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3/13 第4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地方創生橫向合作才有戲 KPI打好打滿
群募圈粉找錢 地方創生贏在起跑點
 
地方創生橫向合作才有戲 KPI打好打滿
口述/王忠融
3,700萬,這是世界最大都市圈-東京都的人口數,彷彿強力磁鐵一般,將全日本的人口都吸往東京,但只要脫離東京都圈,即使是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也是面臨著人口老年化、地方產業失衡等問題,於是,地方創生的議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一般人會認為日本安倍晉三首相才是地方創生的先驅者,但日本在更久之前就有類似的概念與做法,分別透過補助以及發放「消費券」的方式進行,成效當然是差強人意,有人形容得很貼切,這就如同煙花一般,雖然絢麗,但一夜過後卻是什麼都沒有留下。耕耘社區總體營造、城鄉區域發展許久的王忠融教授在研究日本這一波的地方創生後,認為地方創生不再只是絢麗的煙火,而應該是扎根於在地土壤的政策,在台灣地方創生發展元年,他也喊話希望可以借鏡日本,先從人才著手,讓台灣的地方創生之路不至於顛簸難行,以下是對談摘要:

Q1日本政府從2014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戰略」,現行已經推動4年多,就您的觀察,目前成效如何?政府的數據及民間的反應是否有落差?

王忠融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地方創生戰略」政策自2014年開始,由安倍政府提出擬定國家等級綜合戰略,但直到2015年才由地方政府提出地方等級綜合戰略,所以實際上實施大約4年的時間,目前還很難說有什麼快速的效益。很多地方營造的基礎與經驗是長期的,因此,就算被認為是地方創生的成績,其實也是靠著過去許多政策的基礎,而奠基成為現在的成效。例如:國土計畫、社區營造(造町)、地域振興協力隊、一村一品、六級產業化、故鄉納稅等政策或制度。

至於政府數據成效如何?其實檢視官方所出版的地方創生成效調查報告書的內容就可以得知。首先,必須說明一點,這也是我認為台灣推動地方創生必備的一點,那就是日本的地方推出地方創生策略時,必須得先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這樣才能準確分析出成效。檢視日本官方報告書,可以看到當年度共實施了4,060個計畫,平均每個計畫提出了2.7項KPI。在各種實施項目當中,超過9成達成率為農林水產振興及地方產業革新等項目,低於8成的為觀光振興、合作核心都市圈、勞動工作環境改革等項目。因此,可以得知在不同的項目中還是有所差異,但是在地方政府自訂的目標中,大致上還是可以達成8成左右的KPI,就成效來說算是及格的。

Q2剛談論到的主要是政府數據,那麼民間觀感如何?是否兩者有所落差?

答:民間的反應迴響有好有壞,大致上來說政策還是有好的效果,例如:雖然人口回流到農村的數量不如預期的多,但是回流到中型城市(關西圈、名古屋)的人口還是日漸增加的;另一方面,雖然安倍政府大力推動地方創生,但依舊無法改變東京移入人口數增加最多的現況;各個城市吸引人口回流的政策已經逐漸達到成效,但地方創生的另外一個重點-增加人口出生率的目標依舊遙遙無期,目前人口出生率仍在1.46,也就是平均1個家庭誕生1.46個小孩,距離目標值1.8有段距離,更別提要解決人口過少必須得要到2.6,短時間內仍無法看得出是否能夠提昇生育率。在日本,地方創生是由地方政府提案,經過中央審核後撥款,因此中央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整體實施方式上,被民眾批判成由上而下的政策,因此可想而知,為了獲得撥款,地方所提出的戰略,很容易只是提出迎合中央政府喜好的政策,而且在短時間提出的戰略,也較常流於提出一個非長期及永續的計畫,其中KPI的目標設定是否正確,也值得深入思考。

Q3日本的地方創生已經進行一段時間,根據您的觀察,與台灣地方創生模式有何差別?形成商業模式的方式是否有所差別?

