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府推出500、700和900路幹線公車,採跳蛙式停靠,減少原路線停靠站,但增停學校站,於上下學時間行駛,頗受民眾好評。 |
|
降低交通事故傷亡人數
大數據構築安全回家的路
文/李政青;攝影/梁榮志;圖片提供/台中市政府交通局
近年台中市政府將大數據分析運用於交通管理,分析巨量公車刷卡資料,規劃跳蛙式公車路線,讓乘客省時又便利;首創的「高風險路口整合平台」,讓交通事故率傷亡人數降低;還領先全國,將機車車流納入大數據管理,希望能為市民打造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去年3月起,必須從台中車站搭公車到豐原高中上學的學生,都覺得壓力大減。原本早上只有一班公車可以從車站到學校,錯過就沒了,自從去年3月起多了專營尖峰時段的900路幹線公車,早上六點、六點十分、六點二十分各有一班,加上原有班次,共有四班車可搭,上學之路再也不用那麼緊張。
搭乘的公車族開心的發現,除了尖峰時段班次變密集,連通勤時間也變短了。原公車路線的停靠站有六、七十站,走走停停十分耗時;新路線則抓出運量最大的二十多處站點與學校停靠,從火車站到豐原高中的行車時間大幅縮短約二十分鐘左右,號稱是公車界的「自強號」。
除了900路,台中市政府交通局也同時推出500路和700路幹線公車,都採用同樣的模式來規劃新路線,規劃思維不同以往。能有這麼大的突破,日趨成熟的大數據分析無疑扮演關鍵角色。
|
|
有些公車路線為了到大站載人,只好多繞路,耗時耗油又拉低效益,也形成大站擁擠的狀況。 |
|
上億筆資料協助公車路線更新
「現在公車電子票證的刷卡率達到97%以上,累積下來,一年有一億多筆資料,很可觀、也很有公信力。」交通局公共運輸處課長劉邦彥表示,「透過上下車時間、起訖點,我們可以撈出很多資料,像台中市公車前一百大站、或三十大站都可以統計。」
過往,台中的公車路線大多隨著道路規劃而生,道路沿線的居住密度、社經發展也是規劃路線時的參考指標,如百貨公司、市場、醫院、學校等人群聚集地都盡量設站。這種方式能滿足市民大部分的需求,但仔細觀察,卻有些過與不及的問題,尤其幾個大站的搭乘人口多,獲利高,多數公車都搶著去。交通局交通規劃科科長林俊良指出,「台中市幾乎所有公車都一定要經過中友百貨、火車站,不然怕沒有人搭。」結果有些路線為了到大站載人,多繞好多路,耗時耗油又拉低效益。有些路線雖然賺錢,但從刷卡資料分析,卻只有某些路段乘客較多,某些路段根本沒乘客,「像這樣的路線就可以裁切,或是調整到更多需求的地方,」公共運輸處課長劉邦彥表示。
2015年,市府開始建置公車大數據資料庫,並與亞洲大學及中興大學合作成立「台中市智慧交通大數據研究中心」,有了精確的資料,說服公車業者配合路線調整就更為有力。科長林俊良表示,「以前業者都是憑經驗,覺得我這樣開就可以賺錢,不願意改變,現在用數據跟他談,業者會相信,因為資料會說話。」
|
|
在尖峰時段,公車班次變密集,通勤時間也縮短,是公車族最開心的事情。 |
|
開放資料讓政府民間都受惠
事實上,為了改善交通問題,市府近年來積極引進智慧型系統,進行交通疏導與道路流量的最佳化,「高風險路口整合平台」就是一例。交通局與警察局合作,利用大數據分析呈現肇事斑點熱區圖、碰撞構圖分析、事故統計圖表等,不但政府內部看得到,民眾也可以透過網站或手機APP獲得相關資訊。自從透過車流大數據調整車道配置,每月上網公布十大易肇事路口,提高市民風險意識,並在易肇事熱區設置太陽能LED(爆閃)警示燈後,目前台中市交通事故傷亡人數已有降低的趨勢。
在過去,每年都有統計分析這些交通事故,「但分析完可能就只得到一個結論:事故主因為未依規定讓車,就沒有後續了。」科長林俊良說。現在透過大數據分析建置平台後,政府在管理端更能掌握車禍樣式、時間、車種等細節,研擬各種因應改善手段。舉例來說,碰撞構圖會用圖形表達,如果後車撞前車,就有箭頭標在那個位置,如果某路口通通都是追撞,就會有很多箭頭並排,一目了然,方便市府各單位做溝通。
另一方面,市府也希望將這些資料開放到網站與手機APP中,用顏色深淺告訴民眾那些路段較危險,可以避開改選擇替代道路等。未來各項相關資訊,包括iBike腳踏車的點位、停車場、測速照相警示、施工資訊、即時路況等,均將整合到「台中交通網」APP內。「我們的即時路況會比Google還準,打開可以看到即時影像,Google顯示的可能是五分鐘前的事了。」
為了吸引更多民眾使用,目前這個APP正進行新一波改版,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優化。例如,目前公車動態是將路線逐條列出供民眾查詢,但有些民眾就是不知道路線,會希望APP可以告知該坐那條路線的公車。林俊良解釋,「以前就是建一個網站,所有東西都放上去讓民眾自己找,現在希望放一些民眾可以懂、看得懂的東西,看得懂才會參與,會回饋意見給我們。」
「Tag Motor」計畫獲得民眾熱情回饋
去年市府提出「Tag Motor」計畫,招募上千位機車騎士成為「機車特派員」,請他們在車身貼上感應貼紙,當車行經台灣大道、中清路與五權西路上各個偵測點時,相關數據就會納入統計,方便市府偵測車流。
為了吸引民眾參加,市府特別祭出iPhone手機當獎品,沒想到只要用對方法,民眾非常願意花時間與政府互動。參加計畫的民眾都很認真,有人當天沒出門,還會打電話到交通局解釋;有人當天行駛時間比以往久,也會特地來電詢問該筆資料是否有被抓進資料庫;而且經常有特派員主動回報施工、車禍等各種路況。林俊良笑道,「我們本來就預期會得到車流、行駛速率、路線等專業資料,但民眾的主動回饋,卻超乎預期。」
以往政府常被民眾當作官衙,因為只能單方面接受政府的決策,卻很難找到表達意見的管道;現在隨著各項資通訊技術的發展,讓民眾與政府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方便,要提供滿足市民需求的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也變得更容易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