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Taipei日文雙月刊電子報】介紹與臺北相關的人文、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以日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 常念《文殊咒》、《藥師咒》等咒語,可帶來幸福、平安。欲進入咒語世界,歡迎訂閱【咒語漫談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5/21 第1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法律系高材生轉當茶達人 京盛宇創辦人林昱丞︰推廣茶文化,捨我其誰
書本15分鐘生死鬥 電子閱讀社群力 把讀者黏牢牢
 
法律系高材生轉當茶達人 京盛宇創辦人林昱丞︰推廣茶文化,捨我其誰
文/陳幸枝
30歲出頭的京盛宇創辦人林昱丞打扮簡約、俐落, 外型亮眼的他十分引人注目,在台大就讀時也是活躍的風雲人物。畢業以後,他回家幫忙家族事業——農產品加工,但產業競爭激烈,前景及獲利已大不如前,工作一陣子後他心生倦意,思索著未來該何去何從?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喝了表哥泡的一杯甘甜清香的茶,那從口腔中感受到茶的甜度,以及從喉腔中湧出的韻味,讓林昱丞一喝就「中」了!泡一杯極致、完美的好茶,於是成為他夢想中的事業。

不過,一向以台大法律系畢業的林昱丞為榮的母親,聽到林昱丞想去賣茶,卻第一個投下反對票。儘管在母子倆好好坐下,喝著林昱丞親手泡的茶後,兩人在聊天的過程中溝通、妥協,最後達成共識,母親同意他轉行賣茶,但是了解台灣茶並不好賣的母親又苦口婆心地對兒子說:「不要賣台灣茶,賣時下年輕人喝的珍珠奶茶好嗎?」不過,林昱丞卻很堅持,他認為,「世界上最好喝的茶在台灣,珍珠奶茶等複合式的茶葉都是從越南、中國進口的,口感、味道比不上台灣茶,我堅持泡出最完美的台灣茶給消費者喝,塑造台灣茶飲文化、提升茶的地位,也希望幫助台灣茶農開拓出新的商機。」

於是,一位台大法律系高材生,秉持著對台灣茶的熱情,脫下人人稱羨的律師袍轉當「茶博士」的故事就此展開,林昱丞創立「京盛宇」,致力推廣台灣茶的時尚極致美學,誓言當茶飲界的「星巴克」。

3階段摸索 try出商業模式

●階段1:錯看商機 半年燒光5百萬

2009年,林昱丞邀集4位志同道合的學長、朋友,集資5百萬元創立京盛宇。創業初期,林昱丞懷抱美好夢想、企圖心又強,首戰忠孝東路四段216巷內,承租60坪大的店面,並且將大筆的資金挹注在裝潢上面,林昱丞認為喝茶是人們溫飽之餘才會去追求的,對於品茗的要求在水平之上,因此店內裝潢風格、空間設計及泡茶器皿、餐具等都要求精緻、時尚。然而,這些高規格要求,再加上高租金等,燒掉資本額的一大半,成為未來經營上潛在的危機。

每天開門就要用錢,初次創業的林昱丞深深感受到金錢的壓力,5百萬的資金在半年過後就快速地燒光了。股東們思考著要繼續撐下去,還是轉戰其他地區? 216巷以喝下午茶聞名,三五好友相約吃甜點、餐點配上茶、咖啡等飲料,一起度過悠閒、快樂的午後時光,下午茶造就216 巷內無數的商機。但林昱丞及股東們必須承認,在216 巷內,甜點和餐點早已蓋過茶的光芒,主角變配角,偏離當初教導台灣民眾品茗文化,以及泡出最完美茶的初衷。於是,京盛宇毅然決然地退出216 巷,轉而進駐花博商區。

●階段2:轉戰遊客 賺到第一桶金

轉戰花博商區後,京盛宇改變策略,除了用紫砂壺泡茶,還輔以大桶裝的方式泡茶,並降低產品售價,價格從50∼125元不等,不變的是對茶品質的堅持。京盛宇所賣出的每一杯茶的品質,都一定要維持在水平之上,而維持品質的功力必須要靠經營者的「專業」與「堅持」。這個銷售方式深受消費者喜愛,林昱丞說:假日有時1天賣出2千瓶,7、8個人泡茶泡到手都要斷掉了!」京盛宇的茶受到肯定,加上銷售策略成功,終於轉虧為盈,賺到第一桶金。回歸京盛宇的創辦初衷,即使賺到了第一桶金,林昱丞還是希望消費者能夠放慢腳步,坐下來喝一杯好茶,但是花博園區的遊客腳步匆忙,喝茶的主要目的是「止渴」而非品茗,京盛宇顯然無法在此塑造出品茗文化。於是,京盛宇轉型的念頭再次成形。

