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17 第62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原森旅行社:旅人☓在地☓原森 打造3 方共好旅遊產業鏈
高山森林基地:專屬部落的永續之旅 生命互相撞擊的心靈療癒
 
原森旅行社:旅人☓在地☓原森 打造3 方共好旅遊產業鏈
【文/黃泓嘉 攝影/莊震烽 圖片提供/原森旅行社】

據觀光局統計,2021 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次數約為1 億2,603 萬旅次,但其中會參加旅行團的遊客佔比不到5%,真正會選擇永續旅遊的旅客就更少了。但歸功於疫情留下的反思時間、對導購式觀光的厭惡、全球永續思維升溫,人們越來越對以往的旅遊模式產生質疑,永續旅遊概念逐漸崛起。

長期致力發展永續旅遊的原森旅行社林純如執行長,她曾說過一句話:「在台灣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但我們跟他們的連結卻太少,對於生態對於環境,我們知道的其實很有限。」

當我們了解的太少,對於自身產生的破壞就難以重視,深入淺出的體現出世界為什麼需要永續旅遊。

向原民學習智慧 向自然認識生態

原森旅行的起源可以從觀光局將2002 年定為台灣生態旅遊年算起,這一年林純如成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的種子教師,協會除了培育生態導遊外,也透過政府專案為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培育出許多在地導覽人才。在多年人才培育後,集結擁有永續理念的夥伴,2016 年原森旅行社就此誕生。

原森旅行成員皆有生態導覽員背景,長期推動自然與人文深度之旅,期望透過永續生態旅遊的過程,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共同守護這塊土地。原森兩字,「原」指的是居住在此的原住民,「森」指的是覆蓋台灣寶島70% 的森林資源,當我們向在地原民學習與自然共存的智慧與歷史,向自然環境學習生態的美,理解那份重量,自然會朝永續前行。

「永續旅遊,是需要兼顧在地的環境、經濟、社會的旅遊設計,別於以往的走馬看花、購物消費,而是基於永續經營的原則,實踐『環境衝擊最小化,在地福祉最大化。』」林純如說道。透過環境生態保育與人文資源保存等進行旅程設計,原森旅行扮演大自然與遊客的中介角色,縮短人與土地的距離,進而發揮正向影響,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旅者,改變習以為常的旅遊習慣。

打造在地產業鏈 部落導覽員傳承文化

要實踐永續旅遊,不單只是一家旅行社就能做到,而是涵蓋整體「食、宿、遊、購、行」的合作夥伴,建構出在地的生態旅遊產業鏈,彼此之間達到共好才能達到永續。

當原森旅行以「永續、生態、低碳、樂活」為核心價值設計旅遊行程,針對每一項行程都親自走訪在地考察,並設法與當地原鄉部落、國家森林遊樂區做連結。聘僱在地部落導覽員述說這片土地的歷史;優先選擇環保標章認證旅館,或在地經營的環保民宿;尋找惜食、溯源的在地綠色餐廳,建構出一條在地經濟的產業鏈;最後也經由原森旅行,帶來認同其核心精神的旅客,幾次下來形成活化在地的良性循環。

保存在地的人文傳承也是永續旅遊重要的一環,文化與歷史對於一個地方來說就是他們的生命。原森旅行透過臺灣生態旅遊協會跟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合作,訓練當地的鄒族成為導覽員,在阿里山這塊土地長久生存在此的鄒族,是最了解當地森林、歷史的在地人,由他們帶領旅人認識阿里山是最合適與理所當然的人選。提到阿里山大家會想到特富野古道,以往旅行也只是由領隊帶旅客越過古道,與當地鄒族部落沒有什麼連結,其實特富野古道是鄒族傳說中,躲避洪水避居玉山時遷徙及通往獵場的重要道路。如今透過鄒族的導覽員,可為遊客入山祝禱並在古道上述說傳說故事;講解途中林相變化,細看人造檜木林、柳杉;帶旅客認識鄒族神花木槲蘭、聖樹雀榕的由來,沿途俯拾即是皆是鄒族千百年來的歷史與智慧。

