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數位行銷學習報】提供最新社群行銷、行動行銷等數位趨勢,加入我們一同探索更多數位創意的可能!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臺中好生活電子報
2016/05/25 第25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青農好麻吉
帶著蜜蜂進校園
蜂二代林椿淞 走出自己的養蜂人生
我愛台中
清水文化的最佳推銷員
吳長錕的三十年文化造鎮夢

 

 
 
 
 
林椿淞(左)從小跟著父親林進通(右)學習養蜂,雖然一度想逃離,但現在卻走出自己的路。

帶著蜜蜂進校園
蜂二代林椿淞 走出自己的養蜂人生

文/李政青;攝影/澄攝影;圖片提供/林椿淞

從小跟著父親養蜂,深深瞭解養蜂人家的辛苦。原本一心想逃離現代遊牧民族生活的林椿淞,沒想到認真入行四年後,卻贏得市長的肯定。除了養蜂產蜜外,林椿淞更希望能透過養蜂教學,讓大家更重視我們的生態環境。

今年3月,氣候乍暖還涼的春天,林椿淞在「台中市各界慶祝105年度農民節表彰大會」中,接受台中市長林佳龍表揚為「優良四健推廣教育幹部」。儘管得獎者眾,但對真正入行僅四年的林椿淞而言,無疑是莫大的鼓勵。

如果把時間拉回四年前,2012年的他,根本無法想像現在的場景。

對繼承家業掙扎不已

那時林椿淞大學快畢業了,父親林進通,同時也是采蜂林養蜂場場主,打算將手上的蜂群分一百五十箱給他。若以目前一箱蜜蜂約1萬元的市值來計算,這等於是價值150萬元的財產。父親的期盼,大家心知肚明,但林椿淞卻覺得意興闌珊。

「養蜜蜂很辛苦,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做。」林椿淞說起當初卻步的心情。從有記憶以來,家裡就是養蜂人家。他自小跟著爸爸做蜂王乳、採收花粉,有時被蜜蜂叮到,嚇得把手上的東西一丟,跑到旁邊的地上蹲著大哭,隔天起床時,臉上鼻青臉腫的痕跡未消,滿腦子都不想上學。

大一點之後,要幫忙的事情多了,更讓他體會到養蜂的不易。傳統蜂農早上六點多就到養蜂場工作,一路忙到天黑。每天不停重複查看箱子裡蜂群的生長狀況、蜂王在不在、有沒有生蛋、有沒有生病。如果蜂群太多了,要將巢片分到別的養蜂箱,少了又得併箱,否則蜂群會愈來愈少。非採蜜期時,為了維持蜂群旺盛,平均每三天得餵一次糖水,而且得等到傍晚,蜜蜂都歸巢時才能餵。

蜂農就像現代的游牧民族,必須逐花而居,哪裡花開,養蜂場就得隨之搬遷。每搬一次,就得尋覓土地,和附近的地主或農夫租借。春天是龍眼花盛開的時節,龍眼樹下經常圍滿了養蜂人擺放的蜂箱,其他如荔枝、茶花、油菜花,都是常見的蜜源。

過著比蜜蜂還忙的養蜂生活

採蜜過程則完全是艱辛的粗重活。養蜂箱打開後,得先將巢片上的蜜蜂一片片抖落,再放到另一個箱子裡,接著用扁擔一肩扛起一個箱子,扛到離心機旁集中放置。巢片逐一取出後,必須將巢房外頭的封蓋用刀子割除才能放進離心機中,將蜂蜜甩出來,只要有一個巢房的蓋子沒割到,這個洞裡的蜂蜜就甩不出來了。

整個流程走下來雖然沒什麼,但由於全部都得用手工進行,在一次又一次重複動作後,對體力是個很大的考驗。光是把蜜蜂從蜂片上抖落,一個箱子放八片,一百五十個箱子,就得抖一千兩百次。採蜜時,巢片上已經蓄積了滿滿的蜂蜜,平均一個箱子重達二十幾公斤,兩個箱子一次扛起,相當於把一個人扛在肩上走。「你不要小看這個重量,一個養蜂場如果養個三百箱,來回就要走一百五十趟了。」林椿淞說,他剛開始扛的時後,肩膀不適應重量,還會讓整個箱子掉下來。有時遇到農忙季節,想請工人都找不到,「有的人怕被蜜蜂叮,工作又粗重,做一天可能會中暑。」

大學畢業之際,真正面臨繼承家業的課題時,林椿淞可說內心百般掙扎。「爸爸有說要給我接,很早就規劃了,從高中之後就念食品相關科系,一定要接的感覺。但那段時間覺得太累了,不想做,做這個整天就得耗在這裡。」在這樣的心情下,一來意願不高,二來經驗不足,爸爸交給他的一百五十箱蜜蜂被照顧得七零八落,等到當兵前,蜜蜂只剩八十幾箱的數量,還長了寄生蟲。