答:我們可以從地方創生實施的面向來分析,其中工作創生中的在地企業革新工作就可以看到,工作雇用的數量增加了6,070個工作機會;在地開發的創新產品及服務,增加了在地產業營收高達日幣43.5億。當然,日本的在地企業革新工作,又包括了支援新創事業計畫、支援在地中堅及中小企業計畫、形成產業鏈、產業群的集中強化計畫等3部分,因此提倡新創產業、加強在地產業能力、加強產業之間的連結3部分其實都有在實施。

Q4日本地方創生的產業類別十分多元化,例如:林業、養殖、農業、民宿等,您認為台灣的地方創生產業類別趨向於哪些面向,或者未來可以往哪個方向前進?

答:基本上只要是在地的產業,都是地方創生相關的產業。以日本地方創生政策的做法來說,可以分成3個面向:

1. 提昇原在地產業的競爭能力及技術革新,將原本基礎的產業升級。

2. 農林水產業的產業革新,由於該產業是國家基礎產業,所以日本會特別保護這一塊,透過品牌包裝、銷售通路、產業智慧化等。

3. 觀光振興,對於日本來說,觀光是占很重要的收入,具體的行為包括廣告宣傳、基礎設備更新、生態旅遊、食農教育、農業體驗等。

由於台灣跟日本的社會結構很類似,像是農業方面也是以水稻農業為主,比起參考歐洲的地方創生,日本地方創生的計畫都還是蠻可行的。

Q5台灣將今年列為地方創生元年,您有什麼建議,或政府應提供哪些協助?

答:台灣的地方創生可以參考日本,設定具體計畫目標,計畫實施結束需檢視政策成效,而執行的方式可以透過「循環式品質管理」(Plan-Do-Check-Act, PDCA) 的方式進行。而中央政府也可以透過以下4點來協助地方政府:

1. 情報:現今的資料散落各地,建議中央政府將統計資料綜合彙整並統一窗口,以利各地方了解自身長處及短處。

2. 人才:創設訓練地方創生人才學校、工作坊,避免各地缺少能解決在地問題、整合在地資源、編寫計畫的人才。

3. 資源:整合各部會工作,讓預算能夠統一補助,避免資源重複的預算補助方式。

4. 法律:建立相關法律的支援系統,例如:擬訂地方創生條例。

Q6就您的觀察,地方創生能否在台灣成功實施?有什麼方式可增加成功率?

答:其實就我的觀察依舊可分成下列3個方法來處理。首先,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資訊,了解在地產業的長處與短處,並建立長期的目標、願景,並逐步實踐;其次,培養在地地方創生人才,透過政府提供的人才養成機會,提昇在地能夠進行地方創生工作及整合資源的人才。最後,增加在地的產業、在地的地方社區組織、在地的生產組織可共同連結的機會。突破以社區為單位,轉以產業圈、鄉鎮、在地組織整合範圍為單位,提昇企業間、鄉鎮內各種共同合作的機會及工作。

Q7就您的觀察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台灣有哪些值得借鏡之處?

答:在提到成功案例前,或許可以先從「地方創生學校」談起,在日本,地方創生學校就如同大學一般,總共有180堂課,分成不同產業,例如:補助農業、補助水產及在地企業,都有一套相應的課程。地方創生學校能有系統的獲得資訊,有別於只是聽取演講或者研討會,所以,籌辦台灣版的地方創生學校是必然的措施。

我們把目光看向東京的東北邊,一座小城市-茨城縣笠間市,別看它只有7.5萬人,但是日本許多知名的工廠都將本部設置在這裡。有趣的點不止於此,工廠聚落位於南部,北邊則是農產區域,而笠間市最有名的農產品是栗子,這也是日本栗子產量最多的地方。

