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3/23 第28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產業升級須面對的才人與裁人課題
抓住工業4.0 智能化生產龐大商機
 
產業升級須面對的才人與裁人課題
文/陳佑寰
日本軟體銀行推出的機器人Pepper,靈活地擺頭搖手長得相當討喜,許多商業與服務業者已下單引進,不僅可降低人事成本還可吸引客戶上門互動。Pepper是由鴻海集團下的富士康代工,在山東煙台廠製造。鴻海集團也製造工業用機器人,可進行拋光打磨及其它自動化處理等工作,富士康的山西晉城廠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製造基地。鴻海集團不僅製造機器人,還讓機器人製造,自家出品的FOXBOT機器人則替蘋果生產iPhone。這讓我們回想起2010年間幾起富士康勞工跳樓事件,凸顯大型工廠之勞工管理不易,除須面對人事成本高漲的壓力之外,還可能蒙受血汗工廠的指控。鴻海集團當時不僅積極進行人事制度革新,亦已長遠規劃打造百萬機器人大軍,由目前看到的具體成效,可見其已加入工業4.0的行列。

邁向工業4.0與生產力4.0

工業4.0(Industry 4.0)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隨後納入德國的國家戰略政策,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工業升級計畫,如: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日本的產業重振計劃,而與台灣具有競合關係的中國也於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計劃,希望達成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的目標。上開風起雲湧的工業4.0政策導向揭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曲。回顧歷史,工業革命的確會帶來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由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到智能化的發展。18世紀末葉開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由蒸汽機帶動機械生產替代手工勞作、19世紀末葉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向電氣作為機械動能、20世紀中開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資訊電子業的蓬勃發展,21世紀初開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結合了數位科技、行動網路、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網實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等技術創新,可說是軟硬兼施、虛實整合,發展出讓人類、機器、資訊得以互聯及應用的智慧網絡。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是工業4.0的具體代表,由機器人取代自然人成為工廠的要角。

台灣也力圖跟進工業4.0的風潮,行政院於2015年9月核定「生產力4.0發展方案」,除了工業核心的製造業之外,亦擴及商業、服務業及農業等產業,技術上在感知層、網路層及應用服務層上同步發展革新,聚焦於「優化領航產業智慧供應鏈生態系統」、「催生新創事業」、「促進產品與服務國產化」、「掌握關鍵技術自主能力」、「培育實務人才」、「挹注產業政策工具」等六大主軸策略,以促進經濟發展與產業競爭力。2016年政黨輪替,新人新政新氣象,惟仍須面對經濟這個老問題,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於選前提出的科技產業政策即包括將台灣打造成為亞洲矽谷重鎮、推動綠能科技創新,以及將現代工廠升級智慧工廠等。面臨世界大勢所趨,預期生產力4.0或工業4.0這個政策方向還是會繼續進行。

美麗新世界還是悲慘世界

未來我國邁入生產力4.0,可能看到兩種產業現象:

現象1:某電子代工廠A成功轉型為智慧工廠,完全自動化,機器人取代自然人。A代工廠省下原本負擔沉重的人事成本(包括薪資、獎金、勞健保、退休金等),不再有責任制與加班費的糾纏,告別職災與其他勞資糾紛,擺脫血汗工廠的罵名。原本在生產線上的工程師部分轉型升級為遠端控制的管理分析師,部分則離職創業開發生產力4.0相關的系統專案變成A代工廠的合作廠商,或是設計各種APP與消費者及廣告商打交道,提供客製化的產品與服務。

現象2:某電子代工廠B因資本及技術不足無法順利轉型為智慧工廠,面對其它成功轉型的同業競爭,B代工廠持續虧損而倒閉。原本在生產線上的作業員與事務性勞工遭到大量解僱,有的拿到資遣費與退休金,有的卻拿不到分文憤而發動社會抗爭。離職勞工有打算轉行進入餐飲業謀職或創業開店,但發現許多商家也進入生產力4.0模式,從廚房、櫃台到餐桌都可自動化管理,高檔餐廳還有Pepper四處遊走幫客人用手持裝置與APP點菜與付款。

