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黏人與害怕
小文現年一歲半。上個月有一天,陳太太趁小文睡覺時外出採購日用品,他回到家,還沒開門就已經聽到孩子的哭聲。沒錯,是小文在哭,而且一臉恐慌的樣子。小文一看到媽媽,連爬帶走地趕過來,哭聲更加尖銳,好像是要告訴媽媽他的害怕,只有用變化的哭聲來傳達這份感受。從那次以後,小文就比較「黏人」,而陳太太罵小文的次數也開始增加,小文不但沒有因此而停止黏人,反而越「黏」越厲害。陳太太很煩,也很著急︰小文到底怎麼了?應該怎麼辦? 我愛爸爸,我愛媽媽 親和關係的形成,使幼兒有對抗「怕陌生人」的安全處所。親和關係的發展,能夠免除幼兒過多的焦慮和害怕,進一步建立起幼兒對周遭環境的信心。那麼,親和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類的表現是︰幼兒從會認生開始到三、四歲左右,在遇見陌生人或到陌生的環境時,常常會把腦袋往父母的懷裹縮,或抓緊父母的手與衣角,或躲到父母的背後。這時,父母如果將他往前推,他就會抗拒,要是過分勉強他的話,他可能會哭叫起來。 第二類是︰幼兒覺得難受時(例如︰跌痛或碰痛了、玩具被搶走了、尿濕了褲子或睏倦時),會轉向父母尋求慰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關心和擁抱往往會有奇妙的效果,不僅能減輕他的難受,同時還能產生一股「再出發」的力量。政治大學心理系黃國彥教授曾將這種現象類比為「充電」,幼兒到父母那兒充了「電」,又可以有足夠的「電力」去活動了。 第三類是︰父母離開,留下幼兒獨處或與陌生人相處,或者是被陌生人擁抱、接觸,幼兒會表現出焦慮與害怕(平常最容易觀察到的是害怕的表情、聲嘶力竭地哭喊等),這種反應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約在幼兒七個月左右開始,在二歲左右達到高峰,在四歲左右即漸下降。也就是說,從七個月大開始,幼兒靠與父母的親和關係建立自己的生活力量,這期間他最怕的是「電源中斷」。當他的力量培養得差不多時(需要二、三年的時間),就可以離開父母較長的時間與較長的距離,探尋自己的天地。 另一類親和關係的表現是︰與父母短暫分離後,幼兒再看到父母時展現「迎接」的笑容,或要父母「抱抱」的行為。 以上四類行為的發展,只要是為人父母者,多少都曾注意到。但前述的小文卻是個特例,在此分析這個特例來說明「親和關係與分離焦慮」相互循環的關係。 一般而言,母親是幼兒主要的親和對象。因此,早先研究者以為,與幼兒最常在一起的人,將是幼兒的主要親和對象。如果這項假設成立,可能許多職業婦女就會擔心自己不是幼兒的好媽媽(幼兒的主要電源)。然而,進一步的研究解除了這份擔心,因為研究結果發現,建立親和關係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敏感幼兒的需要,且對之作反應」。因此,父母每天只要有一、二個小時與幼兒在一起,就可能建立很好的親和關係。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 父母能絲毫不保留的關心幼兒。也由於這種毫不保留的態度,父母將更能敏感幼兒的需要。 在分離的時間內,幼兒必須要能得到良好的照顧。例如︰照顧幼兒的人也很關心幼兒,能滿足幼兒的需求,也能常對幼兒說些類似「媽媽上班去了哦,媽媽上班賺錢給寶寶買牛奶吃...」等與父母親有關的敘述。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幼兒之間就較容易建立良好的親和關係。 良藥苦口,對症下藥 那麼,陳太太該怎麼辦呢?以一般發展趨勢推測,小文處於正在發展相當強度的親和關係,同時也是「分離焦慮」反應最高點的年齡(一歲半)。這一天,他睡覺醒來找不到媽媽,房子裹只有自己一個人,他怕極了,大聲哭喊「媽媽--﹗」過了好久好久,媽媽才出現,他趕緊抓住媽媽,希望媽媽緊緊抱著他,他以為媽媽能了解他用哭聲傳達的恐懼感。但是,陳太太還有很多家事要做,一會兒就把小文放下來。這時小文接受到媽媽的力量還不夠完全撫平那個恐怖的創傷,他希望最起碼也須和媽媽保持相當接近的距離,才能繼續感受母親支持的力量,所以他就緊跟在媽媽身旁。可是,陳太太很難接受小文這種行為,她可能會這樣想︰「你已經夠大了,可以自己玩玩具。我又沒有走開,你老是黏著我,我怎麼做事?」同時,在行動、語言上可能也流露出相同的表示。如此一來,小文接受到的訊息就隱含著母親的拒絕與「可能再分離」,他的焦慮自然再度升高,更需要靠近媽媽,結果造成媽媽更明顯的責備,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陳太太最好能回過頭來重新評量小文需要的是什麼。小文正處在「我-社會」關係的發展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與鼓勵;他最能領會的方式是父母溫暖的擁抱;最容易發生焦慮的情況是與父母分離或感受到有分離的可能。所以,陳太太最好能接受小文的這些行為,將它看成是小文表示「需要」的途徑。這樣陳太太就比較不會先引起自己不好的情緒,也比較能適當地滿足小文的親和需要,轉而使小文漸漸「敢」離開母親,玩他自己的了。 當然,讀者會懷疑,小文是不是就這樣一直黏在母親身邊?如果陳太太抱著歉疚的心,再也不讓小文離開自己太遠的話,是會有這種可能。所以,陳太太最好能在小文要求接近時,給他適當的關心與擁抱;而在小文較滿足時,試著讓他在較近的距離內自己玩,同時也須隨時關心他,再慢慢將距離拉大。(在這段期間內,最好能對小文好的行為給予鼓勵,儘量不對不好的行為給予懲罰。) 其他人的協助 我們常常以為幼兒總是黏媽媽一個人,事實上,幼兒可以同時與幾位較常接近的人(更確切地說,較常敏感他的需要的人)建立親和關係,表現親和行為,只是強度不同而已。當然,能常慰撫幼兒的創痛,或會讓幼兒對分離感到相當焦慮害怕的,可能只有一、二位(通常是父母)。換句話說,幼兒附近的人對增強幼兒好的「我-社會」關係都有所幫助。因此,小文平常所熟悉的或與他已建立親和關係的人(尤其是如果他還能很敏感小文的需要時),都可以幫助陳太太解決困擾,協助小文建立更好的生活信心。
給新手爸媽 好用的育兒資訊
只要輸入寶寶生日,信誼奇蜜親子網將依寶寶的成長週數,每週主動提供為寶寶量身設計的發展提醒及育兒技巧。幫助新手媽媽掌握寶寶發展特徵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機。輸入寶寶生日
如何讓孩子能安心留在保姆家? 孩子從1歲半就開始送保姆家,現已2歲4個月。最近不知何故,他開始不願意去;而我為了避免哭鬧,只好先在保姆家陪他,然後趁他不注意時偷偷離開。但其實我能感受到他有深怕我離開的緊張和焦慮。請問我如何才能讓孩子安心的留在保姆家呢?…詳全文
小編的話: 拜訪「光陰的故事」眷村是歷史產物,隨著時間很多眷村都面臨拆除的命運,存留下來的眷村近幾年來透過不同的方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趁著一年四季中最友善的秋天,適合帶著孩子走訪各地特色眷村,告訴他們那個時代的故事,讓歷史透過另一種方式被人們傳頌。…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