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總希望孩子別輸在起跑點上,所以將近一半的學齡前兒童都曾學過才藝或補習,然而,判斷孩子適不適合這項課程之前,可先評估孩子的身心發展情形,並根據特質栽培與加強不足之處,才能讓孩子學習與快樂並重,進而奠定正向人格的基礎。
根據兒福聯盟近年來的調查,0∼6歲的兒童中,有47%學過才藝或補習,其中42.5%在3歲前就學過,並以肢體類的才藝最多,再來是美術、音樂及語言類,緊接著是珠心算數學、潛能開發等其他類型。
爸媽想法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爸媽的角色扮演了左右孩子命運的關鍵,孩子未來的人生與爸媽的想法密切相關,所以不管是教養、做任何決定、說任何話,爸媽對孩子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一定要思考確認後再行動。栽培孩子,並非大範圍撒種,再看他往何處發芽,或是為了補足自己兒時的遺憾,否則不但勞民傷財,也會讓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虛度、浪費在不適合的才藝項目上。
孩子準備好學才藝了嗎?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替孩子選擇才藝呢?上了這個課程有何用處呢?還是,現在流行什麼,就跟風報名呢?建議爸媽,可先做好以下2項評估:
評估1:孩子身心發展情形
實際上,選擇課程必須參考孩子的發展里程碑,以及身心發展進度。以肢體類課程而言,可先從大肌肉的活動開始,再進行到小肌肉精細動作的課程,以彈鋼琴為例,除了要運用手部小肌肉的肌力與協調外,還需要肩膀、背部等大肌肉去穩定上肢,且軀幹的核心肌群也要有力量坐好、坐直才行。
若想提早給孩子學鋼琴,就要觀察孩子的發展是否已做好預備,如果能力相差很多,其實晚一點開始學也無妨,以免有天份與興趣的孩子,因為身體還沒準備好而學得很辛苦,或是對學習失去熱情。
評估2:根據特質栽培.加強不足之處
讓孩子學才藝這件事,除了要考慮身心發展之外,還必須根據特質栽培、加強不足之處,提供以下2個原則給爸媽做參考:
1.瞭解孩子的特質與欠缺的能力,需要透過細心觀察:例如:寶寶從小聽到音樂很有感覺、會隨之起舞或哼唱,或是喜歡敲敲打打等,爸媽就可以選擇音樂類課程。又或者,孩子在確實開口說出正確的字之前,就充滿溝通意願,之後會講話後,發音更是正腔圓又清晰,表示孩子的聽力和語文能力不錯,可考慮及早學習外語。若是孩子動作發展快速及敏捷、肌力好又充滿電力、協調反應也佳,體育技能類就是很好的選項;而喜歡拼圖、積木等組合類型玩具的孩子,又具有耐心毅力與創造力,便可試試建構類或設計程式的課程。
2.若孩子某方面能力不好,不該解讀為沒天份或沒興趣:如果爸媽做了這樣的解讀,可能讓孩子對這些事從此失去興趣,因此爸媽仍舊可適度引導孩子學習,說不定會開發他的新潛力,尤其是有益於健康的體能類,更別輕易對孩子的能力下判斷。
【完整內容請見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本文由媽媽寶寶《bobo小天才》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