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羿菁
去年底一個週日清晨,一陣汽笛鳴聲劃破清晨的宜蘭龍潭湖,親子老少紛紛起跑,這是台塑集團在台化宜蘭龍潭舊廠首次舉辦路跑活動,台塑4寶高階主管全體總動員,因為這場大會師,象徵著台塑集團將擴大發揮「軟實力」、正式切入觀光產業,而背後的主要操刀者,正是台塑集團管理中心常務委員王瑞瑜。
活化資產不賣地 讓民眾重新認識台塑
台塑集團發跡於高雄,隨著事業規模愈做愈大,工廠足跡逐步遍及各地,隨著時代變遷、產業轉型,部分老廠面臨產品競爭力不足退出市場,留下的是大片土地,例如台化宜蘭舊廠、彰化廠與台塑高雄廠,總計有上百公頃。
有些企業會選擇出售賺取一次性處分利益,但是已故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認為,台灣是欠缺資源的地方,寸土寸金,應該要好好發揮土地的價值,「其實我們不需賺這些錢(賣土地),因為台塑本業已經夠大了。」身為台塑2代王瑞瑜形容。
台塑集團的獲利能力,台灣民眾早已有目共睹,但是王瑞瑜卻感受到,民眾對於台塑只有片面了解,例如,台塑大樓都更案,「我覺得社會氛圍一直在講,都更完成後可以賺多少錢;但問題是,我們全部都是自用呀,講那個都太material(物質)。」更不要說,近來環保意識抬頭,石化業背負著許多包袱,都讓台塑集團的形象受到影響。...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