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影音   理財   追星   電子書   行動   社群   Blog   相簿   書籤   哇新聞  
2009/09/24 第10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 文化台灣 緬懷蔣渭水 追尋20年代台灣身影

◆ 國際財經 爭奪水資源 永不止息的戰爭

◆ 活動快遞 月刊訂閱好康

文•化•台•灣
緬懷蔣渭水 追尋20年代台灣身影
 

文/陳雅莉

 

《臺灣民報》特刊重印出版

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民報》1925年新年特刊號,在各界努力奔走下,復刻重印本終於有機會面世。

在《臺灣民報》新年特刊號新書發表會中,除了蔣渭水長子、高齡97歲的蔣松輝及蔣渭水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蔣渭水之孫)之外,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監察委員黃煌雄、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冠甫,以及台灣英文新聞發行人、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等人均出席盛會,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

由蔣渭水文教基金會、黃天橫(民報創辦人之一林呈祿妻舅)提供史料,台灣英文新聞重印出版1925年《臺灣民報》的新年特刊(第叁卷•第壹號),首刷2000本,將分贈各地圖書館及文化單位。

追念緬懷蔣渭水不分黨派

高志明表示,今年8月5日適逢蔣渭水逝世78周年,10月17日則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88周年,蔣渭水當年行醫的大安醫院舊址,就是義美食品向蔣渭水承租而開設的第一家門市,因此,「保存《臺灣民報》特刊的當年風貌並重印出版,是為了表達對蔣渭水的敬意,同時也呼籲國人珍惜社會改革發展力量。」

代表總統馬英九出席的詹春柏也說,蔣渭水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貢獻受到普遍的肯定與認同,馬總統尊崇蔣渭水行儀風範,並尊稱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也對《臺灣民報》特刊重印出版表示敬意與認同。

1976年,黃煌雄曾撰寫、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他指出,早期多由黨外人士及民進黨發起蔣渭水紀念活動,一直到馬英九以國民黨黨主席身分,多次出席表達對蔣渭水的支持與追念,使得蔣渭水正式受到不分黨派的懷念與追思,也顯示蔣渭水在台灣受到共同的尊敬,不分藍綠。

洪慶峰指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由蔣渭水、林獻堂共同發起,對於啟迪民智、文化推動的貢獻頗深。為了追念蔣渭水,文建會於2006年發起台灣國民文化日,並將每年10月17日訂為台灣國民文化日,同時選定在2007年10月17日成立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冠甫補充說,2005年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曾發行蔣渭水紀錄片CD,贈送給全台319鄉鎮小學,並在2006年將錦西公園改建為蔣渭水紀念公園,同時選在大同分局成立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籌備處。

見證台灣言論自由發展史

蔣渭水為「謀台灣的幸福」,在1923年4月15日創辦《臺灣民報》,是台灣第一份純白話文的報紙。當時因日本殖民政府不准台灣人發行報紙,蔣渭水將發行所設在東京,他在大稻埕開設的大安醫院則是報社的台灣支局和總批發處。

一張老照片,就是一則好故事。在《臺灣民報》1925年新年特刊(第叁卷•第壹號)上的封面照片,人力板車上堆滿了像磚塊般的報紙,就是在1925年1月6日拍攝。當年運送《臺灣民報》的人力板車,現今僅存一台存放於義美食品南崁觀光工廠。

蔣朝根解釋說,這些報紙其實早在1924年12月28日就已印刷、準備送報,但因須先送審通過後,才能發行。當時蔣渭水先在大安醫院內編輯,然後送到東京印刷,經日本警察局檢查通過,再運送回台灣,還須經台灣警察局檢查通過,才能發行、送報。

由於日本政府對《臺灣民報》審查嚴格,「一期報紙的審查時間最長可以高達40天,新聞都變成歷史了,」蔣朝根補充說,在當時言論被禁止下,《臺灣民報》前10期受到最嚴厲的審查,其中就有4期被查禁,甚至訂報紙的人,都會被警察勸退訂。

