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2/15 第61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用信任凝聚團隊力 新世代團隊的「信任領導」
教練式引導 成為部屬的職涯教練
 
用信任凝聚團隊力 新世代團隊的「信任領導」
文/郭守軒
  組織是由人所構成,良好的信任互動才能造就健康的工作環境與效率,並有效降低離職率,俗話說:「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糟糕的團隊氛圍只會讓組織活力喪失成為一灘死水。而富有團隊力的組織,展現的特質為:

1.高度信任

成員相互信任,對於目標有高度認同。富有團隊力的工作夥伴認同團隊共同努力的目標,願意調整自身需要,去迎合團隊的需求。

2.及時支援

團隊力一旦建立,成員心中的第一優先應為團隊目標達成,對於達成目標的行動也有共同的默契,一旦成員進度落後或分身乏術,其餘成員就會適時遞補,讓團隊工作如期完成。

打造團隊認同價值 從設立共同目標開始

  要練就團隊力,首先要了解團隊構成的關鍵要素:「認同團隊存在的價值」。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是團隊工作的核心,但這點通常在組織內後期才會達成,順序上會先進行團隊上的要素建立「目標設定」。團隊運作要有「共同目標」作為啟動引擎;如何達到目標的共識決定,是觸發團隊行動的燃料;點燃燃料創造團隊動能的,是「團隊中的領導者」;讓團隊持續行動的熱情,則是來自「一個又一個的小勝利、小成就」。

  在企業中,這些關鍵要素展現在不同的管理制度,共同目標的設定可以運用「策略共識營」、「目標與關鍵成果(OKR) 工作法」、「績效管理」等管理工具來實踐。

  團隊中的領導者除了制度上的主管人員,要特別關注富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可能跟制度上的主管人員不同,如何有效運用意見領袖,或是有計畫性的培育其管理職能,能讓團隊成員感受到有效的領導,而非只是督促、責罰、趕鴨子上架。越年輕的團隊成員,越需要團隊中的意見領袖發揮影響力,具體指引成員貢獻創意與能力,促進創新與有效執行。

  一個又一個的小勝利與成就,能激發成員的熱情成就感,也是持續保持目標前進的動能,組織的制度上儘量實踐即時獎勵(有初步成果即刻給予獎勵)、小而美的獎勵(榮譽假勝過年度調薪)、由團隊共同享受的獎勵(部門旅遊獎勵)、充滿感恩的獎勵(感謝員工家屬的感謝狀),讓團隊在每一次的小勝利中累積互相信任的正向經驗,最終將使團隊成員都能了解真正的團隊行為準則,做出價值觀類同的決策,成為一個志同道合的工作組合。

包容性溝通 傾聽意見☓誠實回應☓滿足需求

  團隊領導人與成員的共通特質,是有「包容性的溝通」。不同成員組成的團隊特質、樣態都不盡相同,但積極回應成員需求,是領導人重要任務,此時就需要包容性的溝通,其體現行為包括:

1. 能傾聽成員意見,不預設立場給予表達空間。

2. 能理解並回應成員需求,即使無法達成也誠實回應。

3. 對成員所提出的需求,能儘量在團隊目標任務中予以滿足。

  例如:成員反應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常因主辦單位無理的要求增加額外工作,這時專案主持人要專注傾聽、記錄,雖回應團隊價值應以儘量滿足客戶需求為重,但同時承諾將於適當時間反應需求。接著專案主持人確實在會議中提出問題,並且提供工作檢核項目合併的創新解決做法,創造兩者雙贏的情境,使得成員更信任、更願意付出心力投入團隊中。

  培養包容性溝通的方式,除了基礎的溝通理論外,成員過程中要不斷提醒自己團隊核心價值,熟悉團隊的目標與行動計畫,才能了解訊息傳遞的目的,也不會對溝通內容做出錯誤的解讀。

團隊實務困境 改變經理人認知

  過去輔導經驗中,常遇見企業經營層期待一個好團隊組成,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問題是,一個團隊的形成,不是領導者登高一呼就能一呼百應,而是需要諸多元素沉澱出「信任」,讓團隊成員能互相信任、互相補位,知道工作環境是安全可信任的。

