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7月5日這天,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仍在歡慶獨立紀念日,這一頭的台灣學術圈也很熱鬧。從白天開始,一股緊張與騷動的氣氛便悄悄在社群網站蔓延開來,大家莫不引頸期待一項新消息的發布:哪些學者將成為第29屆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在幾位熱門人選當中,「石守謙」這個名字更是不斷被提起,成為討論的焦點。終於,晚上新聞正式發布,石守謙不但順利過關,還以得票率超過九成的最高票當選人文社會組院士。「中研院多了一位藝術史出身的院士!」這個消息迅速在學術和藝文界傳開,當晚圈內人便沉浸在振奮和欣喜的氛圍之中。
石守謙成為新科院士中的「人氣王」,一點都不令人意外。自1984年留學歸國後,他便開始擔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至今累積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僅曾兩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並出版至少四本專書和近百篇論文,可謂著作等身;同時,他也曾歷任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和院長,無論在藝術史教育或文化推廣方面皆有卓著貢獻。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石守謙,請他暢談過往的求學歷程,以及如何在學術與博物館界扮演不同的身分和角色,還有個人對文化教育的理念與關懷,讓讀者得以對這位新科院士有更深入的瞭解。
藝術史的啟蒙
作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史學者,石守謙早年的學術養成,與台大歷史系所息息相關。然而他並非一開始就踏進歷史學的領域,而是「大一國文課上了《史記》,覺得歷史非常有趣」,便從農學院轉到歷史系。至於為何又一腳踏入藝術的領域,則是因為「參加視聽社,跟視覺藝術有關,另外也參加了李霖燦老師禮拜六下午教授的中國藝術史課,那是非常重要的啟發。」後來,台大歷史研究所在他大三的那年,即1971年新增設了「中國藝術史組」,正好結合了他喜歡的兩個領域──藝術和歷史,當時他就覺得「歷史系裡所有喜歡藝術的人都應該要去讀藝史組」,同時他也發覺周圍的同學(徐澄琪)或學姐(顏娟英)也抱持著同樣的想法,先後進入了「中國藝術史組」,於是他也在服完兵役後考入該所就讀。
台大歷史所「中國藝術史組」原先設立的目標,是希望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培養新一代的專業研究人才,因此成立之初絕大部分的師資都由台北故宮提供,包括李霖燦、江兆申、那志良、譚旦冏、吳玉璋等都曾在此教學十餘載,此外還有自海外歸國、在此短期授課的莊申、傅申兩位學者。這幾位教師透過他們的專業,讓「藝術史」首度跨越台大文學院的門檻,成為人文學科中的一門學問,石守謙便是在此打下深厚的基礎,於1976年完成其碩士論文《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八月號•第2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