●階段3:不忘初衷 品茗文化搏得認同

因緣際會下,京盛宇在2012年1月1日受邀進駐敦南誠品。雖然誠品的租金很高,但是在敦南誠品設點是個正確的決定,林昱丞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一個建議,「開店要找地段好的地方設點,合作要找名氣大、口碑好的廠商合作!」因為誠品名氣大、口碑好,對京盛宇的形象有莫大的助益,更可藉由誠品的通路將產品介紹出去,讓更多消費者知道、喝到京盛宇用專業及熱誠泡出的甘甜好茶。

在誠品設立店面後,為了拉近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林昱丞特別設計一款時尚俐落的隨身瓶,一方面方便民眾攜帶,另一方面也可以和朋友分享。對他來說,創意不是一味地脫離傳統走向標新立異的道路,反而是以傳統為核心,採用不同的行銷模式與消費者產生關係,加深與消費者的互動,重新找回最初的感動。林昱丞期望,顧客買的不只是茶或隨身瓶,而是一種走在流行尖端的時尚感,認為「拿它、喝它,就是時尚的代表」,同時也能被甘甜的台灣茶感動,一腳踏入台灣茶內涵完美的世界。

3關鍵 蹲好經營馬步

創業這條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上市上櫃公司老闆或中小企業頭家,林昱丞的創業路途也經歷過許多跌跌撞撞,才從低潮中熬了過來,目前於誠品生活松菸園區擁有一群死忠的顧客。問起林昱丞在轉型成功後的經營心法,他說︰專業、人才及顧客是最重要的關鍵。

●關鍵1︰嚴選台灣好茶 用差異化取勝

進駐敦南誠品8、9 個月後,誠品松菸館招商,京盛宇不但沒有缺席,還順利進駐3樓茶飲區。但是松菸館3樓一整排都是頗具特色的茶館,隔壁的櫃位空間甚至比京盛宇更大、更氣派,「不擔心競爭激烈,消費族群被強走?」林昱丞臉上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我們的產品區隔差異化,一點都不怕競爭」。

談起台灣茶,林昱丞眼睛發亮滔滔不絕地講起「茶經」,「真正的台灣茶,不需要香精,就有來自葉片的天然香氣;不需要加糖,就有來自天地孕育的自然甘甜。」真正的台灣茶,能夠讓您體驗豐富而美好的「前味、中味、後味」。「前味就是啜飲之前,鼻腔感受到的茶香;中味就是啜飲時,口腔感受到的茶湯的甜度、稠度及潤澤度;後味就是啜飲後,從喉腔湧出的韻味,以及身心靈的舒暢感。」

他強調,「泡一杯好茶要從源頭開始:種茶、製茶、泡茶,每個細節環環相扣,如此才能成就一杯好茶。」京盛宇的茶葉一律選用台灣生產的茶葉,林昱丞和幾位茶專家每年總會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在台灣各地探訪茶園、拜訪茶農、蒐羅茶葉樣品,只為了給消費者最純淨迷人的完美茶湯,也希望牽起茶農的手共創商機。

林昱丞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從低海拔的台地走到高海拔的山林,不僅感受到來自泥土的好味道,也總在最自然清新的空氣中,發現了最頂級的茶葉。他也認為,身為一位經營者必須不斷自我充實、加強專業知識,才能孕育出優質且廣受消費者喜愛的商品。

●關鍵2︰3分鐘擄獲消費者的心

目前京盛宇在誠品敦南、誠品松菸及新光三越站前店都有店面,3間百貨公司的消費族群都不同,但令人訝異的是,經營幾個月後,3個店面的業積都穩定成長,不論是10多歲到20歲出頭的青少年族群或是上班族群,都漸漸被單純、甘甜的茶香所吸引。京盛宇的茶受到各個年齡層顧客的肯定,營業額穩定成長,主要的關鍵因素就是「品質」。京盛宇絕不一次沖泡一大桶的茶,而是用紫砂壺用心地沖泡出一杯杯的好茶,每杯茶都要等上3分鐘,喝過的消費者都能輕易感受到那份純淨迷人的好味道,並於潛移默化中逐漸擄獲消費者的心。

不過,京盛宇始料未及的是,由於消費者習性的改變,顧客的年齡層漸趨年輕化。以往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青少年比較喜歡喝手搖杯飲料,京盛宇在初期時也據此擬定目標族群,由於京盛宇講究的路線明顯跟手搖杯不一樣,因此他們一開始不把年輕族群設為主要目標,而是以25∼40歲的青壯族群為主。但沒想到的是,10多歲到20歲出頭的青少年,對新產品的接受度反而比較高,可見年輕族群的消費型態正在改變,這群年輕人在喝到台灣茶甘甜的滋味、圓潤的口感後,反而還會反思過去喝的複合式茶品太甜太膩。

