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報》特刊重印出版
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民報》1925年新年特刊號,在各界努力奔走下,復刻重印本終於有機會面世。
在《臺灣民報》新年特刊號新書發表會中,除了蔣渭水長子、高齡97歲的蔣松輝及蔣渭水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蔣渭水之孫)之外,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監察委員黃煌雄、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冠甫,以及台灣英文新聞發行人、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等人均出席盛會,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
由蔣渭水文教基金會、黃天橫(民報創辦人之一林呈祿妻舅)提供史料,台灣英文新聞重印出版1925年《臺灣民報》的新年特刊(第叁卷•第壹號),首刷2000本,將分贈各地圖書館及文化單位。
追念緬懷蔣渭水不分黨派
高志明表示,今年8月5日適逢蔣渭水逝世78周年,10月17日則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88周年,蔣渭水當年行醫的大安醫院舊址,就是義美食品向蔣渭水承租而開設的第一家門市,因此,「保存《臺灣民報》特刊的當年風貌並重印出版,是為了表達對蔣渭水的敬意,同時也呼籲國人珍惜社會改革發展力量。」
代表總統馬英九出席的詹春柏也說,蔣渭水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貢獻受到普遍的肯定與認同,馬總統尊崇蔣渭水行儀風範,並尊稱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也對《臺灣民報》特刊重印出版表示敬意與認同。
1976年,黃煌雄曾撰寫、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他指出,早期多由黨外人士及民進黨發起蔣渭水紀念活動,一直到馬英九以國民黨黨主席身分,多次出席表達對蔣渭水的支持與追念,使得蔣渭水正式受到不分黨派的懷念與追思,也顯示蔣渭水在台灣受到共同的尊敬,不分藍綠。
洪慶峰指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由蔣渭水、林獻堂共同發起,對於啟迪民智、文化推動的貢獻頗深。為了追念蔣渭水,文建會於2006年發起台灣國民文化日,並將每年10月17日訂為台灣國民文化日,同時選定在2007年10月17日成立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冠甫補充說,2005年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曾發行蔣渭水紀錄片CD,贈送給全台319鄉鎮小學,並在2006年將錦西公園改建為蔣渭水紀念公園,同時選在大同分局成立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籌備處。
見證台灣言論自由發展史
蔣渭水為「謀台灣的幸福」,在1923年4月15日創辦《臺灣民報》,是台灣第一份純白話文的報紙。當時因日本殖民政府不准台灣人發行報紙,蔣渭水將發行所設在東京,他在大稻埕開設的大安醫院則是報社的台灣支局和總批發處。
一張老照片,就是一則好故事。在《臺灣民報》1925年新年特刊(第叁卷•第壹號)上的封面照片,人力板車上堆滿了像磚塊般的報紙,就是在1925年1月6日拍攝。當年運送《臺灣民報》的人力板車,現今僅存一台存放於義美食品南崁觀光工廠。
蔣朝根解釋說,這些報紙其實早在1924年12月28日就已印刷、準備送報,但因須先送審通過後,才能發行。當時蔣渭水先在大安醫院內編輯,然後送到東京印刷,經日本警察局檢查通過,再運送回台灣,還須經台灣警察局檢查通過,才能發行、送報。
由於日本政府對《臺灣民報》審查嚴格,「一期報紙的審查時間最長可以高達40天,新聞都變成歷史了,」蔣朝根補充說,在當時言論被禁止下,《臺灣民報》前10期受到最嚴厲的審查,其中就有4期被查禁,甚至訂報紙的人,都會被警察勸退訂。
為此,蔣渭水曾在全台設立12個讀報社,由專人讀報給文盲聽,鼓勵大家訂報。直到1927年,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終於准許《臺灣民報》在台設立發行所,蔣渭水卻被免職。
《臺灣民報》被譽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而蔣渭水行醫的大安醫院不僅是當時的言論廣場,也被視為台灣民主運動的聖地。
研究20年代台灣重要史料
《臺灣民報》同時也是研究1920至30年代台灣不可或缺的史料。黃煌雄表示,1920年代是台灣種種政治、社會運動的興盛時期,包括1925年之後相繼發生的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文化啟蒙運動、婦女運動、民俗改革運動等。而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民報》就是最好的時代見證,可以看到許多有名氏、無名氏的直接或間接參與,影響深遠。
1925年8月,《臺灣民報》最高發行量曾高達2萬冊,僅次於總督府的御用報紙《臺灣日日新報》、《臺灣南新報》,成為台灣第三大報。
在種種不利的情況下,蔣渭水動員社會關係,「敢言、敢付出,才是真正的台灣精神,而且是最徹底的本土社會家,」黃煌雄肯定的說。
自創刊以來,《臺灣民報》扮演著批評時政、反應民怨、介紹新知、提升文化的角色,而且發行時期橫跨1920至30年代。蔣渭水也身兼總編輯、主筆、專欄和論壇主持人、譯者、業務經理等多重角色,讓人見證了蔣渭水在台灣所經歷的社會滄桑。
曾經參與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的陳冠甫特別推薦,在《臺灣民報》1925年新年特刊中,一篇名為「青年學生與社會運動」,探討青年學生的求學與做事,社會普遍要求青年以求學為主,但蔣渭水支持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值得現代莘莘學子學習參考。
連戰祖父曾登廣告相挺
除了政治、社會運動盛行外,1925年新年,連戰的祖父連雅堂、台灣首富蔡萬才的岳父楊肇嘉、彭明敏的父親彭清靠的大名,統統出現在同一份報紙上,到底是出了什麼大事?甚至連中國的魯迅也來了!
原來他們都在《臺灣民報》刊登廣告賀歲。在這本厚厚的新年賀歲專刊中,許多名流都來登廣告,連雅堂不只賀歲,還順帶打「廣告」他主持的台灣詩薈。而魯迅則是發表了小說<鴨的喜劇>。
在當年訂報紙很困難,登廣告更困難。雖然透過廣告刊登,可以看出當年各界支持民主運動、社會改革運動。不過,仍有十多則廣告以「無名氏」或化名刊登,顯見當年的政治氛圍很敏感。
這一期新年特刊,也算得上是一本「賀歲專號」。在整本104頁中,逾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廣告,總數達629則。
由於曾擔任台灣廣告主協會理事長,讓高志明深知廣告本身是最好的歷史資料。他說,過去的《臺灣民報》復印版,往往將廣告部分切掉,令人感到十分可惜,所以當台灣英文新聞決定重印時,他就要求連同當時刊登的廣告一起重印,方能完整重現此一珍貴台灣歷史典籍,也有助於現代人追尋1920年代的台灣社會面貌。
629則廣告還能讓人清楚找到台灣知名的街道名稱,至於所代表的廣告營收究竟是多少?
蔣朝根指出,在當時的廣告營收為3120元,蔣渭水在1915年於宜蘭市擔任外科助手的月薪是15元,而1921年台北酒樓的一桌高檔餐會約8.5元,當期廣告收入足以宴請350桌宴席。高志明則補充說,換算成現在的幣值大約是1千萬台幣。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9月號-第38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