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里穴~~體虛者最好的「溫補藥」
形成中焦脾胃之氣,強健臟腑
◆ 穴位位置
建里穴與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3穴一字排開,在中脘穴下方1寸,下脘穴上方1寸。
◆ 名稱由來
「建」是建築,建立,與「健」相通;「里」是居的意思。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是人體的大糧倉。
嬰兒在切斷臍帶後,供給營養的來源即依靠脾胃。食物在脾胃被消化,形成精氣進入肺臟,再從肺輸散出去,滋養五臟六腑。
◆ 形成中焦脾胃之氣
食物進入胃後,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生化成精微物質,而是經過逐漸消化的過程,一直到達建里穴,才開始形成中焦脾胃之氣,臟腑也因此強健。如同蓋房子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好,才能興建其上的門窗樓台。故稱之為「建里」。
● 建里穴VS.胃
古人說,「胃有五竅」,五竅都是胃氣出入的地方,是胃~「人體大後方」的門戶。
功效:當人體出現呃逆(打嗝)等和胃相關的症狀時,都可以刺激建里穴。先穩固根基,中和胃氣,打通門戶,讓五臟能夠「安居樂業」。
如果刺激建里穴沒效果的話,就要透過其他穴位,將外邪驅逐出去。
注意事項:不管用什麼方法解除症狀後,仍須刺激建穴里來鞏固療效。「病要三分治七分養」,刺激該穴,即「養」的過程,也是善後的過程。善後做得好不好,與胃對外邪的抵抗力是否強大,有直接關係,絕不能輕忽。
◆ 什麼時候最需要補胃?
毫無疑問,就是食不下嚥的時候。中國人視吃飯為第一等大事。
建里穴其實是一個補穴,平胃、安神之效極佳。真正平和的補藥,就在我們身上,常常刺激建里穴,勝過任何補藥。
但身體會在各種原因下,對食物產生抗拒心理,表現出沒有胃口,食慾不振。這時候,就該由「建里穴」上場。
● 操作方法:旋轉按摩建里穴
大拇指在此穴旋轉按摩,每次100下,能有效促進食慾,增進身體健康。
「脾胃是後天之本」,意指脾胃之氣,是滋養身體的重要成分。而建里穴是脾胃之氣生成之地,就像地基一樣,直接關係到蓋在上面的房子,是否能在歷經風雨後,依舊安然無恙。刺激建里穴,其實就是穩固身體的「根基」。
★ 巨闕穴~~口腔潰瘍不再出現
驅逐邪火,還身體安然康泰
◆ 名稱由來
「巨闕」傳說是越王勾踐的寶劍。剛鑄成時,越王坐在露台上,看到宮中有一輛馬車失控,宮中飼養的白鹿受到驚嚇。
越王拔劍一指,想叫侍衛上前制止。不料,劍氣已經將馬車砍成兩半。越王又命人取來大鐵鍋,他用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一個大洞。
這一劍毫不費力,越王勾踐大喜,賜名為「巨闕」。
◆ 穴位位置
巨闕穴所在的胸骨,外形也像一把寶劍。巨闕穴就在骨頭的頂端,胸骨劍突大凹陷內,裡面是腹膜,上面是橫膈膜。
巨闕穴是胸腹交接之處,胸腔是天,腹腔是地,故此穴也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換的關隘。食道和動靜脈也在此通行,是人體的君主~心的宮城,凜然不可侵犯。
● 功效:治心痛、心臟瓣膜障礙
如同巨闕寶劍,巨闕穴的功效也是深不可測。它位在心的旁邊,好比是仗劍立於君主身旁的衛士,清除君側所有危險,即所謂「御前侍衛」。
巨闕穴最大的功效~治療口腔潰瘍。在臨床上,口腔潰瘍多由心火旺盛所致。中醫說,舌為心之苗,當心火旺盛時,就會反應在口腔內、舌頭上。
● 操作方法:按摩巨闕穴
在巨闕穴上按摩3∼5分鐘,持續2、3天,即可將邪火逐出體內。
~以上資料摘自《 小穴位大健康 》李智◎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