●關鍵3︰高底薪留住好人才

創業以來讓林昱丞最頭痛的問題,莫過於人事的選育用留。京盛宇成立至今已經5年,員工約有20位,公司規模不大,「中小企業找人很不容易!」林昱丞苦笑地說。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拼了命想要擠進大企業,稀釋掉中小企業徵才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台灣年輕人比較不願意從事服務業的工作,林昱丞指出,原因出自於低底薪制度,從事服務業若要享有高薪,就必須靠抽成或獎金制度等方式加上去,讓許多年輕人望之卻步。

為了找到好人才、泡出讓顧客一再回味的好茶,京盛宇提高工作底薪,並提供更多優渥的福利來吸引人才,林昱丞指出:「養成一位員工需要半年的時間,若在公司待滿2年,保證會有32K的薪資。」跟現在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拿22K的薪水相比,確實是優渥多了!

不做會死,才去做!

「不做會死,才去做!」對於想創業的夢想家,林昱丞語重心長的說出自己的心聲。京盛宇創立初期經營並不順遂,經過3階段才在市場上找到定位、站穩腳步。林昱丞20多歲就開始創業,同學、朋友下班玩樂之際,自己卻埋首在繁忙的工作中,「關店下班後,身體下班,腦袋還是不斷想著工作的事,根本沒有上下班的區別。」人事問題、財務問題、行銷問題等,整個人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短時間內心態也老了20歲!不過,林昱丞在旋轉當中,視野不斷地提升、世界也變得更寬廣。

在京盛宇不斷的轉型當下,不變的是當初志同道合的合夥股東,直到今日不但沒有任何一個人退出,每位股東也都以實際行動支持他的經營理念。過去,林昱丞母親反對他創業,如今也轉而支持他放手去做自己覺得「快樂」的事。股東及親人的支持與認同,讓林昱丞宛如吃了波菜一般「能量滿滿」,在創業的道路繼續披荊斬棘、無所畏的向前邁進。創業之後的生活雖然忙碌,「但是收穫豐富、充實,能夠推廣台灣茶,不忘創業的初衷,再忙都值得。」林昱丞說。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書本15分鐘生死鬥 電子閱讀社群力 把讀者黏牢牢
文/周怡伶
根據Readmoo電子書店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六成消費者的單本累積閱讀時間在60分鐘以下,其中有高達三成消費者只花15分鐘在一本書上,換言之,若無法在60分鐘內激發消費者繼續閱讀的欲望,基本上沒有人會想把書看完。報告中亦指出,讓讀者掏腰包買單的電子書中,有高達六成的單本售價低於新台幣199元,高於新台幣199元以上越多的書,越少人願意買單。

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除了書本的樣貌改變,書店這個紙本書的終端販售連結,完全與電子書的販售脫鉤,雖然這對於消費者來說頂多是購書習慣的改變,但對於賣書的人來說,卻少了跟消費者的第一線接觸管道。在無法和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的狀態下,如何在網路上行銷電子書,不僅是傳統紙媒轉型時將面臨的一大關卡,也是數位出版業者尚待解決的一大挑戰。

由此可見,電子書行銷與傳統紙本書的行銷模式大不相同,不論是數位出版產業的上、中、下游業者,都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換一顆行銷腦袋,Readmoo執行長龐文真便指出,「閱讀電子書的消費者基本上對科技工具比較熟悉,因此在2012年Readmoo創立的時候,我們所推的書籍多以科技、科幻類小說為主。」若依據創新擴張曲線(Diffusion of Innovation Curve)解讀,閱讀科技、科幻類小說的讀者,便是Readmoo產品的「創新者」(innovators),若企圖讓產品從創新者及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的消費市場移轉到早期大眾市場(early majority)時,則必須要能夠跨越鴻溝(Chasm),亦即提升產品力及實用性,才能讓一般大眾普遍接受並使用。

龐文真也指出,雖然台灣具有雄厚的電子書技術基礎,業者可以掌握電子書的產品力及實用性,但如何摸索出產品創新者的愛好,正中行銷標靶,藉以全面推廣華文電子書市場,是電子業者的重要課題。

買書看書不稀奇 閱讀社群才吸睛

究竟該如何抓住關鍵的電子書消費者?又該如何擴及至大眾市場? Readmoo走的路顯然不一樣。

龐文真分析,不論是出版社、通路商、實體書店或是網路書店,都傾向於往上游或往下游找合作,拓展業務的性質,亦即原本由上、中、下游依序排列的產業鏈,最終彼此都將各有一部分交集在一起,打破彼此之間的業務範圍。換言之,在市場不斷被分食的產業趨勢之下,彼此之間的競爭壓力將更龐大,為了在出版業的寒冬中勝出,則必須了解消費者的習性及動態,據此找出尚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因此,Readmoo 從閱讀社群切入,滿足愛書人也愛分享的需求,打造一種另類的電子書行銷模式。

