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智慧小學堂】讓孩子輕鬆學習趣味英文等多元主題,並讓孩子在快樂氛圍中,自然地愛上閱讀! 透過【談美電子報】,以輕鬆的短篇,分享美的訊息,讓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生命,連綴起美麗的每一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0/04/28 第239期 ■歷史報份訂閱/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光華電子報:
化作春泥更護花──綠色殯葬時代來臨
【文•陳歆怡 圖•莊坤儒】

台灣地狹人稠,傳統土葬方式不僅造成土地資源不足,更有破壞景觀、能源耗損及環境衛生等問題。因此,自1970年代開始,政府即大力推廣「火化入塔」,直至90年代,火化觀念已普遍為國人所接受。


然而,在環境永續的願景下,在山林寺廟中廣建巍峨靈骨塔的殯葬方式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因此,新一波殯葬改革已從火化入塔的方式擴及至樹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法」。

2000年起,前內政部民政司長劉文仕積極結合產官學界,歷經兩年時間修法,在2002年6月通過實施「殯葬管理條例」,將「環保自然葬法」首度納入條文,並補助地方政府實際推行。

台北市開樹葬、灑葬先例
在各縣市政府中,人口最密、寸土寸金的首善之區台北市首先將「環保自然葬」列為重要的政策目標。2003年11月,位於文山區富德公墓內的「富德生命紀念公園」正式啟用,基地約200坪。

進行樹葬儀式前,家屬可選擇喜愛的植栽區作為下葬點,在管理人員引導下,家屬親自執鏟,掘出約直徑10~15公分、深20公分的洞穴,再放入以可分解棉紙袋盛裝的骨灰、獻上鮮花後,重新覆上土石即完成。至於灑葬則沒有穴位,而是自由遍灑在指定的花圃區。

開辦第一年,由於民眾對環保自然葬法尚感陌生,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確曾接過不少民眾的「抗議」電話。例如有人打電話質疑,既然稱做「公園」,就該是讓小孩子盡情跑跳的地方,怎麼可以灑入骨灰、「觸人霉頭」?

面對此類誤解,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無不一一耐心加以解釋:樹葬、灑葬不但符合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更能讓生命與自然合一;闢為公園則是為了跳脫傳統墓地予人的陰沈哀傷氣息,讓家屬來此能體驗到寧靜溫馨、生生不息的希望感。

事實上,認同並選擇自然葬法的民眾逐年成長,至今年2月底止,在前述園區及2007年新闢的富德「詠愛園」下葬的往生者,累計已有1,799位,足見環保自然葬法切合時代趨勢。

聖嚴法師「瀟灑走一回」
2007年11月,長年提倡「禮儀環保」的法鼓山骨灰植存公園「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正式啟用;雖然植存基地只有小小的100坪,對於新一波殯葬改革卻起了不小的思維激盪效果。

負責督導生命園區事務的果選法師解釋,一直以來,聖嚴法師對身後事就百無禁忌,認為對遺體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不留一點痕跡」。

「聖嚴法師曾說,骨灰跟精神生命毫無關係,只是肉身生命最後的一分碳,並不代表什麼。也因此,如果老是執著於遺骸、骨灰的落腳處,『就像是想把每天梳頭掉落的頭髮或身上褪下的皮屑收攏帶走一般,好累啊!』事實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誼,才是我們要學習與緬懷的。」

而生命園區為了要落實「平等、儉約、樸實」的環保真義,所有植存者(包括聖嚴法師)均不立碑、不記名,不能事先選擇植存位置,追思時亦無需供花、點燭、焚香等。更特別的是,植存的骨灰將分成5袋,分別置入5個植存穴,每隔一段時間,園區管理者還會進行大翻土,不僅幫助土壤恢復生機,更著眼於「破除人心的執著」。

員山福園,維繫好山好水
繼台北縣市之後,標舉「環保立縣」的宜蘭縣,近年在推廣環保自然葬上也不遺餘力。2008年7月,「員山福園」公墓內開辦了樹灑葬區(面積630坪),以3年為期循環使用,預計樹葬一輪可接納400位往生者,灑葬600位。

員山福園是全台首座依「喪葬一元化」理念開發的公墓,在景觀規劃上則順應原有地形,保留大量林地,營造山水交融的景致,是「公墓公園化」的典範,更是機關學校經常指名參訪的生命教室。

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的資深技工李永鎮說,殯葬所相信環保自然葬會是未來的主流趨勢,為了推廣,殯葬所已有許多融會傳統民情的貼心措施,例如獨步其他公墓設置的「循環追思碑」,允許家屬在指定的區域內,集中設置小小的紀念牌,2∼4年後再讓給新的往生者家屬使用,如此讓生者與逝者間仍保有「連結點」,再隨時間漸進地淡忘、轉化傷痛。

「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轉瞬間『全部都沒有』的衝擊性,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親人樹灑葬後『舉目皆空』,確實是不能承受的輕!」李永鎮說。