前述兩種現象都可能在生產力4.0發生,有贏家也有輸家,且貧富差距拉得更大。比得過機器人的就是人上人,比不過的就淪為次等公民。當經濟上不平等(貧富差距)與政治上平等(一人一票)並存時,可能造成政局動盪,社會經濟也會受到影響。基於人性尊嚴及民主法治的價值,我們不願意倒退到政治不平等而由權貴掌權的專制時代,亦不希望面臨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由作家描繪的悲慘世界,社會充滿階級間的對立衝突。但若一切訴諸民粹,多數暴力,造反有理,強行財富重分配,也非國家社會之福。有鑒於此,生產力提升至4.0的同時,人力級數也應相對提升,才能管得動智慧生產。另一方面,未來生產力恐由大量的機器人負擔,企業及資本家越來越有錢,失業與低薪的民眾卻哀鴻遍野,財富分配不均更形惡化,或有鋌而走險從事詐欺竊盜犯行的社會亂象,必須及早進行人力升級規劃及社福資源的配套措施。

人才升級的積木型教育觀

在生產力4.0的時代,包括機器人與物聯網裡的各種物品都具有相當的智慧,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那麼自然人對於生產力又能提供何種貢獻呢?莊子說:「物物而不物於物。」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都是勸勉我們利用物,但不受制於物。面對生產力4.0,人才要升級為利用物的管理者,還要能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特別是對於不同事物界面的處理,更要能做到跨界的溝通與整合。

以幼兒教育為例可觀微知著:拼圖與積木是常見的兩種玩具(或教具),都有教育功能,可訓練幼兒的聯想與組合能力,但積木更具備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啟發效果。先從拼圖說起,拼圖是將一個具體特定的圖像拆解成許多拼塊,再逐一嘗試拼湊還原。如果擺錯一個拼塊,或掉了一個拼塊,就無法完整呈現原貌。至於積木,則沒有限定具體的成果,可依個人喜好與創意組合成各種型態,沒有亂擺組錯的問題,即便掉了一塊積木,也無傷大雅,還可因此轉念改變造型。積木的玩法很類似自造者(Maker)的主要工具:3D列印,3D印表機讀取電腦中的設計圖檔之後,利用「積層」原理將相當於墨水碳粉的各種不同的材質原料(如木質、塑料、玻璃、金屬或複合材料),如同堆積木般,一層一層地堆疊固化而製造出3D物件,諸如玩具、飾品、零組件及工藝品等,也形成新的產業革新。

傳統的教育體制類似於拼圖模式,大學與社會上有各種科系與職業分門別類,在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接著一個拿起拼塊(如課目、考試等),以拼成特定圖像為目標,學非所用就變成浪費,沒有學位就被貶為不學無術,可說是役於物。但是在生產力4.0的世界,眾多拼塊可以透過物聯網等技術或由機器人自行組合起來,更重要的人才其實是各種圖像的設計者,這需要創造力與想像力,有賴積木式的教育訓練,摸索不同可能性,敢拿也敢丟掉積木,勇於突破框架跨越界限,才能役物而不役於物。

育才與留才

生產力4.0的人才培育也要有同級的水準,應重視積木式的創意啟發教育,課程設計宜增加選修、小組討論、管理、設計及跨領域整合的科目。此外,理論與實務的互動也很重要,體現在學校教育則是能增加職場實務的觀摩研習,讓產學雙方多交流。除了學校教育應靈活多元之外,在職訓練更能協助勞工深化技能與轉型升級,此有賴企業投資及國家挹注金援補助,讓勞工可終身學習發展。人才亦應自我要求致力於培養不易被取代的本職學能,不應自限於成為標準化的螺絲釘,因為幾乎所有可以標準化的事務在生產力4.0下都可被機器取代。

我國「生產力4.0發展方案」也重視人才的培育,其第五項的主軸策略即為「培育實務人才」,推動做法包括「產業在職人才培育」、「產學連結跨域科技人才培育」、「產學研連結培育國際實務人才」、及「產學研單位延攬國際專業人才」等4項策略及18項具體行動措施。政府在產業升級中實可扮演如行為經濟學者所謂「助推」(Nudge)的角色,如規劃生產力4.0相關的選擇架構、統合運用跨部會的行政資源、開放政府大數據供產業加值運用、提供資金補助於生產力4.0的教育訓練、規劃及提供相關的師資課程資源等,讓企業與勞工獲得助力而自立自強。

