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具備結構性獲利能力
現金流量表是獲利品質的照妖鏡
損益表呈現企業過去的獲利狀況,藉以判斷、推測企業是否有「結構性的獲利能力」,例如:獲利成長優於營收成長、利益主要來自本業、費用控制良好;毛利率的高低也是觀察重點,但因產業而異。此外,公司「年度稅後淨利」除以「股東權益」可算出「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越高代表經營能力越強(金融業除外)。
張明輝舉例,直接面對消費大眾的B2C企業如統一超商,因「推銷費用」(銷售產品所需費用,包括店面租金及水電費、店員薪資等)較高,要有較高的毛利率才能保有較佳獲利。
以國內上市櫃公司占大宗的電子業來說,下游整體營收規模高於上游,因此上游的B2B企業如台積電、聯電,必須維持高毛利率才會有高獲利;下游如鴻海、廣達,毛利率普遍較低,增加獲利的重點在於擴大營收規模。
「一般而言,企業營收規模越大,毛利率越穩定,若毛利率變差,要了解是短期、中期或長期的影響。」張明輝表示,匯率、新產品的生產良率屬於短期影響,通常1到2季就會改善;零組件、石油或銅等原物料報價漲跌屬於中期影響,可能需要1到2年才會改善;客戶訂單減少或成長下滑則屬於長期影響,公司的結構性獲利可能開始出現問題。
另外,還要注意推銷費用(費用率)變化,以及獲利是否主要來自本業。有不少公司本業獲利不佳或虧損,為了美化帳面,會賣股票、廠房土地或處分轉投資事業,這些都是一次性收入,非長久經營之道,因此在評估個股的投資價值時,要將這些業外收益扣除。
例如,聯發科2018年度財報毛利率下滑,原因可能是4G手機晶片的銷售不如預期,公司為了美化帳面,賣了很多轉投資公司的股票。不過,從聯發科的損益表看出它的研發費用一年超過500億元,代表它大量投資未來。張明輝說,當一家公司積極大量投資研發,即便1、2年獲利不好,未來隨著研發創新成果展現,獲利會慢慢改善。
觀察現金流量表,將「營業活動現金流入」減去資本支出、利息,可以看出企業有多少可支配現金,即「自由現金流量」。若一家企業的每股盈餘(EPS)很高,看起來很賺錢,但每年的自由現金流量不穩定、甚至縮水,恐難穩定發放股息,甚至必須向銀行借貸、辦理現增,這類公司就不是理想的投資標的。
留意財報關鍵數字
提前掌握重大財務警訊
一家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若持續縮水,且負債比超過5成、應收帳款天數超過3個月(可能要提列呆帳損失)、存貨周轉(銷貨)天數超過2個月(可能要提列跌價損失),這些都是警訊。
反過來說,一家公司全年EPS雖然衰退,但自由現金流量不減反增,能穩定配發股息,股價就相對有支撐。例如,前幾年油價大跌時,一些跨國石油公司儘管全年獲利衰退,但自由現金流量強勁,配息沒讓股東失望,股價在下跌後很快又漲上來。
投資人在觀察企業財報時,也要留意會計師出具的「查核報告意見」,若非「無保留意見」,就代表該企業的財報內容是有瑕疵的,投資人要盡量避開。不過,張明輝表示,台灣上市櫃公司近幾年很少有這方面的問題,而且主管機關也盯得很緊。
此外,投資人也要留意企業財報的簽證會計師,如果他們是來自具有國際公信力的會計師事務所,財報的可信度就相對高。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144 2019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