為此,蔣渭水曾在全台設立12個讀報社,由專人讀報給文盲聽,鼓勵大家訂報。直到1927年,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終於准許《臺灣民報》在台設立發行所,蔣渭水卻被免職。

《臺灣民報》被譽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而蔣渭水行醫的大安醫院不僅是當時的言論廣場,也被視為台灣民主運動的聖地。

研究20年代台灣重要史料

《臺灣民報》同時也是研究1920至30年代台灣不可或缺的史料。黃煌雄表示,1920年代是台灣種種政治、社會運動的興盛時期,包括1925年之後相繼發生的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文化啟蒙運動、婦女運動、民俗改革運動等。而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民報》就是最好的時代見證,可以看到許多有名氏、無名氏的直接或間接參與,影響深遠。

1925年8月,《臺灣民報》最高發行量曾高達2萬冊,僅次於總督府的御用報紙《臺灣日日新報》、《臺灣南新報》,成為台灣第三大報。

在種種不利的情況下,蔣渭水動員社會關係,「敢言、敢付出,才是真正的台灣精神,而且是最徹底的本土社會家,」黃煌雄肯定的說。

自創刊以來,《臺灣民報》扮演著批評時政、反應民怨、介紹新知、提升文化的角色,而且發行時期橫跨1920至30年代。蔣渭水也身兼總編輯、主筆、專欄和論壇主持人、譯者、業務經理等多重角色,讓人見證了蔣渭水在台灣所經歷的社會滄桑。

曾經參與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的陳冠甫特別推薦,在《臺灣民報》1925年新年特刊中,一篇名為「青年學生與社會運動」,探討青年學生的求學與做事,社會普遍要求青年以求學為主,但蔣渭水支持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值得現代莘莘學子學習參考。

連戰祖父曾登廣告相挺

除了政治、社會運動盛行外,1925年新年,連戰的祖父連雅堂、台灣首富蔡萬才的岳父楊肇嘉、彭明敏的父親彭清靠的大名,統統出現在同一份報紙上,到底是出了什麼大事?甚至連中國的魯迅也來了!

原來他們都在《臺灣民報》刊登廣告賀歲。在這本厚厚的新年賀歲專刊中,許多名流都來登廣告,連雅堂不只賀歲,還順帶打「廣告」他主持的台灣詩薈。而魯迅則是發表了小說<鴨的喜劇>。

在當年訂報紙很困難,登廣告更困難。雖然透過廣告刊登,可以看出當年各界支持民主運動、社會改革運動。不過,仍有十多則廣告以「無名氏」或化名刊登,顯見當年的政治氛圍很敏感。

這一期新年特刊,也算得上是一本「賀歲專號」。在整本104頁中,逾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廣告,總數達629則。

由於曾擔任台灣廣告主協會理事長,讓高志明深知廣告本身是最好的歷史資料。他說,過去的《臺灣民報》復印版,往往將廣告部分切掉,令人感到十分可惜,所以當台灣英文新聞決定重印時,他就要求連同當時刊登的廣告一起重印,方能完整重現此一珍貴台灣歷史典籍,也有助於現代人追尋1920年代的台灣社會面貌。

629則廣告還能讓人清楚找到台灣知名的街道名稱,至於所代表的廣告營收究竟是多少?

蔣朝根指出,在當時的廣告營收為3120元,蔣渭水在1915年於宜蘭市擔任外科助手的月薪是15元,而1921年台北酒樓的一桌高檔餐會約8.5元,當期廣告收入足以宴請350桌宴席。高志明則補充說,換算成現在的幣值大約是1千萬台幣。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9月號-第389期】

國•際•財•經
爭奪水資源 永不止息的戰爭
 

文/林麗美

 

