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領導時,好像認為領導人就跟托爾斯泰(Tolstoy)所謂的幸福家庭一樣,全都相同。然而,執行長的領導力應該另成一個主題,因為它的範圍與性質獨特,而且重要性無與倫比。
執行長的績效決定公司的命運,而各家公司又集體影響整個經濟。因此,我們的生活水準,與這些公司最高領導人的卓越表現息息相關。因此,應該沒有人會質疑,負責捍衛公司利益的主事者,都應該把遴選執行長當成最優先事項,仔細關注。當情勢的發展或是重大事故引發變化時,組織理應準備妥當,對當前與未來的需求有清晰的觀點,也有悉心維護的接班人才庫。
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在北美,執行長的接班流程已經瓦解,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情況也差不多。公司董事全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指出,營收超過五億美元的大企業,幾近半數沒有適當的執行長接班計畫。即使有這類計畫的公司,也未必對計畫滿意。2004年,從事人資研究的「公司領導委員會」(The Corporate Leadership Council)調查276家大公司,結果回覆的人資主管中,只有20%滿意公司最高主管的接班流程。
這種的缺失絕對不可原諒。如果執行長或董事會已就任六、七年,卻仍未提出一批夠格的儲備人選,並制定健全的新領導人遴選流程,就是失職。大家都在談以奇異(GE)這類接班範例為師,但真正努力去做的寥寥無幾。
找錯執行長
接班規畫不良,後果往往是績效欠佳,從而導致流動率升高,以及公司的不安定。由於企業透明度增加、機構投資者意見變多,加上行動積極的董事會提出更多要求,導致執行長任期持續縮水。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指出,目前全球執行長平均任期只有7.6年,明顯低於1995年的9.5年。根據《哈佛商業評論》2005年1月號,由丹.西安帕(Dan Ciampa)撰寫的〈接近完備〉(Almost Ready)一文所說,每五位新上任的執行長中,有兩人會在18個月內去職。
問題並不只是更多執行長遭到替換,而是在許多案例中,執行長替換得很糟。通常,新領導人的來源,是少數幾家壟斷的獵才公司一用再用的名單,而且由經驗不足的董事主導,這些人充其量只聘用過營運長、副董事長、財務長,或是大型事業單位總裁等層級的人才。但執行長的聘用,完全是另一回事。
力邀退休的前領導人再度出馬,是另一種填補空缺的常用方式。著名的案例包括波音(Boeing)的哈利.史東希佛(Harry Stonecipher)、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的比爾.史塔羅普洛斯(Bill Stavropoulos),還有康寧(Corning)的賈梅.霍頓(Jamie Houghton)。但大多數回鍋執行長只不過回任兩、三年,讓公司有足夠的時間重振信譽,並找到真正的接班人選。這算不上是長期的解決方案。...【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