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電子報】讓上網不再只是自我疏離,更期待對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等的真誠書寫!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 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 凝聚生活原味 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改變教育讓天賦自由。

第304期 2011/7/30

本期摘要

 
熱門專題:

《大科學》

好書推薦:

兩棲特攻隊

科文書摘

水晶球的生存之道

科文新聞 月球的水,天上來! 
 

    波霸珍珠、包心粉圓等都是台灣常見的冷飲配料,而有些商家也會以青蛙下蛋來稱呼這種外形跟蛙卵十分類似的美食,小時候也曾經真的以為粉圓是青蛙下的蛋,還嘗試過自己採集蛙卵,不過後來發現外形還是不太一樣才作罷,要不然真的撈回家吃下肚就有趣了。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兩棲類繁殖,主要是因為每一種類對於適應的溫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同一個水域裡,一整年往往都有不同的蛙種運用,秋冬季可能有台北樹蛙、盤古蟾蜍及長腳赤蛙等在這裡產卵;到了春夏天則會變成腹斑蛙、小雨蛙及貢德氏赤蛙的天下,這樣的生殖方式也可避免彼此蝌蚪的生存競爭。
兩棲特攻隊介紹最實用的38種台灣兩棲類簡易鑑別圖鑑。台灣的兩棲類包括各種蛙類及山椒魚,目前確認的紀錄種共有38種,奇特的生活型態讓兩棲類在生物世界獨樹一格,成功橫跨了水與陸地的兩個世界。

大科學
進來看看這本書 像股市崩盤、塞車、流行病、武裝衝突以及環境變化,都是從群體中突現出來的現象,要瞭解、預測和控制這些突現現象,得靠「複雜學」。本書將帶領各位走入「複雜學」的核心,這項新興科學包羅萬象,是真正的「大科學」,將帶動各種領域的新一波發展,同時又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相關。
……《進來看看這本書》

兩棲特攻隊
進來看看這本書 介紹最實用的38種台灣兩棲類簡易鑑別圖鑑。台灣的兩棲類包括各種蛙類及山椒魚,目前確認的紀錄種共有38種,奇特的生活型態讓兩棲類在生物世界獨樹一格,成功橫跨了水與陸地的兩個世界。

……《進來看看這本書》

 水晶球的生存之道

 兩棲類的卵沒有硬殼可以保護,只有膠質膜當做緩衝的介質,並且保持濕潤,因此大部分的兩棲類都是選擇將卵直接產於水中,以利於幼體孵化之後可以直接入水。
兩棲類的產卵形式雖然簡單,但不同種類的兩棲類在產卵策略上都各具巧思,像是山椒魚產卵的時候,會選擇將卵產在流動水域的石頭底下,除了隱蔽天敵之外,也可以避免高山陽光的紫外線直接照射,同時流動的水也會確保胚胎有足夠的氧氣可以發育。而溪流型的蛙類,產卵的選擇跟山椒魚十分雷同,例如梭德氏赤蛙及褐樹蛙,都是將卵附著於溪流的石頭底下,並且選擇流水比較緩和的區域,以避免蛙卵被水沖走,否則就前功盡棄了。
黑眶蟾蜍及盤古蟾蜍的產卵方式,則是將卵用膠質膜串成一長串,長長的像一條項鍊,產卵的時候會選擇將卵串繞在植物或是石頭上固定,以避免被水流沖走。古氏赤蛙及日本樹蛙產卵的選擇也很特別,牠們會選擇將卵產在靜水域,因為膠質膜沒有黏性,所以蛙卵彼此之間不會相連,不過一顆顆的卵會沾滿了泥沙,像極了散落在水中的小石塊,保護色極佳,不容易被天敵發現。一般人在觀察的時候,除非是很有經驗或者觀察力極佳,否則很難發現蛙卵的存在。
除了在水中產卵之外,在陸地上產卵也是青蛙的選擇之一,例如面天樹蛙就會將卵產在靠近水邊的落葉堆或者泥土裡,胚胎會在膠質膜裡面發育,等到水漲起來或者雨水沖刷,牠們就會順勢落到水裡。而艾氏樹蛙則會選擇在積水的竹筒或者小樹洞裡生蛋,生完蛋之後牠們並不會離開,而是留下來護幼,因為積水處的食物有限,所以雌蛙還會定期回來產下未受精的卵來餵食蝌蚪。

池塘邊的棉花糖
從小到大一直以為青蛙只會將卵產在水中,甚至覺得豆花裡的粉圓就是青蛙下的蛋,直到高中開始認真觀察自然,大學時期勤跑野外,四處拍攝記錄,我才恍然大悟這些野外的棉花糖到底是誰的傑作。
泡沫型卵塊是台灣蛙類最特殊的產卵方式,牠們會挑選靠近水域的地方,或者直接掛在水域上方的樹枝,甚至是菜園裡儲水的水桶也都是可供選擇的產卵地點,等到選定好地點之後,雌蛙就會開始分泌黏液同時產下卵粒,並用後腿當做工具開始攪拌以與空氣混合,作法如同我們打蛋霜般,後腿就是負責攪拌的攪拌器,雌蛙在攪拌的同時,雄蛙也跟著排出精子,然後透過雌蛙攪拌使精卵順利結合。
剛完成的卵泡顏色十分雪白,一旦表層跟空氣接觸之後,就會漸漸變成黃色或者褐色,同時表層也開始變硬,看起來乾乾的,不過卵泡裡層其實相當濕潤,是胚胎良好的發育環境。這種類型的青蛙採用的是質大於量的策略,每次只產下約幾百顆的卵,同時給予胚胎相當完整的保護,卵可以直接在卵泡裡面發育成蝌蚪,等到下雨時再將卵泡的表層融化,蝌蚪就可以順勢進入水中。
雖然卵泡將胚胎保護得很好,不過因為黏液的成分是多醣類,所以有時候會吸引螞蟻過來覓食,甚至也會被蠅類寄生產卵,成為裡面長滿蛆而無法孵化的卵泡。更奇特的是,青蛙在下雨天時可能會對環境產生誤判,以致將卵泡下在蝌蚪根本無法落水的區域,最常發現的就是將卵泡下在儲水桶的外圍,遇到這樣的狀況,常常讓我哭笑不得。

