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的私房教養】為做童書的總編媽咪Carol從教養兩位可愛孩子的經驗及相處中,分享其最真切的心情與心得! 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5/07 第8553期  ■歷史報份 ■訂閱 / 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立報
- 今日教育新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孩子上街賣餅乾 為緬童建校園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買餅乾蓋學校,幫助泰緬小朋友,大家一起來幫忙!」10多名學童與家長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穿梭台北天母士東市場,一行人帶著剛出爐的手工餅乾,賣力敲鼓叫賣,向路過的民眾發送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季刊,餅乾義賣所得將協助泰緬邊境難民營幼兒園重建,幫助當地學童早日上學。


▲為幫助泰緬邊界的小朋友重建校園,孩子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協助下自製手工餅乾舉辦義賣活動,從認識材料、成品分裝到義賣,小朋友都全程參與。 (圖文/楊萬雲)


從難民處境 反思自身  

在泰緬邊境難民營從事人道援助服務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簡稱TOPS),20多年來持續在美拉(Mae La)、汶旁(Umpiem Mai)、努波(Nu Po)3座難民營和貧窮村落,提供4千2百位難民孩童營養午餐和教育服務,經營41座幼兒園。去年10月,應台灣家長之邀,TOPS泰國工作領隊負責人李榮源舉辦「泰緬難民學童的教育親子分享會」。

他以「5塊錢能做什麼?」為題,讓台灣孩子認識了因躲避戰火,被迫湧入泰緬邊境的難民學童,5塊錢就能給她們一頓營養午餐。台灣學童看見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震撼感動持續在心中發芽。

今年2月底,泰緬邊界難民營發生火災,TOPS協助的兩個幼兒園校舍全毀,捐款短缺的TOPS雪上加霜。分享會召集人謝淑楓得知消息,尋求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支持,再次召集孩子的朋友們、朋友們的孩子參與義賣餅乾活動,並告知孩子們發起義賣活動的來由。

博愛國小三年級的陳璿安從上回分享會後,開始學習節約用水,鼓勵自己吃以前不愛吃的食物。陳璿安回想起當時,看到泰緬邊境難民學童的處境,她直說:「政府對他們不好,他們好瘦好可憐,我想參加義賣,替他們建新的幼兒園!」

烘焙、叫賣 小朋友自己來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義務提供健康安全的食材,天母站站長林玉霞親自帶領12名學童做餅乾,學童年齡從3歲到國小四年級,大小孩子在林玉霞的引導下,從搓揉麵團到烘焙、分裝,全程參與。出發義賣餅乾前,謝淑楓教導學童注意禮貌與方法,彼此加油打氣後,孩子們帶著事先畫好的大海報,及介紹泰緬邊境學童教育狀況的100份TOPS季刊,各憑本事,發揮「小小推銷員」的能力,上街義賣手工餅乾。「我們為什麼不到跳蚤市場賣?」「我們可以討價還價嗎?」「我們應該定點賣比較好!」孩子們爭相提出看法,經過一番討論,整隊前往菜市場,一行人沿路叫賣,最後在家長協助下,找到一個願意提供義賣的場地,做為擺攤和集合地點。


▲小朋友親自把烤好的手工餅乾分裝成小袋,貼上成份明細。(圖文/楊萬雲)


豔陽下,12名學童和5、6名家長穿梭市場攤販間叫賣,鍋貼店老闆、賣雞肉的婆婆和房仲業務員紛紛前來光顧,上市場的買菜的人們也很捧場。「不用試吃,有你們的愛心在裡面,一定好吃!」4百包手工餅乾短短一小時內銷售完畢,向隅的民眾更大方捐款幫忙。


▲參加「幫助TOPS難民幼兒園重建」活動的家長跟小朋友,帶者自製的海報跟手工餅乾,在台北市士東市場舉辦義賣活動,並發送TOPS的文宣,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當地的狀況。(圖文/楊萬雲)

三玉國小三年級的陳品臻表示,想參加義賣是因為得知5塊錢可以讓泰緬邊境難民學童飽餐一頓,台灣學生花50塊錢也不一定吃得滿足。「我想告訴那邊的小孩,不要難過,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地方住。」陳品臻天真地說:「我希望以後成為建築設計師,幫難民營的朋友蓋房子,讓他們回家。」

這次義賣共募得4千多元,將以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名義全數捐給TOPS,為重建幼兒園盡一份力量。家長陳嘉文很欣慰,這場義賣讓孩子了解「施比受更有福」,平常交代孩子做事常得三催四請,這次義賣,孩子們自動自發提出各種辦活動的方法,熱情十足!他說,雖然餅乾賣完了,愛的種籽卻在孩子心底發酵,泰緬邊境難民學童困境的故事,將隨著TOPS的季刊的發送,繼續傳遞。


