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我接到三民書局的編輯來信,邀約撰寫一本熟年主題的作品。三民的責任編輯說,這是三民即將推出的一套熟年計畫叢書中的一本,這套叢書老闆非常看重,而之所以會有熟年系列的發想,是因為老闆的一些朋友向他反映,沒有寫給熟年世代的書可以看。
無獨有偶,就在新書出版之際,我發現國內另外一家老字號的出版社太雅出版社(隸屬晨星集團),也推出了一個熟年書系「熟年優雅學院」,陸續翻譯出版了不少國外熟年世代作者為熟年讀者操刀撰寫的作品。這個系列的特色出版品是,熟年作家撰寫熟年生活主題,鎖定熟年世代的消費者。
行銷學說,當你在不同的地方看見同樣一個主題的事物都被人談論時,代表即將成為一個熱門潮流現象。
熟年世代即將到來,過去十餘年只是在統計數字上呈現的社會變遷趨勢,2015年之後卻是實際開始發生的現實,實際上越來越多熟年世代的朋友從工作岡位上退休,有錢有閒健康狀態也良好的這群人,需要社會提供大量足以令其消費或休閒的活動,出版品自然也是熟年世代的重點消費項目,更別說熟年世代是一個更習慣閱讀紙本而非數位產品的世代,出版人自然不容忽略錯過。
的確,過往台灣出版界的圖書消費主力落在25~35歲之間,特別是35歲以下的未婚單身女性更是圖書消費大宗,市面上也充斥著做給年輕人讀和買的書,可是未來的經濟實力與人口結構都是熟年世代遠勝於青年世代的情況下,出版人如果不調整出版策略,好比說明明就已經少子化情況十分嚴峻還繼續投入童書、教養書、親子書,還有青少年生活指南書的出版,卻罔顧熟年世代的閱讀需求,然後再來抱怨出版產值衰退那是很奇怪的事情。
最近幾年,國家圖書館在出版社申請ISBN時在請出版社勾選適合閱讀之年齡項目上特別開闢了樂活世代一項,目的就是希望掌握出版界專門為熟年世代製作出版品的狀況。很遺憾的是,出版人若不是忽略此一統計數據的意義而沒有勾選,就是整體台灣出版界都還極度忽視熟年世代的閱讀需求,出版了將近四萬兩千種新書的二零一四年,適合給熟年世代閱讀的主題專書竟然不到百種,顯見台灣出版界對熟年讀者的閱讀需求之忽視。
前一陣子知名出版人老貓先生拿一些數據分析了台灣出版產業的衰退問題,從文章看起來讓人憂心忡忡,也又有很多出版人直覺地拿出讀者不買書不讀書的論點來附和這篇文章,姑且不論該文所使用的統計數字過於簡化了台灣出版產業的真實狀況(出版社方看待出版產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直接以新書出版與新書營收產值作為出版產值,忽略了一個社會的出版產值還有外文書二手書等等其他品項之作品,以及書籍製作過程所產生的支出成本是否該納入廣義的出版產值也是一大問題),然而,衰退的原因有很多,人口結構的變遷下所造成的閱讀需求改變也是產值衰退的可能性之一。當有越來越多人從書店空手而歸時,出版人該檢討的不是讀者不買書不讀書,而是為何自己無法出版市場需要的作品?
就說人數日漸成長且有錢有閒的熟年世代,寫給這些人看的書遠比寫給少子化日漸嚴峻的青年世代看的書少多了,君不見市面上一堆指導二十幾年輕人該如何定位自己人生與未來的出版品,卻甚少指導熟年世代該如何發展人生下半場的書籍嗎?
出版不能獨立於社會環境的需要而獨自存活,出版是一門反映社會趨勢潮流與社會需求的產業,雖然偶爾有創新之作可以引領社會變革,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出版都是反映社會需求的一種工具,出版人出版市場需要的作品,藉此牟利。
如果出版人非要逆著社會結構的發展趨勢蠻幹,出一堆市場不需要或已經超額過度供給的出版品,非要在廝殺激烈的紅海市場裡爭勝負,再來抱怨產值衰退是很不負責任的作為。
我們應該檢討的是,自己究竟了不了解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於閱讀市場的衝擊?面對此一衝擊該如何調整出版策略?該出版甚麼書給逐年壯大的熟年世代?日本有專門為熟年代量身打造的時尚雜誌,台灣則連一本像樣的熟年世代閱讀的代表性雜誌都沒有(台灣是有雜誌專門鎖定熟年族群,但其銷售與影響力似乎仍顯不足)。
樂齡閱讀潮已經到來,就看眾家出版人是否願意認真以出版品回應這個最後的紙本世代的閱讀需求?出版產業的總體產值也許繼續衰退且難以逆轉(畢竟台灣的人口減少情況也只會越來越明顯),但產業內的此消彼漲情況還是繼續存在,是否抓對人口趨勢出對書給會買書且需要買書的族群,將影響未來十年的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