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Discover Taipei日文雙月刊電子報】介紹與臺北相關的人文、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以日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帶著孩子玩自然

第369期 2014/03/07

本期摘要

 
熱門專題:

數學系列-《毛起來說e》、《毛起來說三角》

好書推薦:

《毛起來說無限》

科文書摘

《毛起來說無限》書摘

科文新聞 氯化鈉的化學式不只有NaCl!
 

  數學不是只是一門學科!許多「背」起來枯燥乏味的公式,可是應用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面向上。用三角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砲彈的射程、精確地圖的誕生以及天文測量法;「e」則和複利計算、行星軌道有關;用無限更能探討科學無窮的故事,和說書人毛爾一起踏進有趣的數學殿堂,一探這些知識背後的無窮樂趣。

數學系列-《毛起來說e》、《毛起來說三角》
 

《毛起來說e》
  說書人毛爾用數學家小傳、軼聞甚至虛擬對話,串連起e的發展原委,帶領你從十六世紀開始,探索e的驚奇。

《毛起來說三角》
透過這本書,你將目睹三角學如何從埃及金字塔裡萌芽、從古希臘乃至中世紀天文學家的手中茁壯,你也將認識許許多多偉大的數學家,跟隨他們的腳步,踏進有趣的三角殿堂,一探平面三角學背後的無窮樂趣。

《毛起來說無限》

  一條線段或一個量可不可以一直分割下去,近代物理學家建造粒子加速器想尋找「基本粒子」,宇宙的邊界在哪裡,讓梵谷說出「我在凝視無窮」的法國原野……
不管是無窮小、無窮多或無限延伸,「無限、無窮」這個概念深深吸引了從古至今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毛起來說無限》是以數學家的觀點,講述有關無窮的故事,而你也會發現:原來數學是研究無窮的科學。

 

毛爾 /  著 
        芝加哥羅耀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數學史教授,多年來於許多數學和數學教育期刊發表文章,包括《數學教師》(Mathematics Teacher)、《國際科技數學教育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此外還著有《毛起來說三角》(Trigonometric Delights,天下文化出版)和《To Infinity and Beyond》,均獲得極高的評價,並已譯成多國文字。

……《進來看看這本書》

 《毛起來說無限》前言

  許多思想家想過無窮的問題。一線段或一個量是否可以一直分割下去,或者會得到不可分割的點或「原子」,這樣的問題讓古希臘的哲學家議論不休。現代的物理學家,承繼過去的香火,還在為同樣的問題奮鬥,用巨大的粒子加速器來尋找「基本粒子」(意思是,整個宇宙就是由這些基石建造起來的)。天文學家則從尺度的另一極端──無窮大,來思考無窮的問題。宇宙是無窮大嗎?無論誰觀看著清朗的星空,似乎都會這麼想。還是宇宙有邊界,過了邊界就什麼都沒了?有限宇宙的想法似乎有違直觀,如果我們固定一個方向一直走,難不成會碰到「邊界」?各位往後就會知道,要了解無窮,直觀是個不好的指引。

  藝術家也處理過無窮,他們把這個概念畫在畫布上,或寫成文字,而成了文學瑰寶。梵谷凝視著眼前一望無際的法國原野,說出:「我在凝視無窮。」巴斯卡(Blaise Pascal)以慣有的陰鬱眼光看世界,嘆道:「無窮空間的永恆寂靜使我深感恐懼。」而另一位學者布魯諾(Giordano Bruno),欣喜於宇宙無窮的想法而說出他的名言:「打開門窗,你可以看到無盡的蒼天。」為了這句話,他被逮捕,受到宗教裁判而判了死刑。