▲義賣活動的前一天,小朋友在家自製宣傳海報,希望能募到更多的善款。(圖文/楊萬雲)



跑出夢想人生 肯亞孩童要脫貧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有不少人是來自肯亞,對這些國家運動員來說,贏得奧運金牌的機會並不是唯一的激勵。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在海拔2,600公尺高的Iten蔥鬱山丘上,一群孩子正前往學校。這個畫面可能在世界許多地方都看得到,大部分學生在奔跑著,書包背袋用頭頂著,隨學生奔跑搖晃飛舞。

3歲的男孩肯尼士(Kenneth)告訴記者,他每天都是用跑的來回學校,中午甚至跑回家吃飯。每趟路程花40分鐘,不過肯尼士有雙很長瘦的腿,而且他也喜歡跑步。

就和其他住在肯亞西部山區的孩子一樣,肯尼士長大後希望成為一名運動員。原因是可以讓自己有能力幫助他的家人和村莊。

肯亞田徑選手魯迪沙(David Rudisha)2010年在柏林奧林匹克運動場(Olympic Stadium),以1分41秒09的佳績刷新男子8百公尺世界紀錄,孩子看到後,認為當運動員可以擺脫貧窮,不過肯亞選手多如牛毛,必須經歷激烈競爭才能出頭。

獎學金好過金牌

不過,這項運動仍為當地人帶來翻身機會。距離Iten一個小時路程的地方,有一處屋頂生鏽的鐵皮屋,圍籬隔絕牛隻進入,年輕人穿著紫色、紅色和黑色的運動服,這是一處訓練營,目標是善用受訓者的天分,讓他們申請到美國大學讀書的獎學金,而非爭取金牌。

時間尚早,他們已經跑進山區45分鐘,沒多久,汗溼淋漓的運動員橫越道路、跨越柵欄進入用粉筆標記在崎嶇不平的草地跑道。暖身動作完畢,開始正式訓練課程,包括對角線衝刺等,然後沿著跑道慢跑,一次又一次重複同樣的動作。

30分鐘後,運動員們進行伸展動作,然後訴說各自心中的願望。諾瓦蜜(Nowami)想成為一名護士,畢娥翠斯(Beatrice)想成為分子科學家,而蘇斯汀(Susteen)則希望日後可以擔任電視新聞主播,但他們知道,美國人想要的是他們的速度。

只要他們接受刻苦訓練並通過考試,符合嚴格的簽證標準,他們就可以去美國。在這裡最好的選手身形都非常苗條,小腿長得細又長,所有運動員們都是一副纖細到快折斷的身材。

科學家們發現這種身材、生活和高海拔的訓練方式的確對跑步帶來優勢,但運動員並不認為這是遺傳學之故。他們並非天生麗質就不用努力或不需嘗試,他們付出許多代價。

運動建築在貧窮上

一名運動員告訴記者,能脫離貧困是他積極認真練習的動機,如果肯亞是一個富裕國家,他認為這種快速生產運動員的市場就會停止。

而在另一個村莊中,有3所小學正在舉行一場比賽。他們在運動日號召所有學生參與,場邊有體育教練跟奧運會金牌得主阿斯貝爾•基普羅普(Asbel Kiprop)在觀看。

主辦單位讓孩子按年齡排隊,孩子們都非常興奮,每位學生都想成為運動員。一名7歲學生先脫掉鞋子,接著往前衝刺70公尺並且跨越障礙區域。

記者也作勢欲加入學生跑步的行列,不過他並不打算光著腳跑。和8歲孩子一起出發,機靈地跳過2處新鮮牛隻排泄物後,拼命呼吸稀薄空氣,逐漸落到孩子後頭。

領教過孩子們的運動家精神與競爭氣氛,帶著麥克風跑步又要適應高山氣候,最後用盡身上每一分力氣和其他人幾乎同時抵達終點,這些小小運動員們的速度真的很快。孩子們也喜歡跑贏的感覺。教練說:「今天的兒童運動賽事中,可能有未來的金牌得主。」難怪連大人都跑不贏他們。




典型在夙昔 發現成露茜
 
 

【記者廖雲章台北報導】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4日舉辦《理論與實踐的開拓:成露茜論文集》、《發現成露茜》新書發表會,邀請成露茜的朋友、家人、學生,以朗讀、影片展演、新書座談等方式,暢談成露茜建立的學術典範與另類媒體的社會實踐。

