,長久以來,土地開發和文資保存似乎只能存在二元對立,身為一名記錄者,他必須記錄下多元的聲音,所以紀錄片裡包括民眾、地主、公部門和文史單位四方聲音,以及由專家學者探討北溝的歷史意義和面臨的困境,沒有評論,只是忠實記錄。

北溝民眾的共同記憶

「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見?」家住霧峰的李佳懷指出,紀錄片開拍後,這才驚覺許多在地人都不清楚北溝的歷史,這讓他更有使命感要讓全世界看見北溝。他花了一年多時間,從資料蒐集、素材整理,追蹤記錄自2014年1月發現北溝故宮文物山洞遭掩埋,以及在地文史社團展開的搶救歷程;而地方文史工作者為了要搶救北溝,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北溝小旅行,要讓更多人認識北溝的文化歷史。

在紀錄片中,有一段描述北溝鄉親回憶小時候外賓來訪時的印象:村民陳戊興回憶說,純樸的鄉下,突然來了黑頭車隊,當時年紀尚小的他,躲在村莊大馬路旁的木棉樹上,因為大人們說:「不要亂看,會被開槍」,他只好躲遠一點。在戒嚴的年代,害怕被槍斃,又很好奇外國人和大官的長相,幾乎是北溝民眾的共同記憶。

 
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4
北溝故宮山洞庫房的出口原本被紅土掩埋,經怪手不斷開挖,現今終於完整露出。隨著北溝首部曲殺青,李佳懷正持續開拍第二部《廢墟的逆轉》。

村民還告訴李佳懷,當時家家戶戶都會自動粉刷牆壁,讓經過的邦交國外賓車隊留下好印象,這種單純的善良,讓導演印象深刻。李佳懷說,當鄉民眉飛色舞的敘述這段五十年前的歷史時,那種天真、榮耀的庶民參與感,讓他為之動容,也深覺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當年擔任霧峰鄉長的霧峰林家後代林垂訓指出,故宮北溝那塊土地,原本是霧峰林家的三房林獻堂和五房林階堂所有,他們以三五興產公司名義將土地交給國家作為典藏故宮文物之用。除了有固定的陳列外,每當有特殊外賓蒞臨,故宮才會將安置在山洞庫房的特殊文物搬出來給重要人士觀賞。有一次,他應邀看到一把大關刀,至今印象深刻。

當年的北溝小農村,達官顯要穿梭其間,包括伊朗總統巴勒維、泰皇蒲美蓬、前總統蔣中正伉儷,以及羅家倫、傅斯年、胡適等著名學者,都曾是欣賞北溝故宮文物的座上賓。然而,這個隱藏在山麓的地點,對北溝鄉民卻一直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

地主全允諾保留古蹟

拍攝初期,許多村民質疑李佳懷拍攝的動機不單純,地主們也不清楚他的立場到底是什麼?大部分的村民對他有戒心,地主更是三緘其口,不願發言,直到最後,大家清楚了紀錄片的獨立性,這才卸下了心防。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莊靈老師和民間在地文史社團的搶救,北溝故宮山洞庫房終於在2014年10月由市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擁有北溝遺址的地主,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最後心念一轉,破天荒全數同意配合保留古蹟,創下全台首例。十五位地主達成協議,同意該地設立文化園區,他們告訴李佳懷,全台灣只有北溝擁有獨一無二的故宮遷移故事。

只不過,被登錄為歷史建物後,一年多來卻不見任何具體活化的動作。李佳懷感慨的說,這對有利息壓力的地主來說,並不公平。

 
李佳懷

李佳懷

北溝三部曲向前邁進

不只是地主,在資金窘迫的情況下,李佳懷並沒有被擊退,依舊背負著記錄台中人集體記憶的使命。雖然《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已在2015年5月殺青,但運動還在持續著,他計劃拍攝「北溝三部曲」,《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是第一部;第二部《廢墟的逆轉》,已經在進行中;若行有餘力,資金有著落,他還希望可以拍完第三部《廢墟的榮光》。

2015年10月4日,《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紀錄片在台北故宮舉辦首映會,邀請當年辛苦護送珍稀寶物來台的「老故宮人」出席。家住霧峰,現年高齡九十三歲的老故宮人陳眼,因年事已高,無法出席,李佳懷特別將影片宅配到府,放映給老人家觀賞,令陳眼非常感動。

目前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的成員已經正式進駐北溝,著手進行為期八個月的調查研究。未來北溝故宮遺址的命運如何,山洞庫房的「未來世界」亦無法預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段北溝故宮歷史,絕對是大時代下獨一無二的精彩故事。

李佳懷
出 生:1973年。
學 歷: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系、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
經 歷: 曾任導演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動物操偶師。
作 品: 《西螺七崁》、《目靡•台中》、《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十二月號NO.11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