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有部美國電影叫《Up In the Air》(中文片名《型男飛行日誌》)。喬治庫魯尼飾演「雷恩」。雷恩的工作叫「職業轉換顧問」,說穿就是幫各種公司開除員工。他的搭檔是安娜坎卓克所飾演的「納塔莉」:一名野心勃勃,有高學歷但欠缺歷練的年輕職員。
納塔莉覺得雷恩是個過時的恐龍,而雷恩覺得納塔莉是個不懂事的菜鳥,兩人互相看不順眼,老闆就叫雷恩帶納塔莉去見識一下實際的解聘過程。
「鮑伯」是剛收到解聘通知的職員。在辦公室,他秀出兩個孩子的照片,滿臉無奈地問:「你叫我怎麼跟他們交代?」
納塔莉說:「也許你低估了職業轉換的正面效應。」
鮑伯怒斥:「去你的!」
這時,雷恩展現了他的專業智慧,兩三句挽救了尷尬的場面, 還撫平了鮑伯的情緒。他說:「 鮑伯,我不是心理醫生,我是來喚醒你的人。你知道為什麼孩子們都愛運動員嗎?因為他們勇於追求夢想。」
鮑伯:「我不會灌籃。」 雷恩:「但你會做菜!你的履歷上寫,你副修的是法式廚藝,還曾經在高級餐廳打工賺取學費。但你大學畢業後,卻來了這裡工作……告訴我,他們付了你多少錢,讓你放棄那些夢想?你什麼時候才會讓自己停下來,回頭做一些讓你真正快樂的事?」
鮑伯的表情軟化了。「這是個好問題。」
雖然是電影,但這齣戲,卻有很真實的共鳴。
打開塵封已久的箱子
我曾經解聘過幾個員工, 自己也曾被員工「解聘」過(離職跳槽到別家公司)。還好,我們每次的談話都很理性,但也總是很沉重。無論多麼公事公辦,與人相處了一段日子,分離總是會有點憂傷和焦慮,對自己也是一種打擊:我是否做了錯誤的判斷?這個職員會不會難以釋懷?我當初是否根本不應該聘他進來?
你很希望跟他說:「這或許對你會更好!」但當你是開除人家的劊子手,怎麼說都顯得虛偽。
聊到這齣戲,有個朋友講到自己的經驗:「我5 年前被解雇時,老闆也跟我說了這麼一段『你一定會很好』的鼓勵話。後來證明,這的確是件好事,因為那筆遣散費剛好讓我能投資自己的新事業。但我也很幸運,有足夠的人脈和學習背景。身邊許多同事就沒那麼走運。」
確實,我覺得好話誰都能說,但是否能真正「往好處想」,也得看當事人是否有足夠的準備和選擇。
讓我們分析一下鮑伯、雷恩和納塔莉的對話。當鮑伯說「我要怎樣跟孩子交代?」時,他已經很情緒化了。這時納塔莉過於理性的一句「也許你低估了職業轉換的正面效應」,對於一個已經充滿徬徨的人來說,可以說是火上澆油。
但雷恩避開「未來」,把焦點放在「過去」;他從鮑伯的履歷上看出了他之前對廚藝的投入,便用這點與他對話,提醒他「你曾經有這個夢想,也做了相對的準備,為何不試試看?」
當然,這是電影,為了展現雷恩的專業和機智,所以場面收得很漂亮。但我覺得劇情歸劇情,這段對白還是值得思考。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