透過在地導覽,遊客能深刻認識腳下的古道歷史,並對自然產生共鳴與敬畏;鄒族人也能藉此傳承歷史,將耆老口中代代相傳的瑰寶延續下去。這種雙方互利共贏的共好模式,就是永續旅遊所要追求的目標,當環境、旅客、在地都能獲利,模式自然長存。

敬畏土地進而保護土地 錢不再是首位

將環境衝擊最小化,也是永續旅遊要達成的,過往無止盡的消費主義,讓各大觀光城市遊客數量年年攀升,反而排擠當地人的資源使用,義大利威尼斯就祭出旅客總量管制,日本京都也考慮限制旅客人數,所以事先估算地方承載量限制遊客數量,是確保永續的重要手段。

林純如就指出,像是原森旅行開發出的屏東琅嶠.卑南古道(阿朗壹古道)、錐麓古道、福山植物園等行程都有每日名額限制,進行承載量控管。另外企業現今在推動ESG,會想要在企業家庭日、員工旅遊等選擇更永續的旅程,但面對動輒上百人的團體客人訂單,林純如也建議企業,每趟旅程都要考量在地的環境承載量,是否能分梯或分時段旅遊。

「20 人以下的行程是我們推廣的,當人數少導覽就能更細膩與精緻,讓旅行記憶深刻在腦海。」林純如說道。如又能將旅客人數分布在平日,也能降低環境衝擊,在地人也能感受到不是只有周末才有生意,以往店家常說自己是周休五日,如果平日也有穩定收入,青年一代自然會想回流,產業化進而形成。

雖然旅客人數有所限制,但比起以往旋風式觀光,細水長流的模式,讓店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旅人也能帶走不只物質而是心靈上的收穫。如何能賺到更多的錢是以往的旅遊產業,但過往模式卻對在地難有助益,如今以原森、旅人、在地3 方找出共好的永續旅遊模式,為旅遊這件美好事物提出新解方。

金級環保標章X ISO 認證 用高標準檢核永續目標

原森旅行以永續生態旅遊領導品牌為己任,林純如覺得不是喊喊口號而已,而是要讓大眾認知、有標準可以檢核。於是原森旅行從申請旅行業環保標章開始,低碳旅遊設計、節能環保這些都是原森旅行的DNA,2017 年銀級標章申請通過,但金級卻是相對困難,需要取得ISO 14001 國際環境管理系統驗證或是國家企業環保獎並且100% 符合標準。

環保標章3 年需重新認證,林純如覺得既然要成為領導品牌,那就要走在最前面,於是在準備換發認證時,導入ISO 14001 系統,將公司內部營運、外部供應商要符合哪些細節準則都一一羅列,2020 年終成為全國第一家金級環保旅行業者。如今2023 年認證換發,原森旅行也持續精進,規劃在遊程出發的前、中、後如何改善,旅客的行為準則等,達到低碳理念。

萬事起頭難,但環保標章認證成功後,原森旅行陸續獲得國家企業環保獎、國際旅行業永續認證機構Travelife 認證合作夥伴標章。通過這些認證意義在於確保持續朝永續旅遊的目標邁進,透過檢核持續精進改善。

另外原森也導入碳足跡標籤,將自身旅遊產品碳排數據化,「我們也在評估未來有無可能設計一條碳中和假期產品」,林純如神采奕奕地說道。

當永續成為認知 旅遊型態將革新

當我們精心設計永續旅程,參與的旅客也會受到影響,「許多與我們合作的餐廳、店家就說過,曾參與原森旅行行程的人,都會帶著其他人再度光臨,也更願意去享用在地美食、傾聽在地文化。」林純如說道。

在申請國家企業獎時也有段趣事,她分享評委說原森旅行是國家企業環保獎有史以來員工人數最少的單位,雖然原森旅行企業規模不大,但小小企業也是可以發揮大大的影響力。

朝永續生態旅行這個目標一路走來,從不受重視沒有市場,到如今漸漸成為旅遊趨勢,原森旅行也奮鬥了7 年時間,持續影響了不只在地產業,也有成千上萬的旅人們,相信透過相互的感動與傳播,未來旅遊型態終將朝永續邁進。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3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高山森林基地:專屬部落的永續之旅 生命互相撞擊的心靈療癒
【文/黃泓嘉 圖片提供/高山森林基地】