未來,員山福園將進一步廣植花草,提升公園意象,並構思以家族認養形式,結合樹葬與水保局的造林工作,讓「山林保育」與「殯葬改革」能夠兩全其美。

我欲乘風歸去──海葬
相較於樹葬、灑葬的「遍地開花」,海葬的推動雖早,人數成長卻緩慢許多。

2003年,台北市政府繼樹灑葬後率先試辦海葬,第3年起與台北縣合作並由北縣府主辦,隔年桃園縣也加入,推行6年來,累計參與之往生者數僅有186位。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表示,受限於經費及人數規模,以往聯合海葬都是一年一次,並選在5月海象平穩時舉辦。行前一周到10天之間,主辦單位會通知家屬把骨灰或骨骸交給殯葬處,統一研磨並裝入可分解的「安息盒」;儀式當日會先舉辦聯合奠祭,航程中播放追思影片,整個流程雖簡單卻不失莊嚴。

與傳統儒教磨合
中華生死學會秘書長李日斌指出,環保自然葬法推行至今,仍然停留在宣傳示範階段、未能蔚為主流的原因,有幾個關鍵:

1、傳統觀念根深柢固:認為樹葬、植存、灑葬或海葬方式,將先人遺骸以「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地」的方式處理,與傳統喪葬禮制出入太大。

2、需要精神寄託與轉化:各種環保自然葬法中,樹葬、植存或灑葬的方式之所以讓民眾接受度較高,是因為人們的追思需要有個依歸,縱使塔位、牌位消失了,總還有一處花木或公園可供徘徊憶念;但海葬卻在悠遠飄渺中無處牽繫,讓家屬內心較缺乏踏實感。

3、喪葬事宜牽涉整個家族:即使亡者生前已有表示(如已預立遺囑),其家屬也未必遵從亡者的遺願處理。這種深層民俗觀念的轉化是極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加強政策宣導,更需從學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來落實。

4、殯葬業者為了能保有喪葬服務的既得利益,及對環保自然葬的認知不足,以致未能配合政府政策加以推展。

殯葬自主,造福你我
長年投入生命教育教學與著述的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有志則是建議,改革殯葬文化的最佳途徑,還是要由每個人自身做起:自覺地要求往生時能擁有一個環保、簡潔、訴諸人性情感的殯葬儀式,即是所謂「殯葬自主」。

趁著追思先人的清明時節,何妨就給自己及家人安排一趟「生命教育」之旅,感受生死互融、萬物歸一的境界?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0年04月號)

  1. 由於靈骨塔一般「只進不出」,空間無法有效運用,行程許多「死塔」,也衍生出不肖商人炒作塔位的社會問題。
    There have been cases where the proprietors of columbariums running out of capacity take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to jack up the price on the remaining spaces.
    ◎ jack up 大幅提升(價格)
    The grocery store keeps jacking prices up.


  2. 事實上,認同並選擇自然葬法的民眾逐年成長。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 fact opting for natural burials each year.
    ◎ opt for something 選擇
    I opted for the green T-shirt.
在人生終站,選擇以最清淨無垢的姿態回歸大地,或許能讓生命的價值更顯圓滿。上圖為「員山福園」寧靜溫馨的迎賓入口。下圖為開先例的台北市「富德生命紀念公園」。
在「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義工人員會先請家屬在服務處聽取園區解說,兼做關懷撫慰,然後引導家屬沿著曹源溪畔的緩坡步行20分鐘,才來到綠竹挺立的植存草坪(右上)。植存前,先請家屬默禱1分鐘,再將骨灰分別置入5個植存穴並灑花、覆土,再次默禱祝福1分鐘即完成。
聖嚴法師曾說:「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場莊嚴的佛事。」圖為2009年2月,法鼓山遵照聖嚴法師的遺囑,完成最終的植存程序。(照片提供: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清明前夕,「員山福園」樹灑葬區的野花搖曳生姿。
為了避免骨灰在拋灑時粉塵四處飄散或遭雨水沖刷,「員山福園」在灑葬區埋設了中空竹筒,家屬可將骨灰直接灑入孔內,確保骨灰融入大地、不留痕跡。
現行的樹灑葬區通常不立碑、不記名,「員山福園」則採折衷之道,規劃形式統一的追思碑及可更換式的牌位,提供家屬刻名憑弔,2∼4年後再「讓位」給下一位使用者,以符合環保永續理念。
諦觀萬物緣起緣滅,說道別的時刻,未嘗不是另一場新生的開始。
訊息公告
英文輕鬆學 就從BODY開始!
如何讓孩子輕鬆學習英文?讓孩子自然而然將英文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英文就不再是陌生的語言!

歡慶母親節 送你電影票
即日起至5/2,加入udn FB粉絲團,號召親朋好友,一起向媽媽「真心話大告白」,就有機會拿電影票,和媽咪相約看電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