先從栗子談起,其實種栗子並不容易,採栗子更是如此,有別於其他農業都已經機械化,栗子的特性卻還是只能透過人工採收。為了保存這項傳統,專屬於栗子的地方創生也由此而生。地方政府做了哪些措施呢?主要是讓產銷可以活化,首先,擴大栗子種植面積,地方政府負責號召企業領養廢耕農田,將栗子交給當地甜點店製作栗子蛋糕、蒙布朗等甜點,或者製作成栗子果醬等產品,甚至幫忙接洽合作的工廠,讓政府負責資源連結、擴大經營以及輔助。

除了這些之外,笠間市甚至有一間專屬的技術研究所,研究項目主打食品加工、陶藝等領域,而陶藝產業也是笠間市的另一個發展重點,由此可以看到透過地方創生產業經費的挹注,不單只是生產、販售,而是進階到研究,才可以讓地方產業活下去。

擴增自身的技術專業,也是另外一條地方創生之路。鯖江市就是如此,擁有傲視世界的手工眼鏡技術,隨著機械製的鏡框增多,地方政府就希望可以透過自身擁有的技術,再次進化,於是跨進醫療產品領域,例如:手術的夾子、手術用的特殊眼鏡等;攜手科技產業,希望可以發展出日本版的Google Glass。回過頭來,我覺得台灣企業都很聰明,也很願意衝,但比較少有機會跟其他產業合作,地方創生不只是讓地方復甦,更可以把不同的產業做連結,擴大自己的範圍跟領域。或許,日劇「下町火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主人公從原本的航空產業,擴增到醫療產業甚至農機產業。

Q8您的專長在於社區總體營造及城鄉區域發展,就您的觀察,台灣除了能發展地方創生外,是否還有其他建議?

答:在地方創生之前,台灣的社區營造已經實施20年,社區營造顧名思義就是聚焦在社區範圍,而透過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我們可以反思以下幾點:

1. 日本並非以「全國統一」(由上而下)或「社區自主」(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反而是以產業圈、鄉鎮範圍進行地方營造。

2. 重視政策實施的PDCA的方式,並設定目標,不單單只是實施政策,而是實施後進行效果評估及自我檢視,除此之外,同步重視計畫實施單位的「自立性」、「在地性」及「未來性」。

3. 記取日本的失敗經驗,例如:過去政策僅以各種專業縱向切割實施,而不重視各種領域之間的連結,而造成稅金等資源重複分配而形成浪費。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9年3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群募圈粉找錢 地方創生贏在起跑點
文/吳旻擎
彷彿走入時空隧道,午後的陽光透過舊式的鋁窗,灑在數位低頭挑選鉛字的人們身上,細看他們的臉孔,來自不同年齡層,甚至不同國度。它是台灣最後一家鑄字行-「日星鑄字行」,曾經在數位化的浪潮下節節敗退,差點淪為歷史的餘燼,但它以復興繁體漢字、銅模修復等文化理念為號召,在募資平台成功募集到近千萬元,贊助人數更是超過6千人。不僅如此,日星鑄字行在群眾募資打響名號,成為文青必訪的熱門景點,吸引大量觀光客來此朝聖,進而帶動大同區太原街一帶的觀光熱潮,這是透過群眾募資,協助地方創生最成功的案例。

要做到地方創生,日星鑄字行的案例,或許很適合寫進教科書裡。由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執行的「日星鑄字行:字體銅模修復計畫」,把老鑄字行的故事說得完整又動人。

加速聚焦 老鑄字行變文青聖地

台灣最後一間鑄字行——日星鑄字行,為店中珍藏的世界上最後一套、能鑄造出繁體中文「鉛字」的銅模發起募資修復。經過40多年的使用,這批老銅模陸續開始出現崩損的狀況,原本鑄字師張介冠先生嘗試一人獨自修復,但銅模崩壞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已經65歲的張師傅一人修復,尚需65年才能完成⋯⋯因此不得已要向外界求援,徵求更多鑄字人一起加入這項修復計畫。

