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午九點,孩子一個個來到五味屋,大家依照分配到的工作打掃環境、整理貨架等,準備公益二手商店的營業。工作區裡成人或大孩子帶著小小孩整理物資,開箱、研究、討論、標價、上架,每項捐物宛如一個新世界,「這是什麼?從哪裡來?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它的主人不要了?要賣多少錢?太貴會賣不掉,太便宜又覺得吃虧……」諸如此類的提問對話,不斷地在五味屋裡發生。
孩子在過程中學認字、學表達、數學運算、經濟行為,學習分辨需要與想要。當各式各樣的客人進到店內,詢價、議價、串門子,孩子從中練習應對。生活中處處是學習,每個角落都有孩子的笑鬧聲,這是五味屋的日常。
五味屋的起點
座落於花蓮豐田車站外的五味屋公益二手商店,原是日治時期留下,以甘蔗葉作屋頂的風鼓斗老房子。十多年前,這棟隸屬鐵路局、殘破不堪的建築,面臨拆除的命運;卻因為充滿當地人的歷史記憶,2008年在社區居民的來回奔走下,被保留了下來。
居民找上長期參與花蓮社區發展、在東華大學任教的顧瑜君,希望能為這閒置空間進行改造。畢業自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的顧瑜君,擔任社工時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關懷個案,卻被認為那是老師的工作,奉勸她不要越界。於是她到美國念教育,1995年來到花蓮,擔任師培中心主任。以「做後山的老師真好」為初衷,摸索鄉村的優勢,試圖以富地方感的教育,改變鄉村的樣貌。
十多年過去,雖然培育了一批批對鄉村教育懷抱熱情的老師,但鄉村的主流價值仍未改變:到都市發展才能有成就、若成績不好就只能留在鄉下務農;如此,鄉村成了年輕人急欲逃離的地方,只有沒選擇的弱勢才會留下來。顧瑜君深深體認到教育的大環境像是銅牆鐵壁,難以鬆動。老房子的出現,或許能將她在社工、教育系統裡遇到的困境,轉化為實現理想鄉村教育、改善弱勢問題的基地。於是她帶著一群有熱忱的大人與孩子,在這裡經營起公益二手商店,並取名為「五味屋」。因為這裡主要做的不是金錢的買賣,而是開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受充滿酸甜苦辣鹹的人生滋味。
每個孩子都是策展的作品
顧瑜君把五味屋作為鄉村孩子的多元學習場域,她說:「在五味屋裡,所有的工作都是孩子的學習。」大人帶著孩子修繕牆壁、油漆粉刷,沒有貨架就用紙箱DIY,廢家具保留可用的部分重新組合,五張桌子變三張,即使桌腳顏色不一樣,也同樣好用。
孩子在五味屋工作賺取點數,可以用點數兌換生活所需,或是參加活動的機會,例如爬山、環島等。孩子想學吉他,五味屋就找東華的大學生來教,讓孩子將點數換成吉他課的時數。五味屋鼓勵孩子的各種夢想,並和孩子一起制定實現的方法,讓孩子有追夢的能力與勇氣,不因出身偏鄉就只能等待外界援助。
去年顧瑜君獲得溫世仁基金會的GHF教育創新學人獎,今年九月將要到澳洲分享五味屋的故事。顧瑜君將出國機會規劃為孩子一起去發表的學習活動。若孩子有意願前往,必須先提出企畫書、製作上台簡報等各種功課,孩子們笑說顧瑜君是大魔王,得通過考驗才能去澳洲。
來到五味屋的孩子都有各自的生命難題,父母離異、必須在親戚間流轉,家長工作與經濟狀況不穩定、無力好好照顧孩子……,這些艱困的環境反映在孩子身上,可能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情緒起伏大等各種令師長額外費心的狀況。顧瑜君以策展人的概念來形容五味屋與孩子們的相處,「每個孩子都是一件作品,要依這個孩子的樣子讓他重新被認識、理解與肯定。我們不是補救他,不是把他捏成一個好看的樣子。」
就像許多訪客常會問顧瑜君,如何解決小孩偷竊的問題,她總是笑笑地說:「不是只有小孩會偷,還有專門來五味屋偷東西的客人。」所以她會先懸置「矯正偷竊」這個想法,「每次孩子發生偷竊,我們就跟孩子討論,他跟偷竊這件事的關係,進而更理解和認識他。讓偷竊這件事成為回饋孩子成長的生命養分。然後我們繼續陪著孩子長大,有一天,他就開竅不偷了。」
請陪我一起愛我的家長
在五味屋,學習不只在孩子身上發生,而是大人與孩子共學。即使家長的客觀條件不好,但孩子一有機會仍想待在爸媽身邊,「孩子不斷用他們的行為傳達『不管我的家長在師長眼裡的評價如何不好我都愛他。如果不能肯定我的家長,不能讓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正向的角色。』對孩子來講心裡永遠缺一塊。」顧瑜君說。
