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爸爸媽媽總是對孩子說:「因為爸爸媽媽愛你,才會花錢要你補習、上才藝班!」「因為愛你,才會叫你多吃蔬菜,少打電動、少上網!」「因為愛你,希望你長高,所以要早睡早起,養成好習慣!」
太多的爸爸媽媽以『愛』為名,藉『愛』之名要孩子依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做,卻少有父母會問孩子:「這是不是你想要的?你喜歡嗎?」也難怪當孩子逐漸長大,一聽到爸爸媽媽以「愛」之名宣示時,總想要急急逃離、快快閃開。
愛,是人生的重要課題,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固然是與生俱來的情感意志,但它仍需要透過學習和不斷的EQ練習,才能在生活中具體落實呈現。
★培養孩子具有同理心
什麼是EQ?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所謂的「情緒智商」,它涵蓋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驅策力等,可以說是情感、人格、道德的三合一。
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實驗證據顯示,基本的道德觀乃源自個人的情感能力,譬如說我們知道「衝動」是情緒的媒介,任何衝動歸根究柢就是感覺強烈到亟欲化為行動;無法克制衝動的人,往往便是道德實際行動的弱者,因為克制衝動正是個人意志力與人格的基礎。
善良有愛心的人,內在總是滿載利他精神,而這精神的根本來源是「同理心」(emparty)。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感同他人的需要、傷心或絕望,它與同情心不一樣,它是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為人著想;同情心則是站在較高的角度,用一種自我優勢的感覺來同情人事物。
「同理心」這個名詞在1920 年首度被美國心理學大師E.B. Titchener 提出,指的就是這種能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真實感受的行為模仿(motor mimicry)。
「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文Empatheia,翻譯成中文就是「神入」,是用來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事實上,這觀點與我國儒家思想「人溺己溺,人飢己飢」是十分接近的,與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道理也是相互通達的。
具有同理心的人,凡事比較能從別人的處境、觀點來看事情,也就不會一意執著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角度,面對事件也能「角色互換」地為他人著想,比較不會把自己曾有的痛苦經驗加諸在別人身上。
同理心,就是對自己或對別人具有情緒判讀的能力。一個愈能坦白面對自己情感的人,總也能準確地閱讀別人內心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將使他成為善解人意、充滿溫暖思維、受人歡迎的人。
爸爸媽媽對孩子從小就培養「同理心」,孩子擁有「同理心」的能力,也就開始步上高EQ的殿堂。
★爸爸媽媽先要有高EQ,才能栽培出優質卓越的孩子
有人說,二十世紀是充滿焦慮的年代,那你我身處的二十一世紀,更是自有人類以來面對壓力、挫折,最是充滿躁動不安的年代。
這些年,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顯示,「沮喪」,似乎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愈是科技現代化的地區,罹患嚴重憂鬱症的人愈多,而且年齡層有愈來愈低的趨勢。
儒家大師孟子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動心,心動,心受誘惑、以至激動放盪乃是人之常情;要做到忍一時之激動、忍那即刻的衝動卻是十分困難的事。
但是孟子認為這一切考驗也就在培養、增強一個人前所未有的自制力潛能;如果能通過這樣的試煉,將會從此變得更堅強、更有智慧修養。
所謂的EQ情緒管理,絕不是一味的情緒壓抑,而是適時適當平和地疏導可能猛然爆發的情緒衝動,不讓一時的激情而毀了原有的內在理性。
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曾一再告訴人們:「認識自己」,其所指的,也是要人們在心情激昂的當下,更要掌握自己的衝動情欲。
認識自己,當自己情緒的主人,也就是EQ情緒智商的展現,主控了個人的情緒起伏。
《老子》一書有言:「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則無往而不入」。在大自然中,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剛強的;只要歷經日積月累,它可以「滴水穿石」,甚至透過現代科技製成切割鑽石、削鐵如泥、威力無比的「水刀」。
人間最溫柔的心,就是同理心。同理心絕對是EQ養成的最重要元素;想要培養高EQ的智慧,同理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核心理念。
唯有心胸開闊、快樂的爸爸媽媽,才有陽光活力、充滿正向思考的兒女;期待孩子卓越優質,未來擁有成功與幸福。身為爸爸媽媽的,請別忘了一定要與孩子一起培養高EQ、高能力的情緒管理。
爸爸媽媽們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要適時懂得自我反省、修改、演練,而不是一心只想當孩子的「後照鏡」,要他們按照你過去的路走。
爸爸媽媽請給予孩子「探照燈」,為孩子點亮一盞明燈,讓孩子按照天賦本質、創意素養去走,如此才能與世界接軌,才能創造出爸爸媽媽想像不到的未來幸福。
高EQ的養成,也就正是「探照燈」的發電主力;爸爸媽媽具有高智慧的情緒智商管理,才能教出優質高EQ的孩子,邁向成功的人生。
~以上資料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陳美儒◎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