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國出版協會文學藝術出版工作委員會2011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30多家文藝類出版社的社長總編輯圍繞“數位化背景下的文學出版”話題,展開討論。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司長吳尚之、中宣部出版局副巡視員張擁軍、中國版協常務副秘書長黃國榮等向出版社發出政策向好信號,給焦灼中的出版人吃了一顆定心丸。與此同時,會上傳出的“手機閱讀躍升數字出版產值第一位”的消息讓文藝社的掌門人亦喜亦憂。
300本書的200萬收益。今年,作家出版社給劉方(作家社總編室主任、中作華文數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訂的目標是1000萬元營收。作家社與中國移動合作後,去年300本書的營收達到200萬。其中有10本書當年的電子版收入超過紙質圖書版稅。除此之外,還與亞馬遜kindle合作,協定在以美國為代表的197個國家開通中文閱讀頻道,收入增長迅猛。
儘管小有收益,劉方還是被不斷出現在眼前的同行們追問:“200萬元就是盈利模式嗎?”在人們苦苦追尋的數位出版盈利模式中,專業出版資料庫以及定制服務是公認走在最前面的。但專業出版領域數字出版呈現出的機構訂閱、即時檢索更新、工具性質、目標讀者固定等特性在大眾出版領域幾乎找不到對應的要點。
作家社與移動公司合作的初步成功並非預示著所有文藝社自此找到了數字出版的康莊大道。此次會上,總署公佈的資料顯示,手機出版已經超過網遊以340多億元位元列數字出版產值第一位,雖然其中彩鈴、遊戲等也納入其中,但手機終端的強勢已顯露無遺。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姚雪雪告訴記者,社裡目前與中國移動合作,每月有6萬元的收益,但品種並不多,遠未達到規模效應。不少出版社社長在會上反映,之前一直疏于與運營商合作,抱持“做不做無所謂的心態”,加上文藝社的優質資源令不少平臺商“虎視眈眈”,“被忽悠過多次”的文藝社對合作夥伴的選擇均比較謹慎。此次,作家社的案例讓他們看到“盈利”的可能。
刨去做技術商、大體量大規模的管道商、硬體商的可能性,文藝社能做的只有內容和平臺。從內容看,文藝類出版社每年的新書品種幾百到上千不等,並且很多優質資源還在不斷被分割和搶奪。從平臺看,文藝社所屬的出版集團公司大多開始投入大量資金打造各種數位基地或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的平臺是否能夠聯通出版機構和終端讀者,最終將成為問題的關鍵所在。
文藝社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品牌優勢無需謙虛。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在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數位出版短期內看終端,中期看平臺,長遠看內容。他呼籲文藝出版社通過文學藝術出版工作委員會聯合起來,聯手打造文學藝術出版平臺,成立“股份制公司”亦有可能。作為管理部門,總署也會適時給予支持。
需要改變的是什麼?當大多數人還在琢磨如何打通賣場和管道行銷鏈條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著手提供數位出版服務與推廣。劉方透露,公司目前招收的人沒有一個來自傳統出版機構,全部從“網商、快速消費品等行業挖來”。目前新聘員工人數已增至50人。“現在我們做的推送是針對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以及APPstore這樣的物件。”
會上,有業內人士提到,由紙制書直接轉化過來的電子書(1.0版本)或許能夠挽救大眾出版。去年,亞馬遜和蘋果讓出版商的利益實現了博弈中的共融,美國的大眾出版平穩轉型。過去兩周,企鵝出版集團、西蒙和舒斯特公司以及禾林出版公司等紛紛披露了第二季度和上半年營收報告。綜合來看,各出版商總銷售額穩中有降,數位產品收入有所增長,印刷產品收入繼續下滑。在中國,電子書的銷售管道以及版權問題使得1.0電子書處於尷尬境地。眼下,除了手機閱讀基地,百度收購番薯網40%股份,當當網已經開始醞釀電子書的銷售平臺。在未來,也許有更多直接連通終端的管道會被打通。此時,似乎文藝出版社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通路的出現,並且帶來能賺錢的“盈利模式”。
當然,出版社仍然有事可做。數位化背景下的版權合作本身有很高的產業價值。要命的是,不少電子版權不在出版社手裡。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談及目前中國數字版權的引進境況相當無奈。“由於國外版權方對中國市場環境的不信任,大多數字版權都拿不到手。”不少出版社的社長對數字版權的管理頗為頭疼。“作者在簽出版合同時不願意簽數字版權,甚至有的將合同中的相關條款劃掉,希望日後找到更大的運營空間。”
可以預見的是,想做數位出版的企業必然會傾盡全力拿到作者手裡的電子版權,同時也將面臨作者不斷加碼的預付要求,文藝社不可避免將捲入這場爭奪戰。目前國內現有的法律法規,對數字版權的定位尚不明晰,究竟是獨立的權利還是附屬權?國家正在醞釀修訂《著作權法》,新法中的數字版權是否會成為出版社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還不得而知。
中國出版協會文學藝術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潘凱雄依然呼籲大家對數位出版要進行安靜的思考。“雖然資料宏大,未來光明,但問題仍然很多。縱然電子書1.0模式給美國的大眾出版帶去了新機,但是否在中國就能適用,還值得探究。”
數位時代,出版社對於書籍的挑選、內容的編輯和版權的運作顯得尤為重要。有幾十年積澱的文藝社們在內容、編輯力、品牌方面的優勢仍然強大。也許現在需要的還是時機和等待。
來源:中國圖書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