於是顧瑜君放下家長必須成為有責任感的大人的執念,重新與這些不符社會期望的家長建立關係,邀請他們參與五味屋的活動。不好意思走進店裡的,顧瑜君就找藉口請他換燈泡,邀請他來店內坐坐,製造親子互動的機會。
甚至就地創造就業機會,把必須到外地工作的家長留下來,讓孩子能與父母同住。
如有機會來五味屋走走,除了二手商店本體,對面的二手衣店──瘋衣舍也有許多寶藏可挖。店內後方的小吃部──築夢踏食,更是不容錯過。裡面販售的都是社區媽媽製作的手工點心。坐在窗板往外推出的座位前,看著人稱秀凰媽的婦女熟稔的煎著蔥油餅,時而靦腆的與客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還會大方推薦自己做的洛神冰棒,很難想像多年前她來到五味屋時,是個極度沒有自信,時常因為身心狀況不佳就消失逃避的人。
採訪當天,有位調皮的孩子把自己的頭髮剪了一個大缺角,偏偏年邁的阿公比較傳統、脾氣火爆,這下可能會引來一陣打罵。面對這個可能的危機,五味屋不是規勸家長別對孩子動怒;而是由工作人員陪著孩子回家,一起挨罵,讓孩子藉機反省,陪孩子面對家長情緒最暴戾的時刻,最後孩子被罰站作結。不在孩子面前否定家長,不讓孩子夾在中間為難,是五味屋大人特有的溫柔。
村子裡的人情味
五味屋經過十年的成長茁壯,不只二手商店營運穩定,還自己長出了幾家關係企業。除了對街上的瘋衣舍、築夢踏食,五味屋後方有處120坪的見性工坊,是孩子做木工、舉辦特賣會的場所。分散在社區其他地點的,有洛神花田、提供大孩子晚上一起煮食和寫作業的夢想館、二手書店──豐田?冊所、兩間公益民宿:外婆的家和豐田行館。
說是自己長出來的,因為這些都不在五味屋開店之初的規劃裡。開張在2008年8月30日,一個農民曆寫著諸事不宜的日子,這間「囝仔們ㄟ店」,沒有人知道可以開多久,顧瑜君甚至作好了倒店的打算。沒想到,孩子願意來,而且有了正向的改變;社區居民也給予支持,一有閒置空間就推薦給五味屋使用,甚至還不收房租。五味屋的大人、孩子一起討論空間運用,志工們需要住宿,就整理成民宿;出借屋子的主人喜歡書,就開書店。沒有商業考量,盤點需求和資源,讓孩子發揮創意妝點,每個空間都有孩子的學習軌跡。
今年八月五味屋又有新的據點──鐵皮屋電影院,孩子將這空間取名為「好想暫留屋」。採訪時遇上孩子在社區宣傳開幕活動,看著大孩子牽著小小孩的手走進店內,店家停下手邊工作,認真聆聽孩子的宣傳,不因為孩子口齒不清感到不耐,還會不斷給予鼓勵,充滿人情味。
由孩子妝點家鄉容顏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認識五味屋,常有國內外的團體前來參訪。工作人員會先了解參訪者的目標與期待,再與孩子們一起為訪客們設計小旅行的內容。當天再由孩子們分工,有人當嚮導,有人負責炒熱氣氛,看著都市孩子接觸自然的驚奇表情,五味屋孩子的臉上則充滿對家鄉的認同與自信。
鐵皮屋電影院在孩子們好幾個月的整理下,終於開幕,五味屋期待這是個與社區一起共享的空間。社區長輩的樂齡課程可以在這裡看電影,又或是邀請東華大學裡來自東南亞的學生為移工及新住民選擇影片,再號召來自東南亞的各方好友前來一同欣賞。這些想法不斷地在五味屋冒出來,可不可行一切順其自然。
第一批在五味屋長大的孩子已有人回到豐田參與社區營造工作,也有在外地就讀社工系的孩子,寒暑假回到五味屋照顧小小孩。顧瑜君說她1995年來到花蓮,便開始參與社區工作,當年第一屆的青年服務隊如今都已當爸媽,五味屋的下個十年就是跟這些在村子長大的孩子討論他們想讓下一代在鄉村過甚麼樣的生活。
五味屋的每一天都是流動的,機動地因應孩子的狀況而調整,看著孩子不停地長大,越來越茁壯。就像顧瑜君以自然農法照顧洛神花,「我們現在有點像是把基礎打好、整好地,看看能種些什麼,讓孩子有個好的地方,依著他們的樣子,長出一些有趣的東西。」顧瑜君說。
(本文摘自台灣光華雜誌2019年9號月)
早晨六點的豐田車站,陽光半露出頭,有著群山圍繞的靜謐。
五味屋打烊前,孩子齊聚一堂寫下工作心得,大人們也寫下對孩子的觀察與肯定。
五味屋裡總是充滿笑鬧聲,讓人一進門就感受到活力。
五味屋的支持、理解與陪伴,將化為孩子生命裡的養分,伴他們成長茁壯。 (莊坤儒攝)
花蓮的豐山、豐裡、豐坪三個村,舊稱豐田,為日治時期的移民村,至今仍保有棋盤狀整齊街道及濃厚的人文氣息。
顧瑜君用自然農法照顧洛神花及孩子,把環境整頓好,讓他們能長出自己獨特的樣子。
五味屋的支持、理解與陪伴,將化為孩子生命裡的養分,伴他們成長茁壯。
五味屋帶著孩子在每一項細微工作中學習,經過無數次的行前演練,孩子自信地向店家宣傳五味屋的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