當世界開始提倡ESG、實踐SDGs 進而達成世界永續,其實都是在破壞環境後想辦法找回自然的挽救之法。現在所興起的永續浪潮,其實就存在原鄉部落的日常生活中,全球80 億人口中5,000 多個原住民文化散布其中,他們與自然相處千百年,這種與居住地共存的本能其實就是永續的核心。不是原民部落該學習永續旅遊,反而是大眾該向原民學習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

原鄉部落自古以來的生活模式其實就是永續旅遊的體現。高山森林基地共同創辦人馬中原(小馬),講述其如何重新定義部落旅遊,藉由大量閱讀土地的記憶,理解文化傳承的脈絡,建構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將海岸布農的歷史結晶轉譯成心靈成長的體驗,讓每位旅人從自然中找回自己。

重新定義部落旅遊 古老文化與生命的連結

「在這節奏迅速的世界,彷彿慢了一步就會被人超越淘汰,快速變動之中偷走了家庭關係、偷走了時間、偷走了自我。」小馬說道。在都市生存過的小馬察覺內心一直有填不滿的空洞,帶著疑惑小馬重返生養自己的故鄉並從部落旅遊開始做起,尋找答案。

起初開始的方式也是市場化的部落旅遊,東海岸潮間帶獨木舟、海邊森林裡的山林體驗,這些標籤帶來旅客與錢潮。「但當眼神沒有互動、內心沒有撞擊,對原鄉部落沒有造成任何改變。」小馬說道。部落傳承的危機仍在、內心的空洞也還在那裡。「部落旅遊該是什麼樣子?」小馬開始思索,部落旅遊不應該是旅行社的供應商,而是合作夥伴,其內容該由部落人自己來定義。

高山森林基地決定先拋開市場,從閱讀自己生長的土地「磯崎」開始,1933 年日本政府的移居政策,布農族丹社群族人從島嶼中心移居島之邊境成為海岸布農,在這與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客家、閩南還有外省人七族共生,小馬決定追尋這段與自己生命有所連結的百年多元族群文化,並將之化為高山森林基地的部落旅遊養分。「要閱讀土地,但古老的文化如果與生命沒有連結,那只會被鎖在博物館裡」小馬說道。

高山森林基地找到了自己的根,以海岸布農為根基,講述從山到海的歷史文化;多元族群文化為枝葉,描繪族群如何共生共榮。

高山的永續旅遊模式 心靈成長體驗找回自己

在扎扎實實了解自身土地記憶後,高山森林基地定義自身3 個主軸,1. 走向海的冒險家、2. 海邊的新天地、3. 多元族群共生共榮,契合這百年來的海岸布農歷史,從島嶼心臟南投移居島之邊境花東縱谷,翻山越嶺追尋更好生活條件的冒險家;由山向海,第一個見海與移居的布農族群;7 族和諧共存,文化交融。

從主軸的歷史故事到生活場域,高山森林基地總結出冒險、生態、文化3 項結晶,但他們要強調的是「心靈成長體驗」,希望旅人通過部落,認識自然,找到自己。「原民與自然相處的能力與智慧,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藥。」小馬認真說道。當現代社會快速成為主旋律,工作焦慮、生活緊張侵蝕每一分一秒,但部落的真善美,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技術與能力,能讓旅人慢下來、放鬆下來,真正的休息,找到自我。

當確立文化基礎,就是要把這些轉譯成實際行動,讓旅人能藉此了解這片土地。經過田野調查創造情境式體驗,高山森林基地其實是海岸布農族的最後一個遷徙點,在先人曾經生活過的遺址上,體驗他們的生活日常、活動場域、遊走他們賴以維生的獵場。打造沉浸式體驗,從百年歷史脈絡挑選情境,將大自然與故事相結合,如找獵人活動,以五感體驗交換老獵人的生命經驗智慧,力求能衝擊身體的感受體驗。

