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
李佳懷記錄被遺忘的故宮史
文、圖/楊媖媖;圖片提供/李佳懷、莊靈
今年是故宮成立九十週年,也是故宮文物在台六十六週年;
今年底,故宮南院將在嘉義開幕。位於中台灣的霧峰北溝,對故宮文物的保存,
曾經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很少人注意到,故宮文物運抵台灣後,
曾有長達十五年時間存放在霧峰北溝,直到台北外雙溪故宮落成後才北遷。
紀錄片導演李佳懷用他的鏡頭,挖掘出這一段被世人遺忘的故宮歷史。
|
 |
1953年底,霧峰北溝故宮文物山洞建成,當年故宮人員於洞口合影。(圖片提供/莊靈)
|
|
提到故宮文物的南遷史,北溝歲月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段故宮的北溝歲月,對霧峰當地人來說,是一段相當重要的集體記憶,但對世人來說卻相當陌生。
導演李佳懷花費一年多時間拍攝的紀錄片《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記錄下被人遺忘的歷史,這段北溝故事補足了故宮歷史的缺口,讓全世界熱愛故宮文物的人,得以瞭解當年故宮文物從北京南遷的全貌。
開拍紀錄片話說從頭
2014年6月,故宮文物風光赴日展出,日本放送協會提前於當年1月間來台製播專題報導。他們在研讀歷史中發現,故宮文物並不是一開始就存放在台北外雙溪,1949年運抵台灣後,先是暫存於位於台中的台糖倉庫一年,隨後又搬遷至台中霧峰北溝的山洞內,足足存放了十五年。當時在北溝山壁開鑿一座U字形山洞,作為文物防空及典藏空間,直到1965年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建成,存放在北溝的文物,才全數搬遷至新院。
這讓日本拍攝製播團隊產生了興趣,特地跑到台中取景,由在地文史團隊陪同前往勘景時,卻遍尋不著當年山洞庫房的入口。這才發現,北溝故宮原址約五公頃的土地,在故宮北遷後,轉交給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和台灣省交響樂團、一度成為遊樂場;後又經歷921大地震破壞、法拍、土地成為私有。地主為了整平土地蓋工廠,當年存放故宮文物的痕跡,早已灰飛煙滅於塵土之中。
導演與霧峰有淵源
|
 |
導演李佳懷花費一年多時間拍攝紀錄片,多次造訪在北溝長大的資深攝影前輩莊靈老師。
|
|
曾因擔任國際大導演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動物操偶師,名噪一時的紀錄片導演李佳懷,已經在影視界耕耘超過二十年。他並未因李安的加持而迷失自己,他推卻了許多商業邀約,身為台中人的他,在紀錄片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李佳懷說,他在台中西區出生,直到從事紀錄片工作,才開始對於自己的「來源」感到好奇。在進一步溯源後才發現,連母親都不清楚,原來自己的外公是客家人,曾祖父其實是霧峰人,因此,他自己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並與霧峰有了淵源。
於是,他將自身歷史的新發現投射到工作上,企圖為台中人找出更多答案。從2013年拍攝完成第一部記錄1950至2013年間台中電影產業變化的紀錄片《目靡•台中》後,立刻又著手記錄北溝故宮,就是要為台中人留下更多生命歷程中寶貴的記憶。
這部紀錄片的場景,從2014年的1月19日那天,日本NHK電視台製播人員在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人員陪同下到北溝勘景,拉開序幕。勘景人員赫然發現,正在大興土木的北溝工地,連U型山洞庫房都找不到了,沒被921大地震擊垮的山洞口,卻因人為掩埋而消失?當晚,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吳東明立刻致電從小在北溝成長的攝影前輩莊靈及新聞媒體,展開搶救行動。2014年1月21日緊急行文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提報為暫訂古蹟,得以進入為期六個月的文資審議程序。
莊靈的父親莊嚴,是當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1948年12月,才十歲的莊靈隨著父親莊嚴護送第一批故宮文物到了台灣,並先後落腳在台中及霧峰北溝。莊靈說,他的少年時期在北溝這個小農村度過,一直到大學畢業後共十五個年頭,所以對北溝充滿了情感。
|
 |
高齡九十三歲的「老故宮人」陳眼無法親自出席首映會,李佳懷將影片送到他家播映,讓陳眼非常感動。 |
|
山洞口如消失的密室
2014年2月14日,莊靈和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人員到北溝現場勘查時,發現921大地震後原本還在的山洞口,卻宛如消失的密室般不見了,莊靈的青春年少也隨著黃土飛揚,消逝在茫茫煙塵中,這讓他感到心痛。而前來的土地開發人員僅表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山洞,還問那不是排水溝嗎?
