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尊貴的姿態,散發著幽香的蘭花,自古以來素有王者之香的地位,臺灣去年花卉外銷超過1億美元,其中,蝴蝶蘭的出口值高達8255萬美元,堪稱花卉中的明星產品,臺灣更擁有「蝴蝶蘭王國」的美譽。
然而,臺灣蝴蝶蘭領先地位正被荷蘭、大陸、東南亞等「可敬的對手」,以分競合擊策略與戰術蠶食市場,產業版圖出現鬆動的情況。因此,如何維持國際競爭力、成長動能,確保蝴蝶蘭領導地位,是臺灣業者刻不容緩的議題。
3大利多 臺灣蘭產值倍增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國際處處長張淑賢表示,農委會「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將蝴蝶蘭納入旗艦產品,近幾年由於技術突破與檢疫檢驗障礙的排除,蝴蝶蘭產值每年呈現20%的成長率,一年商業化的品種更超過5百多種。
張淑賢表示,臺灣蝴蝶蘭產業享有三大利多:首先,臺灣是全世界唯一蝴蝶蘭附水草介質輸美的國家,有效提高植株存活率、恢復期減少到一個月;再加上長程海運技術突破,催花梗21天海運輸到美國後,可以很快在接力溫室恢復,3個月開花。最後,品種權談判方面也有斬獲,2009年跟歐盟達成協議,採認臺灣蝴蝶蘭新品種跟朵麗蝶蘭新品種的性狀檢定報告書,大幅縮短品種權的申請時間從2年多,最快可以半年、甚至3個月之內完成,申請費用也減半。
「ECFA兩岸針對植物品種權保護達成協議,對臺灣業者是一大利多,相信未來4年內,蝴蝶蘭產值絕對有機會倍增。」張淑賢說。
臺灣蘭花發展協會理事長高紀清補充,品種權的價值每一個單位大約新臺幣2∼6元,而附加價值須由量來呈現,但實務上嚇阻作用大於實際作用,因為侵權的查緝需拍賣市場與海關的協助。
強大供應鏈 標竿學習荷蘭
儘管臺灣蝴蝶蘭產業成長的腳步穩健向前,但江山多嬌,引領英雄競折腰。荷蘭倚靠精確、自動化生產模式和強大的供應鏈、物流配送系統,在國際市場掙得一片天,已成為臺灣業者「可敬的對手」。
舉例來說,以Floricultura為例,蝴蝶蘭一年銷售總額即為臺灣全部出口額的2倍。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荷蘭花卉拍賣協會顧問George Franke也特別遠道而來與臺灣業者分享歐洲花卉與蝴蝶蘭貿易市場變化與趨勢。
George Franke表示,歐洲花卉產量占全球40%;消費量占50%。歐盟花卉出口總值達27億2千5百萬歐元(約新臺幣1095億元),約85%產量供應歐洲本身,將近24億歐元,歐洲花卉有92%是由荷蘭出口,蝴蝶蘭銷售額自2001年開始位居第一,每年以25∼30%速度成長,德國和法國加起來占荷蘭出口花卉近5成。
荷蘭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是花卉出口交易的關鍵環節,花卉拍賣交易中心一方面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平臺,同時也讓荷蘭成為全球花卉交易中心,使全世界花卉公司能夠獲得最新的交易信息,帶動物流、金融相關行業的發展。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1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