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注音壓垮小一生的信心
作者/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八十歲阿嬤常在電腦上點一點,打開檔案看照片或是上網讀一些資料。有一天,她決定要學打字寫信。我做老師,兩人打開word檔,先把輸入法改成中文模式。下手前阿嬤先問:「打什麼?」我們就由午餐吃的東西開始。首先,在鍵盤上找個別注音符號的位置就需要一些時間。好多次,阿嬤會說:「剛剛不是才打過 『ㄨ』,怎麼找不到?」但這難不倒她,多練幾次,阿嬤不再抱怨鍵盤。只是,阿嬤不知怎麼拼出一個字音,好幾次練習還是拼錯,挫折的阿嬤說:「我會說國語,怎麼不會拼?」不過,這也難不倒她,我們一起逐音拼出,如ㄊ、ㄧ、ㄢ(天),只是有些音如ㄉㄊ或ㄢㄣㄤ,還有四聲中的輕聲、二聲和三聲的分辨,真是「考倒師父」。我們就以全字音如地方的ㄉ、台灣的ㄊ來分辨首音。而字形上的特徵,如有尾巴的ㄣ或是倒三角形的ㄡ,是阿嬤自己找出辨識的方法。目前阿嬤有幾個練習檔案,成績還不錯,只是聲調還是問題。當阿嬤大聲或用力唸出字音,不確定的問:「四聲嗎?」我說:「沒聲(表輕聲)。」「怎麼會?」阿嬤回應。不過,阿嬤沒有放棄,雖然ㄛㄜㄡ三音,還有三拼中間的ㄧㄨㄩ都是陷阱。
注音拼音是很人為的,注的符號和口語很不一樣,如總統府。或說,以符號表徵聲音很抽象,沒什麼道理,如ㄒ和ㄒㄧ都唸 「西」。小一生學拼音,其實是靠記憶力,把每一個符號表徵的聲音記下來。記憶好的考得好,不練習的學生就表現欠佳。注音符號是為幫助辨識許多國字,但是不是一定要用注音符號?過去漢末曾有「反切法」,就是用國字來注音的方法。重要的是,不是所有小一學生一下子(十週時間)就學得會。
我不否定注音符號扮演的角色,問題在剛進小學就被注音符號擊倒,實在冤枉。學生或許可以記得三十七個符號,但不一定會用來拼音。他或許記得教過的字音,但遇到新的字音就拼不出來。此時,成人要允許他慢慢體會。若一直不能拼出新字音,也不勉強,因為習讀國字不是只有使用注音一途。
當我們比較上手時,阿嬤突然發現:「怎麼打字寫的文章都很幼稚。」這反映了有限的認知資源。要費力氣去拼音輸入或手寫字,又要想寫什麼時,自然就讓要打、要寫的變簡單些。阿嬤的學習讓我想到小一新生即將展開的學習旅程。旅程很長,不要一開始就弄壞了心情。我們需要多一些同理心。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雜誌第38期《生涯探索時代,讓孩子學會選擇》)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