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出版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06 第70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台灣閱讀節

  每年十二月的第一個週六為「台灣閱讀節」,晨星上週六(12/4)也有受邀到台中國家公共資訊圖書館擺攤,線上的限定優惠即將在週四(12/10)結束,想要好康折扣的朋友要把握機會唷!

---------------------------------------------------------------------
台灣閱讀節限定優惠,只到12/10,搶購連結:https://bit.ly/3zN6OXx

 

外泌體在腫瘤治療的應用

  外泌體在抗癌治療方面具有雙重意義,第一是腫瘤外泌體(Tumor Derived Exosomes, Tex)可以作為治療靶點,透過抑制外泌體的分泌,或消除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外泌體來治療腫瘤。第二,外泌體可以作為miRNAs和siRNAs等抗癌藥物的轉運載體。外泌體在調節腫瘤微環境中,也對腫瘤具有促進和抑制的雙面作用,包括改變其他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免疫調節和促血管生成作用等。

 

在腫瘤分泌和轉移中扮演的角色

  腫瘤細胞轉移是癌症治療上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也是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外泌體在腫瘤轉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們會排出抑制腫瘤相關的miRNA。以Let-7作為例子,Let-7是較早發現能夠抑制肺癌侵襲轉移的miRNAs家族,可抑制腫瘤細胞分化、增生及轉移能力。

  多項研究指出,腫瘤細胞會分泌更多含有腫瘤特異性抗原的外泌體,這些外泌體可以把自身的蛋白質及RNA,傳遞給受體細胞而產生有利於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受體細胞在吸收腫瘤外泌體後,基因或蛋白質會被腫瘤外泌體所攜帶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或微小核糖核酸(miRNA)所改變。透過分析外泌體表面蛋白如何透過核酸及蛋白質等訊號分子來調控腫瘤的發展,也在腫瘤診斷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研究表明,腫瘤血管的新生,主要受缺氧誘導因子家族的調節。腫瘤細胞中供給和消耗氧量的不平衡,使腫瘤細胞處於低氧環境,特別是腫瘤末期患者,在低氧環境下,腫瘤細胞會展現出更強的生長能力,分泌更多外泌體,調節腫瘤微環境,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和癌細胞轉移,並緩解腫瘤細胞的缺氧狀態。腫瘤血管系統正常化,可以同時改善化療的效果和腫瘤放射敏感度。因此,抑制腫瘤細胞外泌體的分泌或轉移,就能抑制腫瘤血管的新生與癌細胞轉移。

  腫瘤細胞在轉移前,會分泌外泌體至擬轉移的器官上,先營造一個適合腫瘤細胞轉移的環境。若能提早預測病人的腫瘤細胞可能轉移的部位,醫師就可以選擇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來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以乳癌為例,一旦腫瘤細胞轉移,大約五成的病人只能再活五年;若是轉移到腦部,存活率更是低於兩年。如果可以預測腫瘤轉移,醫師可未雨綢繆為病患提供預防性措施。

 

以上資訊摘錄自《神奇的外泌體
 
 

外泌體在藥物載體功能上的巨大潛力

  外泌體遞送藥物的研究逐漸增多,包括小分子化學藥物、蛋白質及基因藥物等,都已被成功載入外泌體。在靶向給藥領域,外泌體在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腦部疾病與腫瘤等的研究中,表現出巨大的潛力。此外,外泌體的藥物載體應用還擴及中國傳統醫學,與中醫理論相容,可讓傳統藥物發揮更好的臨床療效。

 

供體細胞選擇與藥物裝載方法

  相較於現有的藥物載體如人工製造的脂質體,外泌體具有更多的優越性。首先,外泌體以其天然的內含物,可轉移到受體細胞並進行調控,且不同來源的外泌體表面分子不同,對受體細胞有一定選擇性,在治療上更有利。其次,脂質體對親水性物質的包裝效率較低,在遞送核酸方面受限制,而外泌體有親水性核心,可以大大提高包裝效率。

  外泌體不僅可以通過內源內含物對受體細胞發揮治療作用,也可以透過裝載外源物質對受體細胞發揮療效。然而,在藥物裝載上首先要考量的是外泌體供體細胞的選擇,現在常用的包括未成熟的樹突細胞(DC)、間充質幹細胞(MSC)或是人胚胎腎細胞293(Human Embryonic Kidney Cells 293, HEK293)來源的外泌體。其中,未成熟的DC 細胞毒性較低,也較不會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但缺點是外泌體收集量較小,而MSC與HEK293的T細胞外泌體產量較大。

  在藥物裝載上,主要有「間接載藥」與「直接載藥」兩種方式。間接載藥是讓藥物與供體細胞共培養,或是透過化學方法轉染供體細胞,讓供體細胞分泌的外泌體自然含有藥物,這種方式較為成熟,應用較廣,但轉染效率低;直接載藥是指通過操作外泌體,直接將藥物裝入外泌體中,常見方法是將藥物與外泌體共培養、透過化學轉染法轉入外泌體中,或以電穿孔(Electroporation)技術將藥物導入外泌體中,這種方式的轉染效率較高,但目前尚不成熟。


 

以上資訊摘錄自《神奇的外泌體

全身振動療法

  全身振動訓練的源起,是為了讓太空人在無重力狀態依舊能維持肌力,因此發明利用機械振動,將力量訓練和輔助運動有效結合在一起。
  下期我們將介紹全身振動療法對身體健康的益處。

台灣閱讀節限定優惠,單本75折、三本69折,只到12/10!

感謝各位報友對本報的支持,無論是想知道更多哪一類型資訊,或是想瞭解更多本報所提供的相關圖書資訊,隨時歡迎您來信,e-mail:himika@morningstar.com.tw,謝謝。

晨星出版社 晨星健康養生網 晨星網路書店 粉絲團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