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大仁科技大學 應用日語系陳錫宏老師
「家政婦三田」去年在日本播出時,在收視率高居不下且一度掀起「三田熱」的社會背景下,也讓日本的年輕人再次從網路世界的閱聽習慣中,回歸到過去守著電視觀看日劇的集體行動。在東日本大震災之後,這齣紅極一時的日劇,到底反映出日本社會的哪些現象?而又有哪些是值得身在台灣的你我省思的呢?
劇情一開始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因為母親的促逝而吵吵鬧鬧的一家人,配上冷酷無表情的家政婦(管家)。無擔當沒肩膀的父親其實在配偶的死亡後,一直調適不來,甚至還一度想離開三個孩子與公司的年輕女職員結婚;開始發現母親的溺死實則是因父親的外遇而母親才尋短時,大女兒完全無法接受父親的存在。爭吵、鄙視、仇恨,最後決定以叛逆來回報父親;老二(男)轉向暴力與叛逆;老三(男)則變成龜縮與封鎖自己的心;最小的女兒則天真浪漫地想一死了之去天國見母親。三田總是用機器人般的口吻,說出真實卻不堪聞問的答案;用「遵命」去回應每一位家人在衝動或無助時提出的愚蠢要求;用幾近暴力殘忍的手法去讓當事人醒悟:「沒有人要為誰的生命負責,與其責怪家人給我帶來的麻煩與痛苦,不如想想我又為家人做到多少?」於是乎像奇蹟一般地,家人彼此的心結一步一步地解開了。在撫平了大家失去至親的傷痛並再次地凝聚了家庭中每個人的情感之後,三田說出了自己更加不堪的過往時,每個人一直以來所累積的怨懟頓時轉化成朵朵蓮花,只想著要為三田做點事,要更愛家人一點,終於觀眾也在淚眼朦朧、深深感動中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
去年的3月11日,老天爺不問日本人準備好了沒,便把慘絕人寰的災難一股腦兒的推向日本。三田象徵的其實是慈愛的大地之母的巨大存在。男人婚前婚後始終遊戲人間,玩心甚重的他是在太太過世之後,在巨大的壓力下才開始學習當一個男人,做一個爸爸。孩子一夕之間失去了母親,他必須快速長大,不再有任性的權力,冷酷的管家從不給任何一句有溫度的話語,於是稚嫩的心靈開始有了自律及付出的慣性。而當每一個人的心態與精神素質都不再因巨大的傷痛而暴走亂竄,開始回歸自己應盡的本分時,真正的和平與安穩就出現了。原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碰撞與衝突,關鍵不在別人要去改變什麼,而是當我真正能夠放下,並且願意調整時,對方才因而開始跟著轉動而改變,於是乎諒解與和平才於焉誕生。這不也正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嗎?天地不仁往往肇因於人間無情,而只有人類再度謙卑地面對大自然,這所有的天災人禍才能夠漸漸消彌、雲淡風清。這齣戲可能正是日本人心中的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