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我以一位《英雄志》多年讀者應孫曉先生之邀,參加由安徽廣電所舉辦的「《英雄志》改編電視劇簽約儀式」。現場來了許多的大陸電視、平面記者,安徽省的政界、軍界、廣電局官員以及安徽廣電集團的高層都出席了這場盛會。由現場蒞臨嘉賓的身份,以及主辦份所準備的陣仗,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安徽廣電對這次《英雄志》改編電視劇的重視。
儀式結束後,記者問我:「你看了《英雄志》十年了,是什麼動力讓你願意看這部書這麼久?」
是啊,一轉眼,《英雄志》已經連載超過十年了。曾經聽孫曉先生提起,《英雄志》剛出版的時候,恰好是《大唐雙龍傳》熱賣的時代。那個時候,為了促銷,還曾經在光華商場推出「買一本《大唐雙龍傳》送一本《英雄志》」的方案。後來,講武堂到當時台灣數一數二的原創小說論壇「六藝藏經閣」連載。「六藝藏經閣」特殊的地方,在於他不但是個作者與讀者討論的地方,還是個創作者與創作者彼此切磋討論的地方。《英雄志》一在「六藝藏經閣」推出連載,很快便引起熱烈的討論,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注意到這部小說。
近年來,在網路上討論武俠小說的地方,每當有人鬧書荒,總會有人推薦《英雄志》。而《英雄志》在連載到一半,便從一個月一本、半年一本,推遲到一年出版一本,當時網友們便曾在網路上攻擊,說「故意拖到一年出一本,一定是因為作者賺翻了」,也有讀者對孫曉獨立出版的作業模式感到不解,認為「為什麼不交給大出版社發行」?
其實,若真的有人願意出版《英雄志》,當初孫曉又何必採自費出版的方法?而認為作者因為出版《英雄志》賺翻天的讀者,可能是真的不了解在現在的台灣社會,要把寫武俠小說當正職,有多困難吧?
然而,即便是一年一發,《英雄志》還是在2009年的農曆新年,無限期延遲大結局的出版。當時,孫曉甚至灰心的在網路上表示,也許創作完《英雄志》,他便會轉職為業餘作家,這輩子能再寫五十萬字,便要偷笑了。
這對閱讀過孫曉《英雄志》、《隆慶天下》,並且了解孫曉未來的寫作計劃,對孫曉尚未動筆的現代武俠三部曲《國寶》、《騾王》、《少年小鮭》,以及壓箱大作《國魂》期待不已的眾多讀者們,是多麼令人難過啊?
就在《英雄志》的讀者們,對結局漸漸失去熱情的時候,轉機卻發生了。
2011年,曾經製作新《水滸傳》的安徽廣電團隊,決定將《英雄志》改編成電視劇!
《英雄志》是一部在台灣獨立出版的武俠小說,它之所以會被對岸的影視集團給相中,起因最早為韓國Kam-Media買下了英雄志前四冊的翻譯權,而後大陸的京華出版社因為看了「韓國版《英雄志》」而在大陸引進發行《英雄志》,有人在機場買到了這套由京華出版的簡體版《英雄志》,而後才有了2006年第一次的開拍。
這次《英雄志》改編電視劇的劇本,將由最近剛在台締造漂亮收視率的《水滸傳》編劇溫豪杰先生操刀,溫先生是個挺幽默風趣的人,當他知道我是1985年出生時,還故作驚訝的說:「原來我們都是八零後的呀?」
簽約會開始,作者孫曉先生上臺講述了《英雄志》小說的核心主題,該篇演講深入精彩,贏得與會嘉賓的熱烈掌聲。(全文可至講武堂的網頁觀看)
溫豪杰先先則就《英雄志》與《水滸傳》在改編電視劇上的不同發表了一段談話:「《水滸傳》是當時生活狀態的再現,而《英雄志》是現代人營造新的古代世界,是對現代世界的映射,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價值觀貼近現代;《水滸傳》是草根英雄的讚歌,而《英雄志》裡更多的是充斥在「朝廷」裡的英雄。這兩種英雄,有著共同的做人原則,而這是打動自己的地方。」
兩位主角講話完畢,主持人問我身為《英雄志》的忠實讀者,對溫豪杰先生擔任這次電視劇的總編劇有何看法,我說:「溫豪杰先生曾經擔任《水滸傳》的編劇,而《英雄志》和《水滸傳》其實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比方這兩部小說都有一座山寨,都有「忠義堂前排座次」,這兩部小說的氣質很接近,而溫先生將《水滸傳》改編的很成功,相信他也能順利完成《英雄志》的改編工作。」
而同行的百度《英雄志》討論區版主「卓凌昭」也在主持人的幫助下,逼問孫曉《英雄志》大結局的具體出版時間,孫曉先生答道:「這次《英雄志》和安徽廣電簽了約,所以要是《英雄志》沒寫完,我可是要付違約金的。(眾人笑)孤音曾經在網路上做出承諾,說要是2013年《英雄志》還沒有出版結局,他就要吃書。所以《英雄志》的結局出版日期會以2013年為目標。」
最後,記者對我提問:「你看了《英雄志》十年了,是什麼動力讓你願意看這部書這麼久?」
我想了一想,看著記者,很認真的說出我的答案:「我是讀哲學的,《英雄志》的主角盧雲,具有很深的儒家色彩,而儒家思想又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思想,《英雄志》改變了我對儒家的觀感,進而改變我的人生觀。我想,這就是《英雄志》吸引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