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互動英語報】內容生動且生活化,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最好的學習教材,並讓你輕鬆開口說英語!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2/19 第41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AI社會來臨 日企職場管理搶先看
多倫多與它的AI產地
 
AI社會來臨 日企職場管理搶先看
文/李世暉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公佈一項新的經營方針:自2019年開始,推行「KINTO」服務。「KINTO」是一種長期租車服務,消費者可以透過定額方式,自由地選擇喜歡的TOYOTA車種使用。「KINTO」一詞,是「觔斗雲」前兩個字(觔斗)的日文發音。在大家熟知的西遊記中,主角孫悟空移動的交通工具就是觔斗雲。觔斗雲的特色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並可載著孫悟空在最短的時間到達任何地方。

對於一個以汽車販售為主的跨國企業豐田汽車來說,這項經營方針確實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可以預期,若是這項業務成功受到消費者支持的話,豐田的新車銷售就會立即受到影響。何以豐田汽車決定推動這項可能危及其核心收益的業務?最大的關鍵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科技的發展。

領域》日式AI關注5區塊

當自駕車逐漸形成主流之後,只要一個指令,車子就會到達消費者指定的地方等待,並載消費者去指定的目的地。換言之,消費者不必直接購買自家車輛,而只須購買「移動」的服務。對此,豐田汽車的社長豐田章男強調,這是豐田汽車因應未來移動社會的新方案。

在AI社會下,因為移動方式的改變,改變了汽車大廠的經營方針,也勢必波及到汽車租賃、計程車、公共運輸等產業領域。然而,AI社會帶來的改變,不僅僅只有移動,還包括了農業、住宅、醫療、金融、製造、服務等各種經濟領域,而被視為經濟領域主角的企業,也必須思考因應AI社會的管理方式。

依據三菱總合研究所(Mitsubishi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報告,日本對AI社會的發展與企業對應,主要關注5個領域。分別是:

1.替代勞動:自動化生產、自動運輸、自動駕駛

2.人與機械的關係:全新的工作模式、顧客管理、製造與服務流程

3.人類能力支援:超人化產業、高度作業支援

4.空間擴大:虛擬實境、記憶產業

5.危機對應:高度化都市管理、綜合安全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替代勞動、人類能力支援、空間擴大與危機對應等極端依賴科技的領域之外,日本也特別重視AI職場中,人與機械以及人與人關係的變化與因應。

評價》判斷力與設定力

首先在因應人與機械關係變化上,白領階級的工作方式將出現重大調整。在AI科技的發展下,白領階級的部分工作會被AI取代,導致工作機會減少,與此同時,在AI的協助下,工作效率會大幅提昇。日本的「AI、機器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變化中2030年的日本與世界」調查報告中預測,2030年的日本,白領階級的數量將會減少2成,但在AI的支援下,勞動力總產出會是現在的1.25倍。

其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因工作方式的調整而改變,例如:對於白領階級的能力評價,將從過去強調的「資訊蒐集能力」,轉成重視「課題設定力」與「判斷力」;企業管理的課題,也從「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躍升為「價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 VM)。另一方面,白領的個人資料與工作能力,也會成為企業人事管理大數據(Big Data)的一環,企業主可透過AI科技,即時地將合適的人放在具戰略性的業務上。

在前述的發展脈絡下,傳統的企業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RM)將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AI時代的職場關係,不再受到「固定工作場所」的制約,在AI及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協助下,現實空間的職場互動將會逐漸轉為虛擬空間的場域互動(亦即在網路的交流平台互動)。這個時候,企業主必須意識到,場域的規劃與管理,是決定組織效率的關鍵。

舉例來說,現在的企業管理,是在同一個現實空間裡,強調「組織氛圍」與「企業文化」的影響,主要是以組織管理的方式提昇效率。因此,透過長期的雇用契約來累積經驗與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有助於組織運作及企業收益,最具代表性的運作模式,就是依賴經驗的日本「終身雇用制」。

雇用》短期性與功能型

然而,進入AI時代後,企業管理的重點是「場域」。企業設定工作場域(時程與目標明確的專案)後,在AI輔助下引進公司內部與外部的人力資源。這是一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並跨越組織的協同作業。此時,如何透過個人管理(而非組織管理)將合適的人放進場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AI社會的雇用關係,會傾向短期、功能型的方式,組織與人的連結將日漸薄弱,「斜槓工作」將成常態。