人與自然相處千年,自然本就在人心中,這片森林與其他森林沒有不同,但當原民的生命智慧融入其中,就賦予了不同意義。而高山森林基地的精神,是希望給自己留白與獨處的時間,發現內心的力量,這也呼應了高山森林基地時常提及的一句話:「在這片包含萬有生命的森林裡,你是自然,你是自己。」

分享文化為核心 與部落、自然成為朋友

都會旅遊建構在精緻服務,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廳,但部落旅遊是建構在分享文化,而分享文化建構在文化厚度上。「原鄉部落的永續旅遊是請你與部落做朋友」小馬說道。原民的家不是水泥大廈,而是空間場域,客廳是海洋、後院是山脈,原民分享自然給旅客,旅客與海洋、森林做朋友,當你與自然成為朋友,自然就會重視自然、保護自然。當部落的永續旅遊,分享的是經由厚度而來的文化,與旅客就越沒有距離,因為分享的不是服務,而是保存下來的環境與文化。

部落旅遊模式其實就是永續旅遊,當人們破壞後才想透過ESG、SGDs 找回自然,但原鄉部落一直都在裡面,要做的是讓部落永續模式傳播出去被人看見。觀光產業佔全球GDP大約10%,但造成的影響絕不只10%,而是滲透進其餘90% 的生活中,永續旅遊應該是積極性的行動「Going to Deep」,帶給旅人一些改變,如果高山森林基地的心靈體驗,能讓旅人從內心改變,那就能從10% 影響到其餘的90%。

「請重新給部落旅遊一個尊貴的身分!」小馬認真呼籲道。部落旅遊不再是過往的嘻笑打鬧表演,是建構在文化厚度為底蘊的產業,保有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相生依存模式,會給予強大的回饋,回到旅人、回到自然、也回到自己,這就是部落旅遊所講的永續。

找獵人的生命故事 雙向傳遞價值

高山森林基地特別用「找」來命名他們的產品,找獵人、找老鷹、找獵刀,「找」這個字是收攝回收的意思,通過找的過程身體可以回收感悟、心靈體驗、衝擊等回來。

像找獵人這項體驗,就是「進入海岸布農族崇敬的森林,引導你用身體與心,去看見與感覺,獲得老獵人的經驗智慧,讀懂森林萬物訊息,感受與自然彼此接受的喜悅。」旅人運用五感體驗與老獵人交換生命經驗智慧,接收大自然中,被轉譯的萬物訊息。

旅人通過走入古老的獵場、學習獵人技藝、矇眼走森林、模仿動物視角,細膩的環節設計,就像是觀看一部電影般的濃縮式體驗。

從獵人故事、獵場科學、獵人技藝再到練身練心,了解獵人生命中不是只有狩獵動物,還蘊含很多倫理教育,是一個老獵人一生的生命故事體驗。所以找獵人,最後是找誰?很多人體驗到最後是找尋自己。

找獵人濃縮了部落歷史、自然土地,也打開了參與者的眼睛。小馬提到帛琉大使也有來參加過體驗,最後也是感動落淚,帛琉一樣富有天然資源,但部落旅遊多了的是山的味道,與土地的互動記憶、生活的歷史脈絡都是味道的一部分。其實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專業,學習越多卻越茫然,高山森林基地用找獵人的生命故事,衝撞我們的生命,旅人於是開始反思自身。

在高山森林基地的活動中,冒險是以人為目的,協助自我成長跟心靈療癒;文化則是文明智慧的延伸,學習跨界合作共生共榮;生態是引領人們重返自然,尊重人心與自然永續。

高山森林基地的網站上寫道:「我們傳遞在地文化與土地智慧的價值,旅人則獲得自己想要的療癒。」提煉自身的部落歷史、教導與自然共存的能力、帶給旅客心靈體驗,讓自然、部落、旅客3方受益,這是高山森林基地的永續旅遊之路。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3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