如今,日星不僅成功募集到近千萬元的資金,這裡還成為國內海外觀光客必訪的熱門景點。過去乏人問津的老店,搖身一變成為文青聖地,來到這裡,遊客可以化身為撿字員,伴隨著鑄字機的聲響,如同回到當年鑄字行的熱鬧場景;或者,挑選自己喜愛的鉛字,發揮創意,打造專屬的鉛字印章、印出獨一無二的名片作為紀念品或伴手禮,日星成功的吸引了旅客,並發射輻射般的效應,成功帶動周邊的產業發展。

群眾募資能否協助地方創生?貝殼放大執行長暨創辦人林大涵肯定的表示:「群眾募資能加速聚焦,快速創造第1個籌碼」,但也不否認不能單靠它,若要做到地方創生,最終還是得依循商業模式,培養回頭客。

匯聚人氣 齊柏林空間擁鐵桿粉絲

除了加速聚焦外,群眾募資對於地方創生還有什麼幫助呢?林大涵認為:「透過群眾募資,能為地方創生做到的可能是匯聚人氣,找到關注這個議題或空間的人們,當這個議題或空間被看見後,慢慢會在周邊形成生態圈,進而創造地方的繁榮。」貝殼放大近期執行的群募案件「齊柏林空間」,就是很好的例子。齊柏林空間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要在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後棟建構的紀念齊柏林的博物館,預計在今年4月開幕。

林大涵談起這個募資案,興致勃勃地說:「這和我們剛剛提到的日星鑄字行有點類似,都是源自於共同記憶,我們對齊柏林導演的共同記憶,投注在一個可看到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景點,未來很可能帶動得忌利士洋行周邊一個新的生態圈。」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別於傳統的籌資方法,群眾募資最大的特色是「具名性」,所有的贊助者未來可以在這個空間找到自己的名字,林大涵笑著表示:「這很像在傳統廟宇看到的某某某信徒敬獻,試想假如空間建設完成,贊助者除了自己本身會來,會不會帶自己的親朋好友到這裡?在空間尚未建成前,就有了隱性的支持者。」

身為群眾募資的專家,林大涵深度剖析並認為:「群眾募資最大的價值在於參與感,一群人一同參與一件事、在這個地方做出些什麼,我能摸得到或看得到的,結果成功了、繁榮了,但是,我又能得到什麼回饋?」其實並不是金錢,他認為情況有點像幾個朋友投資酒吧,如果有天晚上大家要揪一攤,一定會優先選擇自己投資的那一間,還可和朋友說嘴一下「這是我投資的店」,感覺很有面子,這就是群眾募資的最大特色,贊助者能獲得正面回饋,這回饋未必是錢。

聚焦受眾 稻田裡的餐桌複製體驗

「稻田裡的餐桌」則是另外一個以體驗空間為概念的群眾募資成功案例,有別於近期流行的「從產地到餐桌」,強調食材的新鮮與安全概念,「稻田裡的餐桌」卻是把人直接送到產地去用餐。這個計畫主打空間的體驗,以宜蘭為背景,當地的故事為核心,在過去所舉辦的活動中,已經在稻田裡、魚塭旁、海灘上、茶園中、果樹下等地舉辦過餐會,呈現出當地食材和主廚精心構思的創意料理食譜。「稻田裡的餐桌」藉由多樣化的創意餐會,讓農村的模樣超出我們原先想像,變得更有趣、更豐富。「稻田裡的餐桌」一開始也是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找資金,前季原先設定募資金額16萬元,最後成功募到50萬元,才讓計畫得以付諸實現。

那麼群眾募資該怎樣才會成功呢?林大涵認為群眾募資不管是什麼理念,參與的方式就是先付出錢,取得有力明確的憑證,發起者有了錢,就能完成想做的事,但是每個人都會講故事,除了故事要說得好之外,團隊有多大的能力,最後能吸引到多少人願意支持這樣的理念或計畫,是群眾募資能否成功的重點。