退伍之後,情況終於有所改變。可能個性變沉穩了些,林椿淞開始用認真的態度看待家業,結果蜜蜂變多了,收成也變好了,在成就感倍增下,他終於從沒興趣養到有興趣,心甘情願一頭栽入這行。現在,連已經訂婚的女朋友在他大力鼓吹下,也一同投入養蜂事業。

 
蜜蜂是最敏感的環境偵測器,若空氣中懸浮微粒太多,或是農民噴灑農藥,就很容易死亡。

良好基礎下精益求精

其實林椿淞承接的,是父親林進通投入一生的心血。林進通十三、四歲就開始到養蜂人家當學徒,1973年成立采蜂林養蜂場,專門生產蜂蜜、蜂王乳、蜂花粉,還有蜂蝦(編注:剛孵化的幼蟲)、蜂膠及蜂蠟。一路走來,經營得有聲有色,自創品牌「人間蜂味」後,不但獲得經濟部GSP優良商店認證及台中縣優良旅遊商店,更連年得到國產優良蜂產品評鑑優等獎、台灣養蜂協會國產優良蜂產品認證等肯定,2010年並通過ISO9001認證。目前林家的產品在自家門市、網站及農會都有販售。

在父親打下的良好基礎上,林椿淞力圖精益求精。儘管養蜂技巧都是父親教的,若有機會,他還是會去外頭上課,像台灣養蜂協會、農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都有相關課程或講座,他都盡量去學習。像蜜蜂有些病蟲害,常見的如白堊病會讓幼蟲死亡;微粒子病則讓蜜蜂拉肚子;蜂蟹蟎會吸收蜂蛹體液,蜜蜂破蛹後易生畸形。林椿淞第一年養蜂時,就是遇到這種狀況,以往都是用農藥性的治療方式,但用久了會有抗藥性;上課之後,他瞭解多了一些選擇可以嘗試,例如使用非農藥性的草酸、甲酸刺激蟹蟎,降低存活率,或是使用物理性的方式,將蜂片上蟹蟎喜歡寄生的雄蜂居住區域割除,減少繁殖數量。他將這些新知識應用在養蜂上,得到不少幫助。

每天與蜂群為伍,林椿淞發現蜜蜂是最敏感的環境偵測器,當環境變化大,溫差過大的時候,就很容易死亡。像空氣中懸浮微粒太多、喝到工廠排放的廢水,也會影響蜜蜂的健康、減短壽命。最明顯的是,當農夫噴灑農藥時,蜜蜂採蜜時不小心沾到,回到養蜂場後,地上滿滿的都是屍體。當農作物因為氣候異常減產時,蜜蜂採不到花蜜,同樣也會影響到蜂農的收成。

 
林椿淞經常帶著蜜蜂進入校園,教導小朋友認識蜜蜂生態和環境的重要。

養蜂技術結合生態教學

「現在蜜蜂很難養,我希望讓大家知道環境破壞很嚴重,我們的環境有什麼問題?」林椿淞表示。

剛好碰到另外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讓林椿淞在養蜂路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方向。綽號「朱皮」的陳玄倫原本是半導體工程師,因為經常向林椿淞買蜂蜜,買出興趣後,乾脆跑來學養蜂。後來,他們又認識家裡開機械廠,卻也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洪浩傑,一開始是陳玄倫和洪浩傑跟林椿淞借了蜜蜂到「簡單生活節」擺攤,想不到反應熱烈,於是三人決定在臉書成立「年輕人!養蜂吧!」社團,和大家交換養蜂經驗。

透過社團,他們發現台灣對養蜂有興趣的人蠻多的,因此林椿淞決定在今年1月底開班授課,講解養蜂概述、蜜蜂病蟲害、自流式蜂箱使用分享等內容。想不到一堂要價300元,原本限定招收二十五人的課程,當天居然爆滿,一口氣來了四、五十人要參加。現在林椿淞已經收了三個徒弟。

除了傳授專業的養蜂技巧外,林椿淞也帶著蜜蜂進入校園,到幼稚園和國小的課堂上,用透明觀察箱及投影片,教導小朋友認識蜜蜂生態,並從環境議題帶入,教導他們愛護地球的重要性。未來,他和父親已經有了共識,要找塊地做個生態園區,將相關知識繼續推展出去。

蜜蜂靠著採集花蜜餵養幼蟲,林椿淞則像是被父親用花蜜養大的孩子,破蛹而出之後蓄勢待發,努力創造出另一段花香縈繞的金黃歲月。

青農小檔案

青農:林椿淞
年齡:26歲(1990年出生)
從事農務:養蜂
養蜂歷史:四年
給想加入青農的建議:想要養蜂,要先想清楚自己的心態,是要做職業的,或是玩玩而已。

TOP

 
 