Readmoo自詡為「買書 x 看書 x 分享書」的閱讀基地,將書籍銷售與閱讀社群結合,不僅相信電子書、相信社群閱讀,更相信流暢閱讀經驗與資訊分享的價值。針對電子書閱讀社群的行銷策略,龐文真表示,一來是因為電子書的產品創新者多半是科技產品及網路的愛好者,結合社群功能可以吸引同質性消費者的目光;二來是「買書、看書」是所有愛讀書的人都會做的事,這件事情可以輕易地在任何的電子書店被滿足,但少有業者提供「分享書」這項服務,因此結合買書、看書、分享書為一體的Readmoo,確實不只是一間電子書店,更是一個電子書閱讀社群,運用閱讀人愛分享的社群力量,作為最有效的行銷利器。

新閱讀體驗 抓住關鍵消費者

打開Readmoo電子書店的閱讀社群,可以看見一群活躍讀者的大頭照及其正在閱讀的書籍,點進去仔細一瞧,還可以看見該位讀者的個人書櫃、劃線註記,以及完讀書評,有如散發書香氣息的臉書動態時報。

另外,Readmoo也藉由臉書粉絲頁及部落格與年輕讀者群互動,並透過在部落格上發布最新的數位出版趨勢、邀請資深出版人建立專欄、聯合刊登文章至其他數位媒體等方式增加曝光率。

將電子書店結合社群閱讀的作法,不僅能夠培養關鍵消費者,更能夠增加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黏著度,刺激消費者買單的動機。Readmoo執行長龐文真表示,在面對大型出版社內部轉型,以及眾多逐漸興起的數位平台業者,開創嶄新的網路社群功能,便是Readmoo的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Readmoo更運用以下2個方法提供獨特的閱讀經驗,滿足消費者需求:

1.劃線註記

Readmoo平台最為吸引人的閱讀功能,大概非劃線註記莫屬。讀者在Readmoo平台閱讀電子書的當下,若是看見喜歡的字句,就可以劃線註記並被記錄下來,往後需要引用或參考時,不必花費時間一頁一頁翻閱,直接進入Readmoo的雲端閱讀系統,就可以輕易的找出過去的紀錄。劃線註記這項新功能看似創新,但要說Readmoo大玩復古風也可以,因為這概念其實是龐文真過去在學生時代,於看書當下一邊抄寫經典字句的習慣而來,只是Readmoo將劃線註記從紙本書移至網路上運用。可想而知,電子書跟紙本書其實是一體兩面,概念基本上都可以互通,業者必須要克服的只是,學會在不同的時代觀念間融會貫通,只要具備軟硬體的技術,把紙本書的閱讀體驗搬上網路當然也行得通。

2.犢講座

Readmoo平均每個月舉辦一次實體講座,稱之犢講座,不僅徹底發揮O2O(Online to Offline)的精神,也讓讀者能藉此機會與作家交流,或是跟其他讀者互動。

Readmoo辦過的講座主題及主講者豐富多元,例如︰邀請作家李偉文談閱讀與大自然、張懸與管中祥談《公民不服從》,以及何飛鵬主講《自慢》共讀暨電子書新書分享會等。眾多講座中讓龐文真印象最深刻的是,於2012年9月在101大樓台灣Google 辦公室辦的《科技想要什麼》跨海共讀會,Readmoo在舉辦跨海共讀會前,先在網路上舉行劃線註記的比賽,讓劃線註記數量最多的前50名讀者免費參加講座,此舉不但可以刺激網站的流量、找出潛在的讀者族群,更可以增加特定讀者的黏著度。此外,跨海共讀會的舉辦模式也很特別,在全球最高的辦公室台灣Google用Google hangouts跟作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 連線,而這對於喜歡《科技想要什麼》這本書,或是喜歡凱文.凱利這位科技趨勢專家的讀者來說,採用最新科技的讀書會絕對是格外有魅力的。

為了擴大社群行銷的效益,Readmoo規劃於未來更加延伸社群功能,亦即加強讀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而非只將眼光放在書籍與讀者之間而已,像是讀者可以在登入書店後,輕鬆找到讀書品味相同的其他讀者,或是讀者可輕易追蹤其他意見領袖買了新書、有了新的劃線註記,或增添書評的動態,Readmoo也會利用發送電子報等方式分享,讓消費者了解彼此的看書及買書動態,促進可能的銷量。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