  但無論如何看待無窮,最後總要回到數學,因為在這裡無窮的觀念有其最深的根源。有一種觀點說,數學就是研究無窮的科學。日本數學會編纂的《數學百科辭典》中,「無窮」、「無窮大」、「無窮小」等詞在索引中就出現不下五十次之多。事實上,如果沒有無窮觀念,很難想像數學還會存在,因為小孩子學數學的第一步,數算1、2、3…,就是假定每個數之後都有下一個數。幾何中最基本的觀念直線,也一樣基於類似的假定──理論上我們可以把直線的兩端一直延伸出去。就連在機率理論,這類看似關於「有限」的數學領域之中,無窮的觀念竟也扮演微妙的角色:擲一個銅板十次,可能得到五個正面五個反面,也可能六個正面四個反面,或其他的可能,但當我們說「擲出正面與反面的機率各半」,其實已經暗自假設了無窮次的丟擲會得到一半一半的結果。

  我第一次遇到無窮,是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有人給了我一本《哈加達》(也就是出埃及的故事),它的封面圖中有個小孩,手中拿的就是這本書。當我再看得真切,發現小孩手中那本《哈加達》的封面上出現同樣的畫面。很有可能,那個小畫面中的書封上也有這個畫面──不怎麼記得了。但我清楚記得有個想法一直縈繞在腦中:假如真的畫得出來圖中的圖中的圖……,可以沒完沒了!這種可能性實在有趣;當時我還太小,不知道有一位荷蘭藝術家艾雪(M. C. Escher,那時還沒什麼名氣),也深受同樣的想法吸引,把它表現在畫作中,在他技巧所及的範圍,盡量把這種重複的過程帶到極限。

  許多年之後,我另有一次機會碰到無窮,一種情境完全不同的邂逅。有一天晚上,我在華府的康乃狄克大道逛街,無意中站在一座矗立於人行道上的大型抽象雕像面前。一塊銅牌標示這件作品的大名:「無窮之極限III」。它由一個巨大的銅環及繫於銅環兩端點的一個螺旋狀物所組成。拉長了的螺旋狀物似乎可以旋轉,所以我輕輕碰它一下,心想它會轉動起來。想不到一個暗藏的警鈴大作,尖銳的響聲著實把我嚇得半死。驚魂甫定,內心自忖道:「汝不可觸摸無窮!」

  無窮的概念,帶給世世代代的人許多興奮與驚訝之情,在往後的各章裡,我試著把這些故事拿來與讀者分享。某種程度來說,我的故事是主觀的──我以數學家的觀點來說這故事,因而意味著,我得面對想為門外漢寫一本科普書的任何一位科學家都會有的迷惘:如何用非專家可了解的語言,把作者的意思呈現出來,同時又不會讓他的學術同行說他不夠嚴謹。就數學而言,這種迷惘更為深刻。

  這本書是要給一般讀者看的,所以在文字間我盡可能不用「高深」的數學。(當然,熟悉一些基本代數絕對沒壞處。)一些特別的數學題材已經搬到附錄裡了,讓一般的討論內容保持流暢。大體而言,各章之間只有鬆散的連結,所以跳過少數幾章不讀並不礙事。如果讀者只想隨興瀏覽,也可以享受有關無窮的許多插畫與圖片,以及許許多多的名言佳句和詩文。

  寫書時許多朋友幫了忙,我要感謝他們。尤其該感謝同事Wilbur Hoppe及Robert Langer,他們讀了手稿的大部分,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建議;感謝Blagoy Trenev,我不斷的打擾他,問他用詞與寫作風格的問題;感謝Hilde Bacharach及Raffaella Borasi,他們告訴我兩首描述無窮的美詩;感謝Ruth Ollendorff,讓我讀了她的亡夫許多未發表的文章,我也把這本書題獻給已過逝的Franz Ollendorff教授;感謝Mary Besser,她編輯大部分的手稿,對最後的定稿也幫了很多忙;感謝Lynn Metzker,大部分的線圖是她畫的;感謝威斯康辛大學Eau Claire分校及密西根州的奧克蘭大學,他們給我兩筆經費,大大支援了我的工作;最後要感謝Birkhäuser Boston出版社的編輯及製作群,經他們的特別努力,才使這本書得以出版。但更要特別感謝的是我的母親Luise Metzger,她長年下來給了我豐富的文化薰陶,還要感謝我的太太Dalia,有她的鼓勵與耐心,我才能在許多個夜晚把她冷落在家裡而留在辦公室裡寫書。要不是她們兩人的支持,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後一句附筆。在進行任何討論之前,數學家一定要說清楚他所用的符號。請大家注意,我在本書裡用的「他」字,泛指「他或她」。如果你認為我的用詞比較傳統,那只是為了簡潔的目的。