躍動的音符
從小到大看到的電視節目、雜誌或是廣告、卡通等,常常把蝌蚪畫成音符的模樣,因為蝌蚪圓滾滾的身體配上長長的尾巴,跟音符還真的有幾分神似,或許當初發明音符的人,靈感真的是來自蝌蚪呢!
一顆完成授精的蛙卵,經過約4小時左右的時間,胚胎就會開始進行細胞分裂,不斷分裂的過程當中會漸漸長出各部位的器官,首先可以分辨出形狀的是尾巴,然後肚子、眼睛也慢慢變得清晰無比,而末期的型態像極了一隻小魚,應該也可說是演化環節的一項證明吧!
影響蛙卵發育的條件很多,水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介質,再來就是溫度了,雖然有實驗證明較高的溫度可以加速卵的發育,不過對於不同種類的兩棲類來說,每種卵能夠適應的溫度也大不相同,但大部分對於高溫的接受度都較佳,甚至有溫泉蛙之名的日本樹蛙卵,可以在攝氏40度以上的水域生存。而低溫對於大多數的兩棲類來說,適應的能力相對就差很多,台灣山區海拔超過1000公尺以上,蛙類幾乎完全絕跡,只有少數幾種可以生存,不過山椒魚倒是可以在這樣的環境活得很好,高溫條件下反而無法生存。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兩棲類繁殖,主要是因為每一種類對於適應的溫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同一個水域裡,一整年往往都有不同的蛙種運用,秋冬季可能有台北樹蛙、盤古蟾蜍及長腳赤蛙等在這裡產卵;到了春夏天則會變成腹斑蛙、小雨蛙及貢德氏赤蛙的天下,這樣的生殖方式也可避免彼此蝌蚪的生存競爭。
(摘自兩棲特攻隊

 月球的水,天上來!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利用最新的次離子質譜儀(secondary-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技術,分析月球岩石中水的氫原子同位素比值,發現月球表面的水可能是來自於彗星的撞擊。 

地表水分子中氫原子同位素-氘的含量與氫的含量比值相較於標準海水(δD),大約是在-20%到+5%之間。比值大小主要受到水循環的影響,這和氧18與氧16比值的變化原理大致相同。地函中水的δD值則約為-10%,與大部分的隕石相同,顯示地球內部物質中所含有的水,與太陽系內側的星體有相似的形成過程。 

至於月球表面的水,受限於分析技術的限制,一直沒有δD值的量測結果。根據最新的次離子質譜儀技術,利用堆疊輔助氧化金屬半導體形式的主動像素感應器方法(stacked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type active pixel sensor, SCAPS),第一次將阿波羅(Apollo)計畫所採集到的月球岩石進行水的δD值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月球表面玄武岩中磷灰石顆粒內結晶水含量約在0%到0.6%之間,結晶水中的δD值則是大部分介於+39.1%到+101%之間。這個數值和彗星所含水的δD值相當接近,也暗示了月球表面岩石中的結晶水可能主要來自於彗星的撞擊。 

部分高原地區的玄武岩磷灰石顆粒中,結晶水的含量約在80ppm左右,且δD值約在+24%到+34%之間。這些玄武岩的形成年代可以上推至39億到44億年前,大約是在月球—地球撞擊事件之後,原本位於月球內部的水(其δD值應類似地球內部,約為-10%),因為氫的大量逃脫,導致了δD值的上升。 

另外有一個標本的δD值最低,約在-17.2%到-21.5%之間。可能是在後期發生隕石撞擊事件的變質作用時,受到太陽風質子打入所形成。由於太陽富含氫的緣故,其δD值約在-100%,因此太陽風質子若是混入結晶水中,就會降低原本的δD值。 

這次的研究結果,其實也呼應了過去對於地球上水的來源假說,認為小行星撞擊和彗星撞擊應該曾經為地球原始海洋注入過大量的水。看來大家現在會擔心的天體撞擊事件,當初可是改造地球環境的重要推手啊! 

原始論文:
Greenwood, James P., Shoichi Itoh, Naoya Sakamoto, Paul Warren, Lawrence Taylor & Hisayoshi Yurimoto, 2011, Hydrogen isotope ratios in lunar rocks indicate delivery of cometary water to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v4, p79-82, doi:10.1038/ngeo1050
Robert , François, 2011, Planetary science: A distinct source for lunar water? Nature Geoscience, v4, p74 – 75, doi:10.1038/ngeo1066 

參考來源: Nature Geoscience:
Hydrogen isotope ratios in lunar rocks indicate delivery of cometary water to the Moon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