除此之外,群眾募資不可或缺的重點,就是把故事說清楚。他說:「在這個地方,我想賣什麼?是小旅行、文創品,還是空間體驗或人的故事?我要賣的東西是否是永續的?如果是人的故事,通常不是永續,因為熱潮過了就沒有了。接著要思考,我賣的『體驗』能不能被複製、會不會被厭倦、甚至過氣,簡單而言,要先弄清楚,想賣的是什麼,要賣給誰,可以賣多久,以及可以賣多少錢?」

利己主義 幫川普築牆結局迥異

假設有個鄉鎮,想透過群眾募資進行地方創生,林大涵建議,一定要把計畫列清楚,這個鄉鎮想做的題目是什麼,要完成什麼目標。「募資平台的特點,就是在於利己,而非利他」,他舉了最近美國一樁超大規模的群眾募資案為例,在名為「GoFundMe」的平台上,成立了「幫川普築牆」的募資案,不過,募資案壁壘分明的分成兩派,一派是幫美國總統川普募資,要築美墨邊境的牆,另一派則是募資,要做出可以越過那堵牆的梯子。大部分人認為川普派的應該不多。

但結果大出意料之外,幫川普築牆的募資金額,較另一派多出10倍。

封閉主義大於開放主義,這樣的結果,或許頗令人失望,但從此可發現,若是對贊助者有利的案件,贊助意願就會隨之提昇。

「由此可知,若台灣有個鄉鎮想透過募資進行地方創生,首先一定要弄清楚,希望誰付錢給你?是這個地方,還是外面的人?假如某個鄉鎮想蓋一個漫畫村,想吸引的是喜歡漫畫的旅客嗎?要怎麼去描述這個計畫?漫畫村蓋好後,贊助人能得到什麼好處?」林大涵不諱言的直說。

近年來,群眾募資成為創業者尋找資金的重要管道,貝殼放大成立4年有餘,募資案件240件,贊助者30萬名,累計募資金額高達10.5億元。

林大涵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的一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他認為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在某個地方做的某件事情,如果我們相信他可以完成,這時候就要思考,再過5年,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好情況下,這件事情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用群眾募資的方式參與時,暫時的終點就出現了,接著我們一步步逆推,需要什麼、怎麼做,才能走到那一步」,林大涵說。

關注爆量 火箭大叔登MV主角

群眾募資的另一項優勢,就是藉由專案的規劃,可以把專屬故事好好說完,有機會得到很多媒體關注,甚至找到更多重要的企業贊助者。「一位大叔堅持兒時的夢想努力打造研發火箭,伴隨著五月天熱血的音樂,相信感動很多人」,林大涵表示這個故事的原型是貝殼放大第4個群募案件-「ARRC 前瞻火箭」。

「自己的火箭,自己做」,台灣要發射火箭,乍聽之下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浪漫想法。這個浪漫計畫的發起者是一群教授,並以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為首,希望能在台灣製造出可以發射自己衛星的火箭。為了達成這個計畫,於是一群火箭大叔抱著「殺豬公」精神,甚至負債也在所不惜,最後透過群眾募資,募集到足以還債、繼續走下去的資金。

林大涵說,這個計畫除了順利籌資,還有2個意外的亮點,一是「喚起企業贊助者的注意」,這個籌資案件擴散出去後,吸引到一家準上櫃公司的關注,願意出錢讓教授繼續做研究。另一個亮眼,則是五月天的MV「頑固」,就是以這個計畫為故事背景,並找來知名的港星梁家輝飾演吳宗信教授。

「這個計畫目前還在挑戰中,去年底教授在新竹試射小火箭並進行直播,線上有3、4千人同時觀看,顯示這個案子確實受到了關注」,林大涵說。

台灣為什麼需要火箭?曾經覺得很遙遠的議題,透過群眾募資計畫,讓更多人有了參與的機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台灣有了火箭,對於國家的經濟與人才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同時也讓更多曾經不在意此事的人,透過群眾募資參與進來,或許這就是群眾募資的迷人之處,若能以這些群眾募資成功案例作為地方創生的概念發想,相信偏鄉不再又老又窮,反而成為吸引年輕人回流、創造共同記憶的最佳捷徑。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9年3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