無限的需索 將成為人類無法承受之重

如果人類用水管理無所改善,農業用水須增加60%以上,而這些水相當於亞洲以外國家,現在所有用水的總量。

多年前,在英國著名的溫泉鄉-巴斯(Bath)旅行時,被一個路邊小噴泉深深吸引,雕像中姿態妙曼的女神,臂上造型優美的水缸,水流緩緩流下,和噴泉的流水互相呼應,上面刻著「生命之水」。人類歷史的足跡下,到處可見水神雕像、羅馬水道、千年下水道遺跡、以及無數的噴泉,古人敬水的態度,畢露無遺。

歷史上,人類的資源爭奪戰,從來沒歇過,除了搶奪土地、石油、礦產、糧食之外,水源與綠洲也是戰爭的根源。在人類的破壞、氣候的變遷之下,水資源的戰爭將愈來愈多,只是戰爭不一定用「槍桿子」,現代用的是「銀彈」。

今年3月,遙遠的非洲,有一個叫做「馬達加斯加」的國家,它的總統被推翻,原因是總統將土地賤租給韓國人,引起人民的不滿。韓國的「大宇集團」,遠赴非洲向馬達加斯加「租借」了一塊130萬公頃的可耕地,租期為「99」年,唯一的條件是-必須僱用當地農民。這塊租借地相當於馬達加斯加可耕地面積的一半,未來所收成的農產品(玉米與棕櫚油等),都準備運回韓國。(可憐的馬達加斯加人,還有60萬飢餓人口,接受世界農糧組織的接濟呢!)

全球生態鏈改變

衝擊水系統結構

孕育全球穀倉的大河,如印度河、科羅拉多河、黃河、長江等,近年注入大海的水量,已大不如前。據估計,全球有一半的濕地,在上一個世紀,已經乾涸,或被破壞、毀滅。主要的原因是,海水入侵河川,河川的淡水被鹽化。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淡水被鹽化,另一方面是海水的鹽度也稀釋,淡水與海水的平衡被改變,水的系統結構也起了變化。

全球氣候趨向不按牌理出牌,生命之水,在不知珍惜的現代人對大地的摧殘下,開始反撲,有些地方乾旱、有些地方水災;有時土地乾涸、有時水滿為患。台灣這一次的88水災,土石流橫掃南台灣,就是最好的見證。水災的前2日,我恰好造訪石門水庫,水庫的水幾近見底;水災的次日,就看到電視上石門水庫在洩洪。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全球,未來人類為了生存,不知又會有什麼事發生。

人口激增 用水量攀升

兩個聯合國旗下的機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一家倫敦的智囊機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今年5月,共同發表了一篇聳動的報告,《是土地掠奪?還是發展機會?(Land Grab 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y?)》指出非洲國家正將大片農田,幾乎免費出讓給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換來的只是一些法律上不清不楚的「就業機會和基礎設施」之承諾。韓國的「大宇物流」,就被名列其中,引起全球環保團體的聲討。

「爭奪農田」指的是一些有經濟實力、而缺乏耕地資源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韓國等,以「投資」海外土地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糧食安全的趨勢。投資者通常計畫將所有,或大部分收穫的農作物,出口到自己國家,來養活自己的人民。

全球有兩大趨勢,影響著人類的用水,而且這兩大趨勢,在未來數十年,可能加速進行。首先是「世界人口的改變」,過去50多年來,全球人口從30億增加到65億人,用水量激增了3倍。以現在的估計,到了2025年,全球人口可能再增加20億人;到了2050年,可能再增加30億人。無庸置疑,人類對用水的需求,將會大量上升。

養活全球數十億人的農業,就像神話中的大水怪,可以吸乾大海的水。全球用水比率中,幾乎有三分之二是「農用用水」占掉了;「工業用水」用不到五分之一;「民生用水」則只占約十分之一。

飲食習慣與資源爭奪

由於人類的飲食習慣,和全球水量有很大的關係。不同的食物,需水量大為不同,例如,要收成1公斤的麥,需要約1,000公升的水去灌溉。同樣生產1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15,000公升的水。所以肉食較多的美國與歐洲,每天需要5,000公升的水。而非洲、亞洲人菜吃的多,每天大約消耗2,000公升。但是,西方人每天喝的水、以及用來刷洗的水,大約只有100到250公升。(歐洲人用過的碗盤,泡在注入清潔劑的水後,直接拿起來擦乾就使用,這種習慣看在水源充沛的台灣人眼中,有點不可思議!)