  但往往企業都塑造相反環境,例如:嚴格的職位職掌,追究個人責任卻忽略合作的重要;運用績效的強迫排序,強調績效貢獻卻讓成員感到危險與不安;採取末位淘汰制度,重視汰弱留強卻傳遞了零失敗的精英主義氛圍;強調員工是公司重要資產,但是檢討成本卻將人事費用視為罪惡的首要。

  所以團隊建立最難的實務困境,是改變企業經理人對於團隊工作的認知。多數經理人認知的團隊工作是:「找到一群人→告知目標或設定目標→定期要求檢討進度→要求目標達成。」也希望自己的團隊做到同樣效果,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團隊運作,充其量只是一群一起工作的同事。

  一起工作的同事,強調工作交換報酬,計較工作量與公平性,糾結工作成果的計算(績效考核),更可能因為內部晉升資源的關係產生人際的嫌隙, 這樣一起工作的成員,往往成員不穩定(容易流動離職)、彼此價值觀不齊(決策思考角度不同),要達成公司目標所要付出的努力及資源就相對更多與困難。

  坊間有許多「企業教練」的課程或是輔導,這些「教練」主要是透過引導個人的覺察,發現自身在性格或價值觀上的盲點,當經理人願意正視且面對領導上的盲點,再由教練設定個人改善方法,透過持續的「刻意練習」,重塑長久以來的領導習慣,方能重新建立團隊文化。

  團隊力的培養,除了是領導者必修課,也能提昇個人在團隊工作時的溝通能力,能適切適時表達自身的意見,及運用包容性的溝通技巧,傾聽他人並在相同的價值觀脈絡下理解他人的溝通內涵,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協商方案促成共識。相對於個人也是重要軟實力,包容性的溝通特質,有助於職涯上快速適應各種團隊成員,精準理解共同工作者的真實需求,並且具備高度協調性,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共同利益與共同關注點,有利於促成合作的產生。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3年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教練式引導 成為部屬的職涯教練
文/胡稚群
  筆者在與企業主管或人資主管閒聊時發現,有時他們對於人才培育的認知尚停留在直接給予部屬課程培訓,就能改變其認知與行為的直覺反應。對於部屬行為展現,並沒有整體系統性思考,很容易發生「香也燒了,菩薩也得罪了」的憾事。

  國際教練聯盟(ICF網站,2006)說明:「教練經過專業的訓練能聆聽、觀察並按當事人需求制定教練方式。教練能激發當事人自身尋求解決辦法和對策的能力,因為他們相信,當事人生來就富於創意與智慧。教練的職責則是提供支持,增強當事人已有的技能、資源和創造力。」

  開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人才培育新觀念的美國網球教練Timothy Gallwey,也提及教練不見得比選手專業或強大,而是他能看見選手的盲點與干擾,進而從中引導選手自我成長,所以即便是部屬能力卓越,也不代表不需要引導。

資深部屬如何管 捨棄先入為主觀念

  簡而言之,若要提昇成熟的部屬能力,不應把部屬當成有問題的個體,而是利用教練式領導,釐清目標、協助實踐,並激發潛能與創意,促使當事人自主解決問題。因此,與部屬建立良好的夥伴信賴關係,正是導入教練式文化的基礎。依據筆者執行教練式領導專案的經驗,導入教練式領導的益處如:

•個人益處

1.具有正向的行為改變

2.改善部屬、主管與顧客的工作關係

3.促進團隊合作,減少衝突,能改善同事關係

4.提昇對組織的承諾……

•組織益處

1.生產或服務能力提昇

2.產品或工作品質提昇

3.成本強化

4.客戶滿意度提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因見其對個人與組織多有貢獻,更將主管教練式領導能力,當作主管晉昇的必備條件。常用的教練式領導技巧有許多種,如:AGRE2、GROW、SIMPLE、ORID或Re-Teaming等模式。不過,基本上可以依據參與對象人數,區分為:一對一教練(主管面對1位部屬)與一對多教練(主管面對多位部屬)。而一對多教練,又可區分為團體教練(參與的成員較無明確的共同目標)與團隊教練(參與的成員具有明確的共同目標)等2類。