企業育才之外,也希望能留才,除了源於對勞工所具備本職學能的賞識之外,亦考量企業對勞工提供的培訓成本。實務上有企業為留才而要求勞工簽署「最低服務期間」的久任條款,若勞工提早離職,則須賠償培訓成本及懲罰性違約金。關於該久任條款是否有效?司法實務上認為應依具體個案情形之不同而分別斷之,不能全然否定其正當性,如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1396號民事判決所闡述:「最低服務年限約款適法性之判斷,應從該約款存在之『必要性』與『合理性』觀之。所謂『必要性』,係指雇主有以該約款保障其預期利益之必要性,如企業支出龐大費用培訓未來勞工,或企業出資訓練勞工使其成為企業生產活動不可替代之關鍵人物等是。所謂『合理性』,係指約定之服務年限長短是否適當?諸如以勞工所受進修訓練以金錢計算之價值、雇主所負擔之訓練成本、進修訓練期間之長短及事先約定之服務期間長短等項為其審查適當與否基準之類。」可資參照。然而如果企業只是陽春地約定懲罰條款(棍子),而沒有相對地提供適當的誘因機制(胡蘿蔔),則該條款可能反而嚇跑真正的人才。基此,實務上所採用的久任條款有搭配分期按次發放股票的誘因者,讓勞工為了領取公司股票而多留幾年。如果留不住勞工,實務上亦常見雇主以競業禁止、保護機密資訊、禁止挖角挖客戶、以及禁止損害原雇主聲譽等約款,限制勞工離職後的行為。上開約款在合理必要的限度內,應屬有效,惟如雇主強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不當限制勞工的工作權及其它權利,則可能被法院認定無效。

才人還是裁人?

在生產力4.0的時代,企業對人才要求的水準提高,願意花錢育才與留才。另一方面,為節省人事成本(包括薪資福利及培才與留才費用)與避免勞資爭議,也可能選擇投資具有學習能力的智慧型機器人,不用擔心「它」們會抗爭或叛逃。未來如果真得進化到這個階段,機器人成為生產的主力,不論低階或高端的人才都將面臨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在馬丁.福特所寫的「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一書即描述自動化科技空前的破壞力,連白領工作都岌岌可危。例如:金融科技(FinTech)的高度發展可能使銀行分行遭到裁撤,行員的金飯碗也不保。我們不願看到這個悲慘世界,更憂心機器人反客為主統治人類,希望不論產業如何轉型進化,都能以人為本,兼顧生產力與人力的均衡發展。惟如果機器人真的搶走我們的飯碗,那就只好等待如電影星際大戰的「原力覺醒」,重新喚回「役物而不役於物」的人類智慧。(本文作者為執業律師)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6年3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抓住工業4.0 智能化生產龐大商機
文/呂玉娟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接續第三次工業革命使用電子設備及資訊技術增進工業自動化,工業4.0更進一步建立具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技術基礎根植於智慧整合感控系統及物聯網,具效率、速度及應變能力的智能生產模式。

當智能自動化生產逐漸蔚為風潮,工業機器人裝置將於工業4.0時代扮演重要角色,而機械手臂不可或缺的夾爪,也隨之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日之星,深具發展前景。

創立於2012年的兆和豐科技,是機械手臂夾爪研製公司,累積多年專業經驗與工業知識,持續研發高品質機械夾爪。2014年獲得德國技術轉移,推出自創品牌RGK夾爪,以德國品質、台灣價格,成為各大知名機械手臂商、工具機大廠以及系統商指定專用,產品行銷台灣、中國大陸、泰國、印尼、印度等東南亞市場。順著這股上升氣流,此時,他們也以精湛的研發與整合實力,緊緊抓住工業4.0智能化生產的龐大商機。

生意子吃苦當吃補

走訪位於台中的兆和豐科技,推開公司大門,一位年輕帥勁的小夥子微笑迎面而來,「您好!請找張錦濱總經理。」「我就是!」看著眼前這位小夥子,記者我當下不禁在心中一陣驚呼:「好年輕啊!」

確實年輕,張錦濱甫過三十而立的年紀,即已成家立業,打下一片前途看漲的事業江山。

父親白手起家,於30多年前創立昌錦企業,專精於真空幫浦系統模組的生產鑄造。但如果你認為身為企業家第二代的張錦濱,是啣著金湯匙出生的小老闆,可以順理成章接掌家族生意,那就大錯特錯了!代誌不是你想的那樣,劇本也不是那樣走的。