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技術,企業主在AI的協助下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HR Tech)。透過各項員工數據的判讀,可以即時了解員工的身體與心理狀態,其在組織中的角色定位,甚至可預測其工作上的表現。在此構想之下,日本電機大廠日立(HITACHI)以「辯論AI技術」為基礎,開發出人力資源管理的輔助系統「價值體系事典」。將公司的內部文書、員工對議題的正反態度輸入此一「價值體系事典」,可對價值觀進行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上,除了能將屬於原本主觀判斷領域的選擇,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客觀化之外,也能對白領員工業務進行程序管理、品質管理。

何以特別鎖定「AI社會下的白領業務」?這是因為,白領業務具有「非定型」、「非慣性」的特性。同一件工作,不同的人來做會用不同方式,並導致不同的結果,而工作效率也會因人而異。

矛盾》個人化與集中化

由於缺乏對白領生產力的明確定義,導致過去對於白領階級的管理,一方面沿用藍領階級的管理模式,即「勞動時間統制系統」(以工時定義工作成果);另一方面則是以「目標管理」、「同儕激勵」的方式,在時間統制上外加責任制。加入AI之後,白領階級的工作流程可以進行分割。企業主或管理階層可以依據各項數據,將工作業務切割成不同「流程線」(在藍領階級稱之為「生產線」)。當多數白領業務可由AI輔助進行時,可藉由流程與場域的管理大幅降低因人而產生的不確定因素。

雖然AI會為企業管理帶來上述積極面向的改變,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課題。首先是「個人化」與「集中化」的矛盾。當企業主擁有員工的各種資訊數據時,會在AI的協助下傾向以「神的視角」參考員工資料,集中管理業務流程。另一方面,AI世代的員工與組織關係疏遠,重視的是個人在場域(包含工作場域與專業場域)的角色定位。因此,當企業試圖透過集中化管理業務流程時,將可能遇到主張個人化的員工反感。

其次是個人隱私與自我管理的界線。AI社會下的企業管理前提,是擁有大量且完整的資訊,包括員工資訊在內。目前市面上協助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AI系統,多數遊走在侵害個人隱私權的模糊地帶(例如:強制配戴感應卡、無死角的空間監視等)。雖然企業總是強調系統的導入事先取得了員工的同意,但在權力不均等的情況下,員工很難反抗企業。可能的解決之道,是給予員工部分權限進入AI系統進行自我管理。

總的來說,AI社會下企業管理的挑戰,除了外部市場的創新之外,更著重於內部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但是,AI也是一把雙面刃,透過AI科技可導入優秀與合適的員工,並可掌握員工的身心狀況。但若是使用不當,就有可能跌入「監視員工」、「制式AI人事評量」的陷阱,反而可能箝制了企業的未來發展。(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8年1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多倫多與它的AI產地
文/劉容皿
人口將近650萬人的多倫多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它不僅具備豐富的文化多元性,經濟樣貌也展現出多樣化。這座城市同時擁有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 TSX)及主導加拿大銀行界的5大國有銀行總部,而多家加拿大國內大企業的總公司、跨國企業的加拿大總部也設在此處。

多倫多坐擁文化和經濟上得天獨厚的條件,相關人才和資金持續流入,加上公私部門有計畫的推動產業發展,使得這座城市成了孕育高科技業的搖籃,尤其是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領域的突破,讓多倫多成為從零售業到健康照護等領域的全球AI創新重鎮。

如今,原本因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s)、黑莓(BlackBerry)等公司沉寂而黯然失色的加拿大科技業,將靠著AI再站起來。

AI新創密度最高

多倫多的AI產業生態圈究竟發展有多快?據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 PwC)調查發現,在2017年,多倫多的AI企業快速發展,新創公司成功籌資1.91億美元,而單在2018年第1季即有8項AI相關投資案,規模就高達8,300萬美元,較2017年大幅成長88%。

AI如何能在多倫多發跡進而發達?可追溯至1980年代初期,加拿大高等研究所(Canad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 CIFAR)在神經網路和機器學習領域為繼起者打下扎實的根基。而多位深耕AI領域的學術界先驅,像是目前擔任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名譽教授的辛頓(Geoffrey Hinton)、蒙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本希奧(Yoshua Bengio)、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薩頓(Rich Sutton)持續推動相關研究,並發表重大成果,讓加拿大一舉躍升為全球AI技術發展的領導者。

以前述3家鑽研AI技術的大學為中心,多倫多、蒙特婁、艾德蒙頓逐步形成加拿大3大AI重鎮,學界以深厚的研究實力作為支持AI開創的後盾,奠定今日機器學習的生態系雛形,多倫多更在匯聚眾多優渥條件下強勢崛起,成為如今AI新創公司密度最高的城市。