還記得2007年到2008年之間,包括石油與糧食等原物料價格高漲?黃豆、麵粉、乳品等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揚,其實是隱藏著水資源缺乏的問題!1985年時,中國人平均的肉品消耗量是20公斤;到了今年,可能增加到50公斤。從水資源的角度看,大約增加耗水量是390立方公里(1立方公里=於1兆公升),這些水足足可以供歐洲人使用1年。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若開始好轉,有錢之後,肉品的需求就逐漸增加,水的使用量也隨之上升。所以,據估計,20年內,第三世界的都市人口將增加20億人,而都市人用水的需求,遠遠大於鄉下人。聯合國的糧農組織估計,如果人類用水管理無所改善,屆時,為了餵飽這些多出來的20億張嘴,農業用水須增加60%以上,而這些水相當於亞洲以外國家,現在所有用水的總量。

氣候變遷

水管理問題日益嚴重

氣候變遷也會影響到水的供給。愈來愈多的科技證明:全球氣候暖化,會加速水氣蒸發與降雨、降雪的循環,這種現象讓濕地變得更濕、乾地變得更乾,讓下大雨與下大雨之間,變得更長(乾季拉長)。

氣候變遷,也改變植物生長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用水與生活。例如,森林植物在雨水十分充足時,拚命生長,接下來的乾旱季中,就變得乾旱無比,所以,只要有閃電或雷擊,很快就引燃森林大火。類似的作物也一樣,一下生長太快,一下就又枯萎了。

因應氣候變遷,人類勢必更加重視水的管理問題。大洪患讓人們手足無措,沒雨的時候,水庫乾到人沒有水喝,植物枯死。全球氣候暖化,讓南北極的冰山溶化、讓雪變成雨水降臨大地。由於雪和冰是自然的定律,冬天儲水、夏天釋放,這種定律一旦改變,每個國家就只好一下忙於救水患,一下忙救乾旱。

面對愈來愈沉重的用水負擔,有什麼方法因應?專家認為,現階段其實只要改善人類用水的效率,應該可以應付,長期缺水的加州,沒有利用太多的高科技,就讓用水的壓力紓解許多。政府的水資源政策,未來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節約用水 漫漫長路

用水習慣和每個地方的水資源是否豐沛,也有關係。印度人種玉米,所用的水是其他國家(如美國、中國)的3倍。有些國家,要種出1公斤的小麥,須要用掉1,500公升的水;而有些則只須750公升。可見,農業用水如能有效管理,全球就能節約更多用水,例如改變灌溉方式,讓水氣從葉片而不是從泥土蒸發出來,可以讓用水效率提升30%。或者用基因改良的方式,讓植物在沒有水的時候,停止生長,以免乾死;等到雨來了,再恢復生長。

全球的製造業用水,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企業界已帶頭節約用水,例如,可口可樂在全球環保團體多年的壓力下,終於開始訂下自我要求的目標,2010年前,生產部門要減少20%的用水。還有,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在推動,依照企業用水的效率,核發環保標章,做為消費者選購產品的依據。據觀察,已開發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增長1%,所需的用水量,一直在減少中。節約用水需要政府、企業與人民,共同努力。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9月號-第389期】

活•動•快•遞
月刊訂閱好康
 
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000元!訂閱專線:(02)2351-7666#274-279 ...more
思考的黃金法則
美國領導激勵大師、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麥斯威爾,歸納出十一項必備的思考技巧。只要你能經常訓練、共同運作,就能盡情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徹底改變人生。

景氣低迷 義大利全民瘋樂透
義大利史上金額破紀錄的樂透彩券於8月底正式於一個小村中開出;這次破紀錄的1億1千9百萬歐元(約新台幣56.9億元)獎金,激起了上百萬義大利人的彩券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