新書發表會開場由「成露茜獎學金」得獎學生,社發所的李月蘭、目尼.杜達利茂、卓淑惠、劉靜元朗讀新書追憶露茜,並以雕像展演露茜在不同領域留下的種子,以及在她離開後,仍不斷深耕發芽的實踐行動。最後播放《遍地開花的Lucie精神》影片,展現成露茜的實踐精神影響著後人,啟發後進與學生在社會不同領域找到介入的位置與行動。


4日舉行的成露茜新書發表會上,世新社發所的(左起)目尼.杜達利茂、卓淑惠、李月蘭、劉靜元,以朗讀、表演追憶露茜身後發芽的實踐行動。


新書座談會邀請天下雜誌群發行人殷允芃、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郭良文、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陳光興、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針對兩本新書進行深入探討。

書寫華人奮鬥血淚 成就不凡

《發現成露茜》一書,透過親朋故舊學生的追憶與評價,看見她如何鍥而不捨地摸索、追求理想,及對後人的影響;《理論與實踐的開拓-成露茜論文集》,透過她不同時期的研究與著作,看見她如何在不同時空脈絡中,找到介入社會的關鍵議題,以紮實的研究挑戰主流論述、反思實踐的出路。

2010年元月,成露茜過世之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為她舉辦了盛大的追思會,並降半旗紀念她的貢獻。成露茜當年在美國亞美學術界叱吒風雲,引領亞美學界走向跨太平洋的區域研究;而她當年不畏流言蜚語,跑遍加州墓園抄寫墓碑的刻苦研究,完成《自由、質押、奴役:十九世紀美國的華人娼妓》論文,揭露了早期華人在美奮鬥的血淚史,成為成露茜在美國學術界的成名之作,也是她被引述最多的一篇論文。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跨海取得論文版權,譯成中文以饗讀者。

親友細數事蹟 緬懷不已

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曾是成露茜生前最重要的反對黨,姊妹倆感情深厚,卻對彼此做的事並不清楚;直到露茜離開,她承接了妹妹留下的工作,才慢慢了解她的理念,認為這些事很有意義,開始「左右共治」,讓姊妹的志業都能持續前進。

殷允芃為紀念好友,拍攝成露茜紀錄片《綿延的生命》,獲得今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收集資料時,才發現成露茜「做得那麼多,卻說得那麼少」。她過世後,每個人都想「發現」她,卻各自看見不同面向,啟發大家對主體性思索。她一生不斷努力的表現,回應了父親成舍我勉勵她的那段話:「吃苦努力,一切靠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只能鼓勵你向上,但不能保證你成功。」

陳光興認為,成露茜超越族群與階級的視野,來自特殊的成長背景,造就她游移於「體制內的局外人」與「體制外的狀況內」之間,有能力看透結構的問題,也懂得如何抽離結構的控制。此外,對於成露茜能同時做20件事的超能力,他認為這是因為她有許多能夠信任的同志,這些她灑下的種子,才能持續發芽茁壯。


(左起)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與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陳光興,在座談會上深入探討成露茜的兩本新書。



自學教父陳怡光: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
 
 

【記者廖雲章專訪】「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不管社會變遷動盪成什麼模樣,他都能靠多元技能活下來,這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競爭力!」在自學圈裡人稱「自學教父」的陳怡光,笑嘻嘻地以「蟑螂」期許從小沒上過一天學校,在家自學的一雙兒女:陳明秀和陳明哲。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一書,收錄了陳怡光、魏多麗夫婦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李偉凱)


曾登上Vogue雜誌的混血氣質少女陳明秀今年14歲,雖沒上過一天學校,卻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英文、波蘭文。在家自學的彈性給了她多元發展的時間條件:2011年她代表台灣前往泰國參加花式滑冰比賽,獲得青少年組冠軍;熱愛滑雪的她,1月取得加拿大滑雪教練執照。她還迷上攝影,喜歡用手機拍照,作品成熟別具風格。正值青春的明秀有沒有叛逆期?一口標準中文的波蘭媽媽魏多麗(Dorota Che-Wernik)甜蜜地說:「我都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陳明哲,今年9歲,漂亮俊秀的臉孔常登上親子雜誌,他喜歡芭蕾、熱愛烹飪,時常窩在廚房與媽媽學習廚藝。雖然是姊弟,陳明哲和陳明秀的學習風格差別很大。魏多麗說,光是同一家的孩子個性都不一樣,一個班二、三十個小孩的學習風格,差別一定更大,用同一套方法教學,學習效益絕對不好。

波蘭媽媽的教育啟蒙

畢業自波蘭華沙大學的魏多麗從小就喜歡教書,中學開始擔任英語家教,大學跟著當太空科技研究員的爸爸到台灣讀書,因緣際會成為1994年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一屆中歐獎學金的得主;她也是華沙大學第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漢學碩士,專攻白先勇與黃春明的作品。