 
 
背著「廖添丁清水旅行懶人包」趴趴走的吳長錕(右一),在清水光復街新生巷口,日治時期清水最具代表性的豪宅建築──李氏洋樓(隴西衍派)前,向外來訪客解說洋樓身世。

清水文化的最佳推銷員
吳長錕的三十年文化造鎮夢

文/林美蘭;攝影/澄攝影;攝影/吳長錕

一名返鄉工作的獸醫,轉行開了唱片行,卻意外串連起清水的愛樂者,從舉辦音樂會開始,慢慢滾成小鎮的文藝復興與社區再造運動。他以「十年記錄、十年推廣、十年收成」的三十年光陰,要為家鄉留下完整的文化紀錄。吳長錕如何以他的「清水大夢」,去愛腳下這塊土地?

吳長錕領著一群人穿進小巷的湯圓店後,又鑽入小徑到另一條街上的米糕店,在等餐的同時,又介紹清水的手工麵線,還有老市場的歷史。「來清水就不要急著走,慢慢的,以清水的步調,好好體驗這裡最迷人的文化與生活。」這是他致力推動的「清水散步」,來到清水,最好是搭公車或火車,下車後散步或是騎自行車,以小鎮的步調,投身街巷或是山、海,慢慢感受這裡的生活感。因為用清水的步調,才能好好看見清水的文化、生態,聽見這裡的生活、聞見在地的味道,並和清水人閒話家常。

吳長錕,清水人,是華笙音樂城老闆、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建興創藝負責人、「清水散步」網站版主,更早的時候,他是一名獸醫。

1986年的意外人生

受國中老師影響,他愛上了生物,高中時已經把大學生物念完,生物成績遠高於其他科目,後來他考上屏東農專獸醫系,成為了一名獸醫。屏東農專畢業後,吳長錕考進了台南畜產試驗所,每天觀察三百隻豬,進行研究。那是令他非常難忘而開心的一年。

吳長錕是家中老么,在父母的召喚下,他收拾起台南一年的獸醫生涯,回清水。這一返鄉,一轉眼就三十年。

因為在清水找不到當獸醫的窗口,他開了一間唱片行──1986年9月18日開始營運的「華笙音樂城」。吳長錕在國中的年紀,因為大哥開電器行,所以有機會接觸中古音響,國、高中時期也是學校樂團成員,音樂原本就是他長久以來的興趣,能夠把自己興趣當工作,每天都會充滿幹勁、做出專業來。

沒想到,一間唱片行,販賣發燒音樂,卻意外激起了三個十年熱情不滅的文化魂。

唱片行陳列了當時一般唱片行少有的古典音樂,吸引了小鎮上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從一、二個人到一群人,原本進門時要站著挑片,後來拉著吳長錕貼心準備的小板凳,一組人馬開始坐下來熱烈討論。這裡成了音樂愛好者的藝文沙龍,他們一起包車聽音樂會,再組織台中縣古典音樂協會,舉辦音樂講座、音樂會。這一群人中,也包括在清水文化紀錄與推動上對吳長錕有所啟發、用文化傳福音的清水高中歷史老師胡淑賢,後來他們憑著一股對在地文化的使命感,決定成立「牛罵頭文化協進會」,要以藝文展演的方式,推動清水小鎮的文藝復興與社區再造的文化運動。這樣的發展,並不在吳長錕創業的計算之中,但因為有需要,自然就看見行動了。

1995年,兩次失敗的衝擊

回清水開唱片行的前十年,吳長錕與志同道合的同好推動古典音樂、辦理藝文季,進行清水文化田野調查,一起記錄高美濕地豐富的生態資源,一步一步累積他們的清水觀點。不過,1995年,兩項關於文化與生態的搶救行動失敗後,引發了吳長錕對於文化保存的關鍵思考。

首先是楊肇嘉六然居(編注:六然居現已拆除,位於今日清水區鎮新南路與海濱路交接處)的搶救行動,從原來協商的就地保留到就地拆除,讓吳長錕和參與成員無限錯愕。接著是高美濕地附近大甲溪口設置「海渡燃煤火力發電廠」計畫,引發破壞生態的疑慮,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於是展開一系列的搶救運動,積極催生「高美濕地自然生態公園」。當時的抗爭是失敗收場,幸好後來電廠興建因資金不足而宣告停擺。