孵化MaRS生態系

加拿大力圖拚搏的野心,也展現於2000年成立的新創育成機構上。多倫多創新中心(MaRS Discovery District)扮演孵化催生新創的重要推手,居間媒合當地企業參與新創投資,同時將政府出資贊助的醫療研究和其他科技成果應用於商業範疇。這個占地150萬平方呎的新創園區目前已進駐數百家新創企業,業務範圍涵蓋各種領域,遍及醫療、潔淨科技、金融科技、企業管理,再加上其中有逾100家以AI和機器學習為主的新創企業,在新創園區共同打拚、交互作用,形成更廣泛的「MaRS生態系」。

今年初剛獲英特爾(Intel)注資的Rubikloud即設在MaRS園區內,這家公司利用AI幫助零售商整合企業資料庫、提供優化公司營運的做法,屈臣氏(Watsons)正是他們的客戶之一。Rubikloud共同創辦人及執行長劉凱瑞(Kerry Liu)指出,多倫多是聚集眾多產業的重鎮,而無論是保險、金融或一般企業,都需要從大數據中整合、分析出具價值的資訊。此外,他也認同多倫多AI蓬勃發展的現況必須歸功於學界貢獻,例如:多倫多大學和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電腦科技向來是該校強項,且已長時間鑽研機器學習領域。

加拿大政府更積極提昇國內AI領域發展,以期達到經濟轉型的目標,2017年為「泛加拿大人工智慧策略」(Pan-Canad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撥款1.25億加元(約9,400萬美元),同年,又編列9.5億加元(約7.1億美元),打算師法矽谷成立5個創新「超級群聚園區」(Superclusters),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研究,進而拉抬加拿大國內經濟。多倫多能打造成如今AI重鎮的地位,是學術界、政府、產業合力孕育的結果。

快速核發簽證吸才

為吸引國外科技人才,加拿大提供便利的簽證也為多倫多這座AI城市帶來極大幫助。正值美國加強管制科技移民簽證之際,加拿大卻反其道而行,啟動新移民法,讓高科技工作者最短可在2周內取得簽證,盡快穩定投入工作。根據MaRS對多倫多100多家科技公司的調查,有53%的受訪廠商表示2017年比2016年增加更多外國覓職者,這些人才主要來自美國,其次才是印度、中國、巴西。

根據調查,高達1/4的加拿大理工科碩士畢業生赴海外就業,主要前往美國尋覓就職機會。不過,這些科技人才也嗅到母國意圖振興的徵兆,開始鮭魚返鄉。駐紮在多倫多的新創業者留意到,加拿大的人才有回流的趨勢。

跨國企業也開始著眼AI開發而紛紛湧至多倫多,2017年,設於多倫多大學的AI實驗室Vector Institute原本已獲得Google注資1.5億美元,後續又再追加投資500萬美元。2018年1月,從多倫多發跡的黑莓公司也結合AI方向進行轉型,由智慧手機公司變身為自駕車技術開發商。2018年6月,Samsung也宣佈在多倫多成立專注發展AI醫療的研發中心。

2018年9月多倫多又將迎來一波跨國企業進駐,微軟決定將區域總部遷入市區,Intel緊接著表示要成立繪圖晶片工程實驗室;Uber也透露要在多倫多設立一座投資額超過1.5億美元的軟體研發中心,同時擴充去年在當地啟用的自駕車研發中心;甚至連Amazon也考慮將第二總部設在多倫多。

低調文化招商難行

不過,當地人士不免也擔心,諸多跨國公司可能會搶走加拿大本地企業的人才,造成本地企業發展空間被排擠,最後淪為外國業者的收購標的。

蒙克全球事務和公共政策學院(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and Public Policy )創新政策實驗室(Innovation Policy)聯合主任伍爾夫(David A. Wolfe)在今年提出的報告中表示,加拿大打造在地的成功經驗,並企圖躋身全球強國「有好有壞」。這份報告指出一項危機:「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往往不是遷往美國,就是被賣給外國(經常是美國)投資人。」

專家憂心,就算跨國企業挖角加拿大的頂尖研究人才,是為了優化該公司在加拿大的營運,但智慧財產權及商業化後的利益全數受跨國企業掌控,即使開發的人才來自加拿大,這個國家最後仍將一無所有。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也留意到這情形,在今年5月加拿大電商巨人Shopify年度大會上,他表示加拿大人在宣傳創新時,應該「多招搖一點」。雖然他這番談話被人批評為失言,但杜魯道認為加拿大企業文化太低調,智慧產權不是被輕看,就是被低估。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8年1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