 


             (摘自本書前言,更多內容請見《毛起來說無限》

■ 氯化鈉的化學式不只有NaCl!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科學家發現,氯化鈉在高壓下有其他的穩定結構,如Na3Cl、Na2Cl、Na3Cl2、NaCl3和NaCl7,若根據過去所學的化學原理,這些結構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據化學八隅體規則(Octet rule):週期表中第一與第二週期的元素,傾向得到或失去電子,使其擁有如惰性氣體穩定的電子組態。氯化鈉常作為典型的例子,鈉原子容易失去一個電子、而氯原子容易再得到一個電子,當兩者接觸後,因電荷的轉移形成電性相反的離子,彼此產生靜電力而互相吸引、結合成離子化合物。離子化合物通常是一堆離子群集,以規則的方式排列,每一個鈉離子被六個氯離子包圍,每一個氯離子也被六個鈉離子包圍,整體而言,就是一個鈉離子配一個氯離子,沒有其他的選擇。

  中國農業大學應用物理系張葳葳博士與同事,首先計算在高壓狀態時,可能穩定存在的氯化鈉結構,再以實驗確認這些穩定態是否存在。他們發現,在所有的實驗壓力範圍內(從10GPa~80GPa),NaCl一直都是穩定的化合物,不會自然分解,若要產生新的結構,需要在加熱的情況下,添加過量的Na或Cl2才能達成。化合物Na3Cl、Na2Cl、Na3Cl2、NaCl3與NaCl7在理論上均為穩定的高壓化合物,而Na3Cl及NaCl3已在實驗室中被合成出來。這個研究發表在12月20日的Science 期刊上。

  讓科學家勇於搜尋氯化鈉其他結構的動機,只是出於好奇。這個研究的第二作者,紐約州立大學歐肯諾夫(A. R Oganov)博士表示:「當化學課本說這種化合物不可能存在時,『不可能』究竟是什麼意思?」在一般狀況下的不可能,在特殊的情況下,或許就有機會變成可能了吧,因此,「『不可能』的意思,是能量還要再高一點才行。」

  尋找高壓化合物有意義嗎?在高壓下,物質轉變為更緻密的結構,表示構成物質的原子間距縮短、進而改變原子間的鍵結方式,這些新的高壓產物,可能有其獨特的性質,是事前無法預料的。比如科學家發現在Na3Cl的結構中,純Na層,被夾在NaCl層中,NaCl層有絕緣的作用,純Na層可以導電,這就像是二維的導電材料一樣,未來有其發展的潛力。

  另外,這也有助於理解我們腳下的世界。地球中心壓力可達360GPa,相當於有355萬個大氣壓,若簡單如氯化鈉的化合物,會因高壓而產生結構轉變,類似的轉變也可能發生在地球內部的物質。例如,已有其他研究說明,在地球地函底部厚約300km的D”層,可能是由矽酸鎂(MgSiO3)結構增密所造成的[註一],是否還有未解的觀測現象,是來自其他物質高壓結構的轉變,也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參考新聞:

1. SonyBrook Newsroom:SBU Team Discovers New Compounds that Challenge the Foundation of Chemistry

2. PHYS.ORG:Salty surprise: Ordinary table salt turns into ‘forbidden’ forms

參考資料:

1. J. I. Insa, Reformulating table salt under pressure, Science, 342, 1459-1460, 2013.

2. Zhang et al., Unexpected stable stoichiometries of sodium chlorides, Science, 342, 1502-1505, 2013.

註一:請參考廣?敬,〈地球深處的神秘礦物〉,《科學人》102期52-65頁,2010年。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