「從我國中畢業後,我爸就言明不再負擔我的生活費,只提供學費,生活費得靠我自己想辦法解決。」父親從小嚴格管教,目的是為了讓張錦濱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白享的福,一切得靠自己的雙手打拼,彎得下腰,吃得起苦。

國中畢業後,張錦濱開始半工半讀,一邊就讀五專機械科,一邊在台中一中街商圈賣女裝,充分展現「生意子」的天分,17歲就當老闆,年齡比工讀生還小得多,生意越做越好,最高紀錄開了4家女裝店。

專科畢業,服完兵役後,張錦濱進入全球最大夾爪製造商德國雄克(SCHUNK)公司,工作了4年,再至德國SOMMER專業夾爪公司工作兩年。為何沒有進入家族企業工作?「因為我爸說我們家的小孩不准在自家公司工作,必須得自己出去找頭路。」張錦濱笑著說。延續父親一貫的教育風格,張錦濱自己的路,得要自己去闖。

「我喜歡會動的東西,夾爪有趣又多樣化」,因此張錦濱選擇了夾爪專業,一頭栽進去,深入鑽研。長達6年的磨練,張錦濱在專業技術及業務能力上,均練就了扎實的功夫,與各大機器手臂商攜手合作。

夾爪專業十年磨一劍

2012年,是張錦濱在夾爪領域深耕的第十年,十年磨一劍,當時一方面因德國廠商決定回收代理權,另一方面也因德國人說了一句:「台灣人沒技術、沒能力做這樣的產品,所以你也不用費心來製造夾爪」,激起張錦濱不服輸的志氣,決定自己研發生產。

「我原本打算在外面歷練15年,當時因父親身體不是很好,有意要我回去,我就與父親商量,要我回去可以,但我自己要開一家研發生產的夾爪公司。」自此,張錦濱就一路開始研製自動化機械專用夾爪。

由代理商轉為研製商,辛苦不言可喻。「前期一定是很辛苦啊!幾乎都窩在工廠鑽研技術。」張錦濱說道,在團隊的努力下,兆和豐的產品逐漸受到客戶肯定。其中包括:二指平動機械夾爪、張角式機械夾爪、三指定心機械夾爪、軸位模組、機械手臂滑台、轉位模組、快速換爪系統及陶瓷真空吸盤模組等,廣泛用於各工業、製造業、CNC工具機、研磨拋光、生技業、壓鑄、食品、汽車、搬運及3C農業漁業等領域。

張錦濱強調,工業4.0智能化生產,少量多樣是必然的態勢,單一機械手臂已無法滿足彈性生產、快速換線的需求,必須整合周邊工具、設備、智慧模組、夾爪等裝置,賦予機器更高的應用價值與彈性,而夾爪的驅控技術等,更是影響機器人快速、穩定抓取物件的關鍵。

張錦濱進一步表示,面對五花八門的行業,各自有不同的需求,「我們必須了解客戶的需求,針對不同客戶族群找到最適切的解決方法,同時為業者生產績效提升更大的新價值,跨越各種行業及材料、性能、成本等。無論是加工工程改善、自動化、合理化生產製程,協助業主進行專業評估與建議,經過詳細與審慎的研討後提出有效的對策,並以自動化相關應用技術專業的機電整合能力,提供客戶專業的系統整合解決方案。」

兆和豐科技目前擁有超過2百種標準夾爪模組、定位系統、機器人系統,抓取應用模組等,提供各產業所需夾爪夾持應用,「我們家生產的夾爪,從最小幾公克到1,500公斤的工件,從IC零件到大理石食材,連夾持溫度高達1,300度的工件也有辦法。」張錦濱頗為自豪地說道。

人才活水源頭不枯竭

在張錦濱高度企圖心與執行力的領導下,兆和豐團隊衝勁十足,活力滿滿,1年參與全球17場展覽,幾乎繞地球一圈;每年至少研發出20項新產品。

張錦濱在徵才上,只要求是相關科系畢業,並不迷信名校與高學歷,選才的關鍵在是否「受教」二字。「無論哪個科系,有無經驗,進入公司幾乎都是從零開始從頭培養。」他說,公司會提供員工完整的培訓,也會給予犯錯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在態度,要能願意學習、接受教導。

