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雄人在親近與認識海洋中,拉近與海的距離。(圖/sun lin 攝) |
|
與海相鄰的高雄,一步步的發展,都隨海浪而來的趨勢潮流,帶來改變城市的力量。每一次對於海洋觀念的改變,例如交通從陸地到海洋的航運、從臨海工業到海洋休閒觀光等,總是會帶來人們生活改革性的發展,這一切,在與海洋密切連結的高雄地區,更為鮮明。如果,用海洋的角度來看世界,可以看見一個毫無阻隔的完整世界,層層的海浪下不再是區分各國的水域,而是四通八達暢行無阻的便利通道;而海面下多樣的生態與資源,是沿海地區珍貴的寶藏。
高雄擁有長達65公里的海岸線,海洋是城市生活與發展的另一處空間,但是過去偏重於工業與航運發展,民眾的生活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度不足,在產業、休閒、環境與教育方面都少了對海洋的認識。隨著近年來高雄海洋政策層面的逐步擴大與多元化,高雄海洋城市的定位愈趨明顯。海洋,是高雄的驕傲。
通往世界的海洋大門
 |
大型郵輪為高雄開啟世界觀光大門。(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
|
海洋提供了陸上人們多樣資源,包含能源、漁業、觀光,以及往來不歇的航運交通,掌握著向外的海洋門戶,就是為城市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寬廣大門。高雄優越的港口位置,是集合了國際貨運商港、軍港、漁港於一身的重要港口城市,以不同的方式用海洋與世界連結。
為高雄帶來繁榮基礎的貨運商港,是台灣第一大國際商港與貨櫃轉運樞紐。過去以加工出口、重工業發展,對高雄港的依賴更加龐大,也締造了世界級的貨運吞吐量。但隨著世界經濟變化,台灣主力產業項目由重工業轉為輕薄短小的科技產品,運輸成本可以轉向費用比較高昂,但更具時效性的航空;而鄰近的東亞各國經濟也快速成長,尤其以中國建造大量的深水港口,都是影響高雄港貨櫃量逐年下滑的因素。但是高雄港優越的港口位置仍舊不容忽視,透過「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填築高雄港外海新生地,持續擴大港區內深水碼頭數量,提供10萬噸以上巨型貨輪靠泊載貨,有效解決高雄港貨櫃碼頭的不足。目前也積極推動高雄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期讓高雄港引領台灣逐步帶向「自由貿易島」的目標。
 |
高雄港區常可見到軍艦航行其間。(圖/SamLi 攝) |
|
高雄港商用軍用的共用港口特色,在港區中常可見到軍艦停靠,加上離高雄港不遠處的左營軍港,為高雄的港口風光增添軍方的神祕色彩。而這幾年高雄港的開放,港邊圍牆陸續拆除,以及港口輪船觀光的發展,讓民眾有機會看到港邊停泊的軍艦,更可透過一年一度高雄海洋博覽會的機會,登上海軍艦艇參觀,而廣為了解高雄港多元的港灣特色。
高雄天然深水港灣的地理條件,作為商港使用外,同樣也成為遠洋近海漁業首選的優良港灣。尤其是比近海漁業港口要求更高的遠洋漁業,出航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的大型漁船,需要設備完善的大型港口才能發展,而高雄前鎮區的腹地完整,交通運輸方便,港灣設施齊備,自然成為台灣最大的遠洋漁業發展基地。可供5,000噸以下漁船安全避風停靠,卸魚貨、補給、加油、加水、修理、交易等功能一應俱全。
商業貨運、軍港與漁港,這些是高雄港在過往產業、時空條件中奠定的基礎,同時也建立了高雄與世界接軌的視野。而現在高雄港的下一步發展,更有著升級與創新兩種思維,擴大貨櫃港規模的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將帶動高雄港再次攀昇為世界航運中心。而另一股創新的力量,則更跟隨著海洋產業核心的改變,以找尋親海、與海洋共存的概念,打造高雄與海洋緊密結合的生活方式,以亞洲新灣區為核心延伸出遊艇產業中心、遊輪旅遊中心等嶄新產業面貌及港灣格局,讓高雄立足於世界以海洋馳名的城市之中。
海洋觀光在高雄
 |
高雄的海洋位置與氣候很適合發展海洋觀光。(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
|
海洋觀光,是世界各國觀光產業極力發展的新世界。相較於陸地上的觀光,由於到達的便利性比較高,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甚至有許多觀光地區過度開發,嚴重影響到自然生態。相較之下,海洋觀光有著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及更高的專業技術需求,同時為了避免過去發展觀光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在人才與保育觀念更需要同時並進,才能有永續的發展。集合專業人才、新觀念、新技術與永續性,是目前擁有海洋觀光資源的各國亟欲重視的發展要點。
許多歐美澳紐等臨海城市,目前已有成熟的海洋觀光產業,從賞鯨豚、潛水、風帆到遊艇,例如紐西蘭的奧克蘭,海洋休閒從觀光客到居民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看到,遊客到奧克蘭,會出海賞鯨豚;一般民眾在假日會搭上自己購買的小艇,往來港灣之間的各個小島。但是在亞洲地區,除以觀光為主要產業的環太平洋島群國家之外,目前仍多處於發展中的狀態。台灣的海島環境,以及對觀光產業的發展重視,讓高雄在這一波前進海洋觀光的趨勢中,擁有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
優勢一來自於天然良港與宜人氣候的自然環境,港口與城市的距離非常近,除了高雄港之外,北高雄的興達港也是擁有發展海洋觀光的環境。深水港灣的條件,適合國際郵輪停靠、遊艇、帆船等船舶休閒活動。第二項優勢,來自於高雄國際城市的規格,市區內交通便利,遊客容易前往港口。而城市的觀光產業基礎足夠,人才與硬體配套環境資源充分,打造海洋觀光業更加容易。
 |
亞洲新灣區計畫點亮高雄港與河岸空間的發展。(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
|
在天然與後天環境同時具備優勢的情況下,城市發展的主導者積極投入資源,更加速了高雄海洋觀光的發展。從高雄以港口與河岸空間為主導的亞洲新灣區規畫中,設立港埠旅運中心,未來迎接大型客運船舶停靠與出入境,勢必將成為高雄迎向世界的海洋大門。而遊艇碼頭的規畫,也帶動大型遊艇停靠高雄帶來國外旅客的商機,已經完工啟用兩年多的高雄港14、15號豪華遊艇碼頭,更加快高雄港成為國際旅遊港的腳步。也因為大型遊艇的停靠,讓高雄的國際化愈來愈明顯,將來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港埠旅運大樓陸續竣工,高雄的海岸線將隨處可見都是世界級地標。
※延伸閱讀:
•海洋城市 高雄驕傲 (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六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