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方面改變世界,另一方面剝奪人的工作,但不必然是兩面刃
Photo by Pixabay
近年 AI 快速發展,從科學、產業、進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讓我們工作更有效率,讓我們生活更輕鬆,但另一方面卻製造了恐懼,怕我們的工作被剝奪,怕中產階級被挖空,怕加深收入的不平等。AI 兩面刃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已久,科學家們建立各種模型,研究 AI 與經濟成長及就業的關連,發現不恰當的人力市場與教育政策,會降低 AI 帶來的正面效益,也就是說恰當的人力市場與教育政策,會有助於 AI 對經濟成長與就業,而不必然成為兩面刃。
不僅恐懼,AI 也確實剝奪了人的工作,近 15 年在美國就替代了 700 萬人。根據就業與教育指南 What to Become 月前的統計,美國四分之一的工作處於被 AI 替代的危險,機器人每年以 14% 的成長來替代人力,不需大學程度的工作會優先被替代,現在的新工作 25 年以後將不復存在,儲存、製造、運輸三大產業面臨全自動化的邊緣,過半的職場人需要學習新工作技術以保全職位,歐美的偏遠地區成為高危險失業地帶。
CNBC 一年前的調查報告說,平均 27% 的美國人擔心未來五年內自己的工作會被 AI 等新技術取代,各年齡層除了 65 歲以上不怎麼在意以外,24-64 歲之間擔心程度相差不多,唯獨 18-24 歲年齡層擔心的程度高達 37%,探究原因,可能是年輕在職場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對數位等新技術接觸的更多,看到未來的變化。至於擔心被替代的工作類別,從 45%到33%,分別為市場廣告、商業支援、車輛、運輸、零售、農業、保險。
在另一方面,AI 也增加了很多新工作,據史坦福大學AI學院 HAI 一年前的指數報告,AI 的工作需求過去十年增加了五倍,需求量最多的是機器學習,而深層機器學習成長最快,2015-2018 年間成長了 12 倍。AI 需要龐大電腦能量來運轉,也帶動了電腦的發展,以大型影像分類的演算法為例,訓練時間就較兩年前加快了 180 倍。其他需要 AI 發展的相關領域還很多,如企業軟體,資料轉型,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等。
現在看到了 AI 的兩面效應,那 AI 所創造出來的效益,會帶來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來彌補所造成的損失與社會恐懼?HAI 的學者們進一步研究來回答這一問題。他們分析 343 個美國都會區 2014-2018 年間的資料,發現大量徵求 AI 相關工作的城市,也同時有高度的經濟成長,但取決於城市對產業與教育的平衡,來創造以 AI 為基礎的就業機會,也就是有高科技的服務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從中獲益。
下一步,那與 AI 工作關連的經濟成長,對社會福祉有助益嗎?研究人員用蓋洛普民調比對。蓋洛普每天以一千人做五項幸福感民調:身體、社交、事業、社區、財務,研究人員把 AI 工作的數量與蓋洛普民調結果做關連,用人口特性與教育設施做控制元素,結果發現 AI 工作的成長,以經濟成長調配,與幸福感呈正相關,特別在身體、社交、財務的元素上顯著。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給公眾對 AI 的潛在負面影響做了更明確的闡釋,這也是首次 AI 幸福感的量化調查,不但有趣,在統計上也顯著,即使把控制因素如教育、年齡、產業組成等加入之後,仍呈正相關。結論雖然不代表 AI 是導致幸福的主因,但也因此進一步瞭解 AI 對社會的影響。
這一發現也給政策的制定帶來一個方向,例如城市可以制定一個智慧產業政策,藉投資 AI 的研究,來支援科技的創新,加上提升高等教育,就增加了成長的機會,經濟上的不平等就藉以平衡。研究學者認為,一個城市有受過教育的眾群,有良好的網路設備,甚至居民有撰寫程式的技術,就更能促進經濟成長,給大家帶來幸福。
二十多年前,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Clay Chhristensen 刻鑄了「破壞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驚動了全球產業界,當年的背景是興起的網路,也就是網路可以破壞傳統的營運,接受與否、產業陷於兩難,以後亞馬遜網路書店擊敗了實體書店,證實了結果。現在有些像破壞創新的第二波,背景是 AI,接受與否可能同樣的陷於兩難,不知有多少人能遠眺 AI 的亞馬遜書店?
(註)史坦福大學AI學院全名是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HAI,2019 年 3 月 18 日成立,由知名 AI 專家李飛飛教授,與哲學家 John Etchemendy 教授,擔任共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