張錦濱相當重視實作,「無論是業務人員或設計人員,都會先讓他們到現場待上兩個星期,再回業務部、設計部。」張錦濱指出,台灣高學歷的高材生,往往缺乏實作經驗,學歷很好,經歷一片空白,反倒是有些專科生很拚命。

「我曾經招募過一位學歷很高的員工,到製造現場實習,當他看到有一位線上員工操作砂輪機時一不小心磨到手稍微有點擦傷,就跟我說這個工作很危險,他不想做了。我說,是別人磨到手又不是你,但他還是覺得工作很危險,既然這樣,我也不強留,把薪資算一算就讓他離開了。」說起這件事,張錦濱不禁搖頭。

「尤其是最近剛過完年,我的許多客戶都要我最近不要找他們,因為在忙著找人,過完年有些員工就沒再出現了,連再見都不說。」說起七年級後段到八年級的高流動率,張錦濱表示見怪不怪,接受就是,「我都告訴他們不用太在意,也不用聯絡了,聯絡上也是會找一堆理由。」張錦濱表示,經營者本身的心態要調整,「全公司那麼多人,如果我什麼事都要放在心中,那我晚上攏免睏。」張錦濱豁達地說。

在流動率高的世代,為確保人才的活水源頭不枯竭,張錦濱與16家大專技職院校合作,並贊助技職比賽,從中發掘優秀的學生,日後延攬至公司任職;同時也向海外延攬新加坡、中國大陸人才。

除了技術上的培育,為激發設計人創新的潛能,張錦濱祭出豐厚的獎酬,新產品上市的頭一年,利潤百分之七十歸屬設計開發人員;為激發業務人員的衝勁,達到業績目標後,多出來的業績其利潤的2到3成就是業務員個人的績效獎金。業務人員第一年進來是耕耘期,第二年收割期,第三年就是豐收期,也許第一年年薪不到1百萬元,努力個兩、三年,3、4百萬年薪不是難事。」他說。

兆和豐每天三點到三點半設有下午茶時間,等於每日上班七個半小時,此外每月還有茶敘與聚餐,在在都可以看出張錦濱留才的用心。

工業4.0的精神:分享

張錦濱特別強調,工業4.0的精神,很關鍵的一部分在於:分享。他指出,公司每年花最多錢的兩件事,一是展覽,二是網站。舉例來說,設計部建立圖庫系統,內有2萬個圖檔,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提供客戶或是機械手臂商套用在每種畫圖系統內,達到客戶可直接線上套圖模擬,讓客戶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所需要使用的夾爪與週邊工具。

不僅開放設計圖分享給業界,還有在YouTube上超過百支的產品影片。張錦濱以不藏私的態度與業界分享,將專業技術分享給上銀、廣明、鴻海等合作夥伴,「不只是給魚,還要教合作夥伴廠商如何釣魚。」他說。

此外,張錦濱也親自擔任自動化顧問與講師,積極推廣夾爪技術應用及整合價值,講授機械夾爪開發設計實務課程,為學員深入解析夾爪架構與設計、驅動控制技術、動力規劃與力學分析等內容。

「我們這一代的思維和過去不一樣,父親也曾問我,為何要把設計圖分享出去?我的回答是:你分享得越多,生意就會做得越大。」張錦濱說出他的信念,「以前的觀念是,自我保護,技術都是機密。但我認為藉由分享、合作,透過專業分工,一起把餅做大,遠勝過單打獨鬥、閉門造車。」

跑得夠快就不怕別人追

展望未來,兆和豐耕耘的重心仍會放在在台灣、中國大陸及泰國等東南亞市場,就張錦濱觀察,這些區域在未來20年中,仍然會扮演製造業關鍵角色。

談起願景,張錦濱毫不遲疑地說,「成為亞洲第一的夾爪王。」透過洞悉市場生態與需求,結合市場資訊,不斷地創造新產品,「市場動脈抓得住,你就知道未來該往哪兒跑,只要你跑得夠快,就不怕別人追上你。」面對亞洲第一的目標,張錦濱顯得信心十足。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6年3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