莊靈靠著回憶,繪製出原來的房舍配置,U型山洞前有三座庫房,後又增設一座,但故宮搬離北溝後,四座庫房交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管理,而原先做為貴賓參觀用的陳列室則交給台灣省交響樂團使用。但因921大地震所造成的破壞,使得原址荒廢十數年,他在921大地震後還特別到現場拍照,那時山洞庫房的洞口還在。
一度,地主和莊靈起了口角,一位地主說:「這塊土地由霧峰林家捐給國家五十年,五十年都不保留,現在卻要談保留,簡直莫名其妙,如果要保留,就叫政府來徵收……」
李佳懷說,長久以來,土地開發和文資保存似乎只能存在二元對立,身為一名記錄者,他必須記錄下多元的聲音,所以紀錄片裡包括民眾、地主、公部門和文史單位四方聲音,以及由專家學者探討北溝的歷史意義和面臨的困境,沒有評論,只是忠實記錄。
北溝民眾的共同記憶
「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見?」家住霧峰的李佳懷指出,紀錄片開拍後,這才驚覺許多在地人都不清楚北溝的歷史,這讓他更有使命感要讓全世界看見北溝。他花了一年多時間,從資料蒐集、素材整理,追蹤記錄自2014年1月發現北溝故宮文物山洞遭掩埋,以及在地文史社團展開的搶救歷程;而地方文史工作者為了要搶救北溝,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北溝小旅行,要讓更多人認識北溝的文化歷史。
在紀錄片中,有一段描述北溝鄉親回憶小時候外賓來訪時的印象:村民陳戊興回憶說,純樸的鄉下,突然來了黑頭車隊,當時年紀尚小的他,躲在村莊大馬路旁的木棉樹上,因為大人們說:「不要亂看,會被開槍」,他只好躲遠一點。在戒嚴的年代,害怕被槍斃,又很好奇外國人和大官的長相,幾乎是北溝民眾的共同記憶。
|
 |
北溝故宮山洞庫房的出口原本被紅土掩埋,經怪手不斷開挖,現今終於完整露出。隨著北溝首部曲殺青,李佳懷正持續開拍第二部《廢墟的逆轉》。
|
|
村民還告訴李佳懷,當時家家戶戶都會自動粉刷牆壁,讓經過的邦交國外賓車隊留下好印象,這種單純的善良,讓導演印象深刻。李佳懷說,當鄉民眉飛色舞的敘述這段五十年前的歷史時,那種天真、榮耀的庶民參與感,讓他為之動容,也深覺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當年擔任霧峰鄉長的霧峰林家後代林垂訓指出,故宮北溝那塊土地,原本是霧峰林家的三房林獻堂和五房林階堂所有,他們以三五興產公司名義將土地交給國家作為典藏故宮文物之用。除了有固定的陳列外,每當有特殊外賓蒞臨,故宮才會將安置在山洞庫房的特殊文物搬出來給重要人士觀賞。有一次,他應邀看到一把大關刀,至今印象深刻。
當年的北溝小農村,達官顯要穿梭其間,包括伊朗總統巴勒維、泰皇蒲美蓬、前總統蔣中正伉儷,以及羅家倫、傅斯年、胡適等著名學者,都曾是欣賞北溝故宮文物的座上賓。然而,這個隱藏在山麓的地點,對北溝鄉民卻一直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
地主全允諾保留古蹟
拍攝初期,許多村民質疑李佳懷拍攝的動機不單純,地主們也不清楚他的立場到底是什麼?大部分的村民對他有戒心,地主更是三緘其口,不願發言,直到最後,大家清楚了紀錄片的獨立性,這才卸下了心防。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莊靈老師和民間在地文史社團的搶救,北溝故宮山洞庫房終於在2014年10月由市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擁有北溝遺址的地主,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最後心念一轉,破天荒全數同意配合保留古蹟,創下全台首例。十五位地主達成協議,同意該地設立文化園區,他們告訴李佳懷,全台灣只有北溝擁有獨一無二的故宮遷移故事。
只不過,被登錄為歷史建物後,一年多來卻不見任何具體活化的動作。李佳懷感慨的說,這對有利息壓力的地主來說,並不公平。
|
 |
李佳懷 |
|
北溝三部曲向前邁進
不只是地主,在資金窘迫的情況下,李佳懷並沒有被擊退,依舊背負著記錄台中人集體記憶的使命。雖然《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已在2015年5月殺青,但運動還在持續著,他計劃拍攝「北溝三部曲」,《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是第一部;第二部《廢墟的逆轉》,已經在進行中;若行有餘力,資金有著落,他還希望可以拍完第三部《廢墟的榮光》。
2015年10月4日,《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紀錄片在台北故宮舉辦首映會,邀請當年辛苦護送珍稀寶物來台的「老故宮人」出席。家住霧峰,現年高齡九十三歲的老故宮人陳眼,因年事已高,無法出席,李佳懷特別將影片宅配到府,放映給老人家觀賞,令陳眼非常感動。
目前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的成員已經正式進駐北溝,著手進行為期八個月的調查研究。未來北溝故宮遺址的命運如何,山洞庫房的「未來世界」亦無法預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段北溝故宮歷史,絕對是大時代下獨一無二的精彩故事。
李佳懷
出 生:1973年。
學 歷: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系、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
經 歷: 曾任導演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動物操偶師。
作 品: 《西螺七崁》、《目靡•台中》、《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