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熟悉的工作模式,真的能提高效率嗎?
「報•連•相」也具有《減少不安》的效用
分析「報•連•相」的機能時,可以將從中獲得的優點來進行定義。
「報告」是下屬將過去發生的事情結果報告給上司,因此其功能為《傳達業務的狀況》與《傳達業務的結果》。那也具有《防止糾紛擴大》的效用。
「連絡」是與對方調整未來發生事情的內容。而功能在於《掌握對方的預定》與
《讓對方準備》。這也具有《防止調整疏漏》的效用。
「相談」是下屬將對判斷上有煩惱或困擾的地方對上司討論,功能是《傳達判斷上的煩惱》與《減少判斷錯誤》,具有《防止因判斷錯誤的作業耗費》的效用。
試著一口氣定義出它們的機能,是否跟你所理解的「報•連•相」有所不同?
對於能把交代的工作處理得很完善的下屬,並不需要密集地進行「報•連•相」。
反而是對工作不熟悉的下屬,若沒有進行「報•連•相」,會使管理者感到不安。
像這樣,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業務,也具有《消除上司的不安》的效用。或者也有
《消解下屬的不安》。所謂的商業溝通也可說是《減少雙方的不安》的活動。
於是接下來就把定義出來的機能整理成FAST圖吧。詢問每一項作業是「為了什
麼」,這是為了問出該機能的目的。然後針對找出來的目的,再次詢問「為了什麼」,探尋更確切的目的。經由這些動作便可掌握到真正的意圖,也就是真義。這正是「報•連•相」的行動應該達成的本質。
「報•連•相」真的有提高工作效率嗎?
首先請看看次頁的圖,出現了非常有趣的結果。「報•連•相」真正的功能、本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瞭解到,「報告」「連絡」「相談」只不過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單純的方法。換言之,進行「報告」的方式、進行「連絡」的方式、進行「相談」的方式,這些都不是本質。
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只要《防止糾紛擴大》、《防止調整疏漏》、《防止作業的耗費》以及《減少不安》即可。不需要拘泥於「報•連•相」這個形式。
但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是,若有其他能夠達成該機能的另一種方法,改成那個也無妨。
好比說,即使不用聽取報告,只要上司經常關心業務發展即可。而連絡的部份,只是作日期調整,雙方共同擁有日程表也就夠了。至於商量,就算不是上司,只要交代給能作適切判斷的人即可。
﹁報•連•相﹂是個非常好記的口號,但這樣會不會使所有的企業人士被框在這樣的﹁常識﹂裡頭?會不會甚至用進行「報•連•相」的優劣,來判斷該員工的能力呢?
像這樣一直拘泥於形式,「報•連•相」就會永遠進行下去。
即便企業環境已經在變化,但「常識」這個先入為主的成見卻不斷白白浪費白天的寶貴時間。你的職場又是怎麼樣呢?
放手過去,掌握未來
「菠菜」(譯註:「報•連•相」的旻發音與菠菜相同。)是卡通人物大力水手卜派最喜歡吃的東西。只要吃把菠菜就會立刻恢復精力,發揮超人般的力量。經營管理上也需要那樣的東西。
但企業人士卻被「報•連•相」奪走了大量的時間。從大批寄來的「報•連•相」
信件中判斷出重要及非重要的信,再明確地下達指示。這樣不僅無法恢復精力,還會大傷元氣。這樣哪能《提高工作效率》呢?
說不定這個原本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才進行的「報•連•相」,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與其不知所以然地進行「報•連•相」的作業,倒不如徹底《教育員工》才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吧?
在以前的企業環境中,上司為了掌握下屬的行動,會招開定期例會,並進行「報•連•相」。
但今後的企業環境會活用網路上的資料庫或其他的交流工具,能必要的時候,瞬間拿到所有資訊。只要設定在某條件下會啟動警報,也不需要靠人來監視。
- 限定企業內使用SNS服務網絡,就不需要特定某位上司來管理所有的人事物。好比說,某位員工將煩惱寫在上面,其他看到的人就能給予建議。
- 只要利用記憶存儲系統保管電子郵件與資料,報告用資料就不用每次都重新製作,只需要有檢索的機能,每個人都能查看資料。
- 組員們利用共同的日程系統,便可一眼看出是誰又做了什麼樣的預定,也能讓所有組員鍵入預約日期,再用自動通知來發送給全部的人。
- 只要使用雲端運算技術與閱覽末端技術,即可隨時處理最新的數據,也不需要指示各組織或機器將手上需發布的資料做更換。
管理者必須考量到的部份是關鍵機能。那就是思考「報.連.相」是「為了什
麼」。應該要緊握住關鍵機能,而捨棄形式上的手段。
從今以後,企業的環境會逐漸改變,也有愈來愈多的工具可以使用。要隨時擺脫過去的舊習慣,才能掌握未來。
唯有懂得這麼做的企業領導者,才能在繼續留存下來。因此,才希望各位能夠擁有機能性觀點,刪除無謂的事物,將改善行動做得更好。
........ 更多內容請見《成功者的想法跟你不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