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有法─2011侯吉諒師生書法聯展」兩年有成
侯吉諒說:「學好書法要多久?5年?10年?我的學生學書法平均只有2年,現在卻要開書法展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6月4日至7月2日於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藝術中心「書有法─2011侯吉諒師生書法聯展」中找到答案。
該展展出侯吉諒,及其門生張玉真、吳鳴、張邑丞、王若芸、林雪明、蘇郁棻、許映鈞、梁佳文、梁靜萍、劉錫麟、林佳蓉、冀龍翔、過子儀、陳鎮宏共40餘件楷、行、隸體書作,集歐陽詢、趙孟頫、王羲之、宋徽宗諸大家書法風格。在6月4日開幕式,參展者與愛好書法的大朋友、小朋友齊聚一堂,侯吉諒師生一門宛若大家族,氣氛溫馨融洽,展覽期間並有參展者分享習書心得之講座與現場書寫活動。
展覽的書家們是大學教授、高科技產業、出版社、大學學生、法官、律師、行銷等各行各業的書法愛好者,從零開始,去認識毛筆怎麼洗、握筆方式、運筆節奏等,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在繁忙的工作家務中,每天寫字,持之以恆。吳鳴自述:「在這5年期間,雖不敢說一年365天都寫字,但360天總是有的,包括出門旅行。」梁佳文說:「每天花1到2個小時安靜的書寫。這像是在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禪境中,唯有一筆一觸地面對紙和筆,讓意念和抽象世界發生短暫的交會,於是心靈找到安頓的出口。」
張玉真〈大悲咒〉,以泥金書大悲咒於磁青紙上,並有泥金線描佛畫,光彩華美中間有樸實沉穩之感;張邑丞〈九成宮醴泉銘〉二聯屏,為營造模擬出碑拓效果,苦無適合之紙,自己動手用墨將紙染黑,其書意態飽滿、法方筆圓。他們堅持著這「燒水燒到滾,臨帖臨到背」的不懈精神,也才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中,有著如此驚人的成果。
展覽中更細心的標明書寫紙材,菠蘿宣、陳年楮皮、雁皮宣、泥金宣、白玉羅紋、澀柿紙等,可使人觀察墨色於不同紙材上的變化,其中的「菠蘿宣」可謂台灣特產,以鳳梨纖維為材料,曾受張大千極力讚揚:「試吾家豐吉所製鳳梨紙,潑墨留筆,不減乾隆內庫御用」,可與乾隆御用紙相媲美,其紙質潔白,不易變色,紙張壽命長。另在展覽現場布置有廣興紙寮的颱風草紙、麻纖洞洞紙、灰藍皮紙、麻絲紙、小花蔓澤蘭、蕉絲機械紙、稻草紙、無拆股麻繩紙、綠茶末紙、秋香紙、牧草紙等,美麗的紙材成為裝潢設計的一部分,亦可單獨欣賞,為紙注入新生命。
侯吉諒說:「書法是實證的學問,只有自己動手實踐才算數。」「寫書法不需要天才、不需要慧根,可是絕對要有正確的方法。」除書法教學外,他並將其書寫的祕笈心得寫成《如何寫書法》一書,以期讓更多喜愛書法的人,建立正確基本概念,進而享受寫書法的樂趣。
更多內容在【典藏•古美術】七月號•第22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