▲今年14歲的陳明秀(右一)與9歲的陳明哲(左一)姐弟,學習風格大不同,在自學的環境中,更能依照個人志趣發展與成長。(圖/廖雲章 文/李偉凱)


喜歡閱讀與學習的她從小就很有主見,因著父親的研究身分,曾在台灣、美國、芬蘭求學,擁有跨國學習的豐富體驗,這樣的經驗使得她成為母親之後,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想法。

「為什麼要天天上學呢?」、「為什麼小孩都關在教室裡學習?」熱愛學習的魏多麗婚後與陳怡光住在英國時,為了小孩教育取得蒙特梭利教師證照,並在幼稚園任教。回到台灣後,希望讓明秀繼續上蒙特梭利學校,卻發現當時台灣的蒙特梭利幼稚園良莠不齊,遍尋不著適合的幼稚園後,他們做了一個勇敢卻自然的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

自學家庭一路走來,雖然辛苦卻也充滿樂趣。陳怡光和魏多麗溫暖開朗的個性,在自學圈頗富盛名,他們大方提供資訊與方法,也樂於分享經驗。他們最近還出版了一本《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整理了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

許多家長嚮往自學,卻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孩子的將來。陳怡光卻認為台灣人過度憂慮競爭力,完全搞錯了重點。他覺得世界已經翻天覆地了,台灣教育還在用他小時候,甚至是他爸爸小時候的那套填鴨制度評量教育,實在讓人很無力,這才該憂慮:「要被制度玩,還是玩制度?」

為何選擇自學

陳怡光認為,如今學校已不保證出人頭地,社會不斷改變,過去的優勢不見得未來會持續。如果成功失敗看的是結果,那從民國93年開始,大學生畢業生的失業率高於高中畢業生,這就是體制教育的成果。況且未來的世界變化莫測,單一的行業和技能隨時可能消失無用,「誰能預測20年後最夯的職業?」他希望能幫孩子準備謀生技能,「就算火星撞地球,他都有本事活下來!」但面對目前的教育現況,抱怨也沒用;若是沒有資源,就自己創造資源。

陳怡光說,大家都抱怨教育體制很爛,但是大家卻都不行動,還是把孩子往學校、補習班送,抱著花錢了事的態度,期望透過「別人」來強化孩子的競爭力,卻忘了關鍵是家庭。他強調:「未來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應該要訓練孩子,不要找答案,而是找方法!」

不少家長對自學理念相當傾心,卻擔心自學會讓孩子變得太封閉,以為自學就是整天關在家裡「自己學」。「不上學,怎麼交朋友呢?」陳明秀被這問題問過幾百遍,她淡淡地說:「同學不等於朋友啊。」雖然她沒有作息一致的手帕交,可是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不分年齡性別族群,「一般的青少年不會有泡茶的朋友吧,哈哈!」她指的是社區的退休銀髮族,會與她一起泡茶聊天。

陳怡光夫妻對小孩的人際關係抱持正面想法:孩子從小不斷有機會交新朋友,對於關係處理會比較成熟。他們會知道,今天就算被傷害了,明天也還有機會認識新朋友;就算往來親密,也終有分開的一天。他鼓勵孩子在友誼上嘗試,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判斷交往的深入與否,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經驗,也是孩子需要的生活能力。

陳怡光指出,學校才是「無菌室」,把同一個年齡,甚至智力發展差不多的人關在教室一起學習,越是所謂「菁英」的環境越是如此,而這樣打造出來的下一代,進入真實社會時,往往適應不良。台灣社會習慣的「補弱不補強」,才是最沒競爭力的做法。

多元文化背景的珍貴

當初選擇自學,就是因為希望讓孩子身處於多文化的環境,希望讓孩子可以參與母國的文化活動,但魏多麗觀察到台灣有很多外籍媽媽的小孩,刻意隱瞞媽媽的國籍,甚至不願意學習母語,她覺得非常可惜。


▲在家自學的陳明秀(左),可以利用時間完成媽媽魏多麗交代的各項作業。圖為,將同一個子母開頭的相片歸類編排,完成一本自製的字母相簿。(本報資料室)


媽媽可以做什麼?魏多麗建議,外籍媽媽絕對不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常常跟孩子講母語,讓孩子從小習慣雙語環境,甚至多跟有類似情況的家庭交流,讓孩子一起玩、一起說母語,她認為,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媽媽要對自己的原生文化有自信,孩子也能從中建立自己的自信。

