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時痛心,用時更痛心的醫保制度」,在美國千萬別輕易生病
2014的冬天,紐約溫度下探零下18度,街道佈滿一層層像極了白色糖霜的瑞雪,然而忙碌的紐約街道卻因這遍地雪白而顯得格外寧靜與閑逸。對於一位從小適應台灣宜人氣候的女孩,即使在美國已闖蕩多年,也實在抵擋不住這波可創歷史紀錄的酷寒,連續十幾天被體內流感病毒折騰到早已氣若游絲。
「怎麼還不去看醫生呢?」某天跟台灣家人視訊,他們看著我身邊滿滿因擤鼻涕而揉成團的衛生紙緊張地問道。「我有去藥局買藥了,流感應該也快好了。」我看著桌上快見底的日用與夜用的流感藥水(cold&flu relief liquid),用緩和語調安慰擔心我的家人們。其實那時我內心好希望一覺醒來病毒就從體內消失,但往往事與願違,喝完多罐藥水後成效卻有限,在試了其他廠牌後兩到三天,咳嗽、流鼻涕與發炎等症狀才逐漸緩和。最後整整花了兩星期才痊癒的我提醒自己,往後絕不要錯過公司提供團體施打流感疫苗的機會。即使錯過,也一定要請我的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開處方籤(prescription)讓醫院額外替我施打。
美國人感冒,第一時間不是去看病
其實在美國這種具有複雜醫療保險體制的國家,我與大部份的美國人都有相同思維,在患上感冒或季節性流感後的第一選擇絕不是去診所掛號看醫生,反而是選擇去鄰近的CVS或Walgreens等連鎖零售藥妝店(類似台灣的康是美或屈臣氏),直接從架上購買感冒藥、增強免疫力的維他命C服用,然後在家養病直至康復。
Walgreens是美國最大的連鎖藥局
原因不外乎因為在美國看病,除了急診室(Emergency or ER)或緊急照護(Urgent Care)外,若前往小型門診或大型醫院看病都得提前幾星期預約,方便性與可及性皆不如台灣。美國醫療體系之所以演變如此,主要原因:ㄧ、確保醫療品質、二、高額醫療保費。
Urgent Care
在美國,為了確保每位病人皆能得到完善的診斷與治療,每位醫生一日看診數量是有限制的。換句話說,如果想見「名醫」,往往得花上數個月的等待時間,在就診完的當天必須立即預約數個月後的複診。
即使有醫保,看病一次仍需上萬台幣
其次是所費不眥的醫療保費與看診自付額,在美國醫療保險制度下,員工可選擇加入由雇主提供的醫療保單或者自行加入(opt-out)第三方醫療保險。醫療保單的部分除了月繳保費(類似台灣的健保費),前往醫院就診時還得支付像台灣的掛號費—co-payment,就診後的醫療費用如未超過保單規定的最低自付額度(deductible),就得由病患全額支付。超過自付額的支出,保險公司才會按照保單的規定替病患承擔大部分比例,但病患還是有少部分的共同承擔額(co-insurance,通常為15%~40%不等),直到自付總額度超過年度上限(out-of-pocket maximum,通常為數千美金),所剩費用才由保險公司全額支付。
由此可見,在美國複雜的醫療保費與高度自付額的制度下,外加完全不透明的診治費用,病患在就診後收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帳單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舉我流感的例子來說,從察覺身體不適到實際見到醫生,往往需要數天或一個星期。除了平時每月繳納的保費外,還得額外支付300-400美金不等的門診費用。這也說明為何大多數美國民眾,會選擇前往藥妝店購買僅數十美金的成藥後返家休養,而不是前往醫院就診了。
台灣vs.美國,誰的醫療保險好?
根據美國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2019的公開報告指出,在這兩大族群外,還有8.5%,也就是約2750萬介於18歲到64歲的美國人是完全沒有醫療保障的。原因不外乎負擔不起高昂保費、被裁員而失去醫療保險福利,亦或是換了雇主而新雇主無法提供。
這與台灣2300萬人民皆可享有的價格低廉、品質極高的全民健康保險服務是完全無法相比擬的。最後美國還有一群非常特別的族群--非法移民。這群人因為沒有合法居留身份而無法購買醫療保險,即使生病也害怕身分曝光被遣返而不敢去看醫生。當遇到突發傳染病肆虐(例如最近的新冠病毒或冬季流感),就會成為美國醫療體系的破口與公共衛生的極大隱憂。
缺少全民防疫觀念,病毒席捲全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各州爆發,大部份美國民眾因為政府當局沒有即時針對新冠病毒做公衛教育,而被誤導相信這只是個比以往流行性感冒稍微嚴重一點的另類流感罷了。被感染者甚至也以為自己只是感冒,還是照往常在藥局買成藥應付,同時仍跟自己的家人、同事互動而直接或間接地把病毒一層層傳染出去。更糟的是很多人因為沒有明顯症狀,仍舊正常參加集會或社交聚會,導致病毒傳播速度極快。普遍老百姓覺得在美國很安全,完全沒有危機意識,直到身邊有認識的人確診感染後,才漸漸知道這波疫情的嚴重性。
你OK,我先戴?美國人的口罩之亂
另一個與台灣不同的文化差異也加劇此次美國的疫情。疫情爆發初期,在美國街頭基本上還是不會看到有人戴口罩。當地普遍也認為「戴口罩不是一種防護措施。當你有嚴重疾病才需要戴,避免傳染給別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一開始也不提倡健康人群戴口罩,認為此舉不一定有防治效果。不過奇怪的是,那時就算我去藥局或超市買口罩也買不到,藥局員工無奈地說:「大家幾個月前就開始囤積口罩了」。
當肺炎在全球擴散,國外的口罩供應中斷。我想美國除了醫護工作人員外,有些真正生病的人也難以獲得具防護性質的口罩。「洗手至少洗足20秒」也是CDC提倡的自我防護建議之一,近期在我住家附近的超市,反而看到很多白人戴著像開刀房用的醫療手套選購物品避免接觸而感染。
防疫不只是政府的事,更要國民一起合作
在這場對抗肺炎的戰疫中,泱泱大國美國暫時交出較不理想的成績單。防疫是全民運動,需要透過聯邦政府在疫情初期對大眾進行防疫宣導、州政府跨州合作、結合民間業界公司,一起思考並尋找有效方法控制疫情。美國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材,資源卻尚未開發、整合。期望這不平靜的一年,各國政府及掌權者都能好好重新思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能更加注意國民的健康福祉。
隨著疫情持續升溫,美國許多公共場合已開始要求民眾在出入時需配戴口罩,並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文/Phoebe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07月號 訂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