兩次充滿無力感的搶救任務,讓吳長錕陷入核心問題的思考:「凡是搶救的運動都不會成功!」他認為必須自己準備好了,才有足夠的籌碼實踐守護。他與協進會的成員決定對清水進行全記錄,建構在地文化的資料庫。吳長錕說:「這些是論述的籌碼,行動之前必須清楚明白我們有什麼、要什麼,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愛這塊土地。」於是,牛罵頭文化協進會以「三十年清水」為策略,十年記錄、十年推廣、十年收成的累進方式,取得清水在地的認同與共識,對自己的文化以一種自慢的信念予以詮釋。

2000年,買油庫送政府

「清水人個性鮮明,確定自己要什麼之後,就會以千金都不換的堅定,勇往直前。像廖添丁、楊肇嘉、蔡惠如都是清水人呀!」吳長錕表情篤定的說著。他舉2000年大楊油庫保存運動為例,正是在文化覺醒過後,「知道自己想要的」且「用自己的方法實踐」的文化保存運動。

1966年,美軍在清水楊厝里蓋了七座油庫,供應越戰期間美軍戰鬥機及B52轟炸機的飛機加油。2000年,空軍拆除油槽,引發大楊油庫的存廢討論。在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在地熱心人士奔走運作下,獲得當時台中縣政府、縣文化局的協助,學習日本「三笠(Mi Ka Sa)旗艦之友會」向全國募款,修復保存二戰退役的三笠旗艦的方式,發行了「油庫之友卡」,成功募集六百位股東共60萬元,買下僅存的一座油庫,交由政府修復與進行相關規劃。這樣「先有主張,政府再呼應投入」的積極做法,創下民間團體進行文化資產保存的典範。

 
位於清水區文昌街十八號的清水散步,既是音樂唱片行,也是咖啡館、書店,更是清水主題專賣店,這裡是推動清水文化的重要基地,經常舉辦講座活動。(圖為邀請蘇昭旭老師到店內演講後的合影)

2006年,不斷「店」的清水大夢

在數位音樂的衝擊下,吳長錕經營的唱片行也受到影響,2006年,他原本計畫結束營業,但許多因音樂而結識的朋友很不捨:「店沒了,我們的記憶將無處可去!」吳長錕原來就是情義厚重的人,在深思熟慮後,他決定把唱片行轉型為藝文沙龍,更名為「華笙音樂文化館」,除了是音樂城,也是咖啡館、書店,更是清水主題專賣店,這裡成了推動小鎮文化的基地,再一次的將夢想與理想成為使命與工作。

吳長錕的清水大夢不斷「店」的進行著,他註冊「清水旅行的店」,架設「清水散步」網站,成立建興創藝有限公司,又以「清水」為主題,推出在地小旅行、文創商品來行銷小鎮,方向十分清楚。不論是旅行或是商品開發,都是在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所進行的清水全記錄的基礎下輸出成果。「如果對自身具有的內涵一點都不了解,就不會清楚自己要什麼!」吳長錕想起當初就是沒有想法、沒有勇氣,所以放棄獸醫回到清水,如今他是想法篤定、勇氣具足的社區旅行達人。他感謝的說,這些都是清水人一路帶著他走過來的。

2015年,讓俠盜代言清水

2015年尾,吳長錕策劃三年的「廖添丁旅行懶人包」終於上市。他以清水文化為創意發想,廖添丁為清水形象,手工帆布包是旅行意象,將在地文化、特色飲食、觀光住宿、旅行路線規畫與指南放入包包,帶著旅人走清水路線,說清水故事,這是行銷在地文化的一項創舉。

吳長錕在「清水散步」臉書上,以「清水民間版的旅遊資訊中心與文化推廣基地」作為簡介,他總是以兩張名片來介紹正在從事的工作,一張是非營利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強調守護清水文化的初衷與理念;另一張是營利的「建興創藝有限公司」,代表他要創建年輕人參與清水文化平台的決心與策略。

從獸醫到現在的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工作者,似乎難以直接連結,但這兩項都是吳長錕生命中的最愛,讓他願意投以生命最大熱情,去記錄、研究與經營的夢想。他這樣思考:「若要講連結,這兩者都是與土地連結,在屏東農專是向自然生態學習,記錄清水是生養土地的身世探索」。接下來,吳長錕希望可以卸下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的職務,讓年輕人接棒。下一站人生,他想再回去當獸醫,這也是他的清水大夢,在清水的老後生活。

 
清水文化的最佳推銷員吳長錕。

吳長錕小檔案

清水人,國立屏東農專獸醫科畢業。有近三十年的藝文推廣與社區經營經驗,是社區、旅行達人。

成立台中縣古典音樂協會、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清水觀光文化產業聯盟,推廣大台中地區藝術、文化及產業;參與社區大學、社造計畫工作,協助台灣許多社區推動社區營造計畫。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五月號NO.15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