  以下介紹,筆者較常使用的2種教練模式。

一對一 AGRE2教練模式

  AGRE2教練模式,為筆者自行開發,較適用一對一的教練模式。已經使用於多次教練場合,也透過多次的使用並修正,逐步完善該模型的系統性、穩定性與難易度。

  AGRE2模型,將教練互動(In Between)的關係視為教練進行的首要之務。沒有良好的夥伴信賴關係,就沒有良好的教練效果,取其簡稱「同意」(AGREE)之意。本模式由關係校準與建立(A:Alignment Relationship)構面為始,具體執行與前饋(E:Execute & Feedforward)為終。

  其間歷經:目標釐清與設定(G:Goal-Aiming)、經歷與認清事實(R:Reality & Learning)、妥善評估與計畫(E:Evaluate & Plan)等3大構面。

  每一構面除能依序進行之外,也可由部屬的現況,依當時情境取最有力的構面引導進入再展開AGRE2模型(模型圖請參閱本期雜誌P.46)。

  實際執行教練式領導的關鍵在於先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關係校準與建立(A),所有後續的構面都應以此為主要確認點。只要關係良好,後續的各構面,就能有效執行。若過程中發現有卡關的情況,可以先確認前一構面的完備性,再執行下一構面,直至完成為止。

一對多 SCC-Marshall Goldsmith教練模式

  至於,一對多的教練模式,筆者推薦的是績效暨領導力開發專業教練(SCC-Marshall Goldsmith) 的模式。該模式為馬歇爾.葛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教練所開發。《富比士》雜誌評選他為全球5位高階教練(Executive Coach) 之一,《華爾街日報》肯定他是10大最頂尖的主管教育家之一。《經濟學人》雜誌推舉他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3位主管顧問之一。

  該模式的第一階段,為邀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參與教練專案,透過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釐清對自我的期待與設定目標。此階段亦可善用相關的績效評估指標,如:PA、360度評鑑或Hogan等評鑑工具。接著執行教練會談,透過前饋(Feedforward)的正向思維,了解未來如何做會更好的想法。前饋的重點並非花過多的時間檢討過去有多糟糕,而在於未來應如何做會更好。此為階段二。最後,於階段三中,積極建立正向心態,並持續與教練和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改善方案的執行成效,直至達成目標或產出能被接受的成果為止。

自我沉澱時間 部屬改變的關鍵

  如何具體領導部屬,察覺自身的盲點或潛能,並逐步培養與建立其軟實力,是教練式領導時常見的目標設定。「引導學習與成效──啟發覺察」是國際教練聯盟(ICF, 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闡述的11項核心能力中,用來協助部屬覺察與自我成長的核心能力。

  啟發覺察(Creating Awareness)是指,強化部屬新的想法、信念、觀念、情緒或心情等,並協助實現重要事物。但是對於覺察,主管要能理解,部屬的覺察一旦啟發後,不見得馬上就有改善的行動。反而需要時間等待部屬的反思、沉澱與發酵。教練領導的重點,不在當下的會談議題,反而是這次到下次教練會談的間隔時間,這也是部屬的自我沉澱時間。主管要學習積極聆聽與深度探詢。此時,主管亦可多運用同理心與同步引導的技巧。

  在執行多年教練式領導或跟業界主管合作中,最常聽到主管抱怨部屬:不願配合任務需要、不願改變、不理解主管的辛勞、部屬能力不佳,甚至彼此劍拔弩張,針鋒相對,問題五花八門,描述都不盡相同。就筆者觀察,其中的共同點則是即將動怒,並在不理性反應的關鍵時刻,處理不佳所致。

  此時,主管們若能利用上述教練模式,自我教練,讓自己先冷靜下來,看看自己跟部屬的信賴關係是否存在?自己打算解決甚麼問題,並設定目標,依據上述教練模式,展開自我的教練對話。或是提出需求,請專業的教練協助。只要夠努力,相信主管定能釐出頭緒,建構另一種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3年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