此外,她認為台灣配偶面對強勢的主流文化,不必焦慮擔憂,因為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挑戰與工作機會,現在可能都還沒現身,若能在家庭內創造共學的多國語言文化,奠定孩子適應不同文化的彈性與敏銳度,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預備。

真實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陳怡光驕傲於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兩個小孩,從小就懂得延後滿足的道理。例如陳明秀從小就不會跟大人索討玩具,物慾很低,手機也是完全壞掉才換新。但她並不小氣,當她在公視看到募款廣告,發現公視缺錢,就決定賣手工麵包為公視募款,賺了1千塊錢捐款成為公視之友。

魏多麗補充,他們出國旅行看到有特色的紀念品,兩個小孩會商量,這個東西買一個要多少錢,如果自己買原料做要多少,算一算差很多,就乾脆自己去大賣場買材料回來做,為充滿異國風情的紀念品說故事、作海報。這個過程她學會成本概念,了解包裝行銷的重要性,還賺到零用錢,也發現賺錢真不容易。

陳明哲每次買東西都會比價,問爸媽:「這個貴不貴?」這種對物質的敏感,必須從小培養。陳怡光實踐「延後滿足」理論,從明秀兩歲開始,就會問她:「妳喜歡這個東西,妳會用來做什麼?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妳會如何使用它?」不斷練習的結果,兩個小孩都不會亂討東西,甚至連學才藝都要年度總檢討。明秀喜歡跟老師學新東西,但不願意反覆練琴,魏多麗就跟她討論:「妳只是在玩,不是在學,這樣不會進步,只是浪費錢!」

對於物質的不迷戀,來自於他們從小就問孩子:「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這句話不只問孩子,也問自己。他鼓勵其他家長,孩子的時間不多,所以更要好好珍惜光陰,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勇敢追求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並身體力行,因為教育是人生中「今天不做,未來成本會更大的」無悔投資。







新移民親子教育 點燃火炬計畫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國際家庭日前夕,內政部移民署與希望基金會舉辦「新移民愛家幸福健康走」,邀請新移民親子同樂。內政部宣布將與教育部合作,展開「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提供輔導服務,協助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學習。


▲響應國際家庭日並慶祝母親節,內政部與移民署6日舉辦「新移民愛家幸福健康走」活動,總統馬英九(右)、移民署長謝立功(左)等人宣布「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正式開跑。(圖文/黃士航)


小學生1成是外配子女

內政部統計,今年2月底為止,新住民人數已達64萬1121人,而100學年度外配子女就讀小學人數15萬8584人,占總人數10.9%,新移民人口儼然是台灣第五大族群。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台灣必須更積極看待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議題。

新北市是台灣新移民人口成長最快的地區,新北市早在2007年便針在新莊試行「火炬計畫」,協助新移民子女課業輔導,隔年成立新住民科,協助輔導新移民。之後新北市將火炬計畫推廣到全新北市2百多所新住民子女超過1百人的國小裡。

新北市教育局新住民文教輔導科科長夏治強表示,新北市編寫教材、小說和繪本,協助新住民子女學習,鼓勵民眾拍攝新住民生活紀錄片,讓民眾更瞭解新移民家庭故事。而為了讓新移民子女學習更順利,內政部今年參考新北市的「火炬計畫」內容,與教育部合作「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

學習母語更優秀

這項計畫由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輔導經費分為60、40、20萬元,每類各101所,推動關懷、教育和服務,李鴻源表示,經費已審核通過,未來將針對新住民子女人數超過100名或比例超過1/10的1974間小學施行。而新的學期開始,也將從3百多間學校開始推動。

李鴻源強調,將會修改掉不合時宜的移民法令,讓新移民享有平等待遇,讓新移民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到場參與健走活動的總統馬英九也補充,為了讓台灣成為新移民的故鄉,內政部修正政策更貼近新移民,讓新移民的父母探親停留時間延長至3個月等。

馬英九強調,新移民子女課業表現並沒有不如人,新移民家庭若能教導孩子學會媽媽的母語,會讓子女的語言能力更加優秀,「火炬計畫是要讓我們這些舊移民,協助新移民更加適應這裡的生活。」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訊息公告

徹底解讀從A到A+ 管理大師-柯林斯
《從A到A+》打破《追求卓越》的紀錄,成為史上最暢銷的商管書,使得柯林斯堪稱「全世界最被廣泛閱讀的商業作家」,快跟著我們一起徹底解讀這位管理大師。

媽媽也需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現代的媽媽其實應該要對人類的情緒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適當的給予自己放鬆休憩的機會,讓自己的身心得到舒緩,反而能帶著新的心情與孩子互動。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