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適合他們閱讀的書
◎把急切分享的心放一旁,選擇真正適合孩子閱讀的書
我自己從大三旁聽了林真美老師的兒童文學課開始,在大四時買了我的第一套繪本收藏。此後陸陸續續的蒐集,至我自己的小孩出生時,已經有六年之久。但當我從孩子零歲開始念書給他聽時,我並沒有立即把這些書全部翻出來與他分享,而是先選擇適合孩子在0-1歲階段適合的書籍──有聲音節奏的硬紙板書。等到孩子漸漸習慣書本和閱讀之後,才隨著孩子年紀日增,把我收藏的書籍與他分享。
然而很多時候,當大人出接觸到繪本,就滿心歡喜的想要把自己的喜歡介紹給孩子。雖然「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和孩子分享」的確是「共讀」很重要的一個原則,但是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喜歡,那麼可能會適得其反。
◎早期閱讀適合的書─有重覆句型的故事
其實適合初期閱讀的書籍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例如:重覆的句型。很多大人因為不了解這些重覆句型對孩子的重要性,因而省略了裡面重覆的句子,使得創作者原本藉由重覆句型所營造的節奏感消失不見,自然難吸引孩子。對許多大人來說,故事有沒有意義這點比較重要,然而對孩子來說,抽象的文字本來就不具太大的意義(尤其在1歲以前),但是它形成一種聲音的音律之後(就像兒歌一樣),自然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所謂的「故事」對這些小小孩來說,本來就是「聲音的表現」而已,只是當我們念給孩子聽時,他們會隨著閱讀的習慣知道,我們所念的聲音和書裡的文字是互相搭配的,整串的文字形成了有某些意義的故事……。這些理解則將會隨著閱讀的時間而逐漸出現。
◎重覆句型所營造出來的節奏感和可預測性,可以鼓勵兒童參與
且讓我們以《你有看到老鼠嗎?》這本書為例來加以說明這些重覆句型所形成的節奏感,以及唯有透過大聲朗讀的方式,才能創造原書所鋪排的節奏感。
- 在每一個頁面上,利用文字和圖像的對比反差,吸引孩子的目光和注意。
文字上:「沒有,沒有,才沒有,這兒哪裡有老鼠!」 圖像上:每一個頁面上都有一隻小老鼠。
利用文字和圖像的反差,使孩子成為先知先覺者的角色,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知道大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在閱讀時會特別有成就感。另外,每一頁重覆的句型形成故事的可預測性,讓孩子得以在接續的朗讀中自動參與其中(很快的,孩子會跟著念「沒有,沒有,才沒有,這兒哪裡有老鼠!」)。
- 在故事的後段,捕鼠專家要來抓老鼠時,文本本身的節奏感很強,很容易就能吸引孩子(只要你能念對節奏…)。
海德和辛德開始找老鼠。 他們高處尋,他們低處找。(用比前面文字略快一些的急促節奏) 他們屋裡搜,他們屋外查。 他們拍拍又撞撞。他們敲敲又打打。 他們這兒看看。他們那裡瞧瞧。他們到處找找。 這一段中文翻譯可是編輯費了好大苦心,比照原文的韻律,修整出來的中文版本。但如果只是用口述的方式來描述圖像上的景象的話,它可能就會變成這樣: 你看喔!他們要開始找老鼠囉!你有看到老鼠在哪裡嗎?他們爬到高的地方,他們蹲得好低喔…他們在屋子裡找找看,他們也去屋子外面看看…他們拍拍看、撞一撞,你看他們在敲敲打打…在櫃子上看一看,在床底下瞧瞧看,到處都沒有找到喔! 相較之下,原先形成的文字韻律立刻被擔心孩子看不懂而一定要「加以翻譯」的大人給破壞殆盡了。
◎把閱讀的詮釋權交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有自己感受的獨立個體
其實,好的兒童繪本本來就是設計給孩子閱讀的,任何兒童文學的創作者也都該以兒童為服務的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假定,只要你挑選了好的繪本,它的內容自然可以吸引孩子。雖然或許孩子並不能馬上理解(有時會受限於生活經驗),但你也許可以在孩子的遊戲中去發現孩子的理解與不理解,只要大人能夠提供孩子足夠的空間,那麼孩子對於故事的疑問,自然會樂意提出。或者,也能透過遊戲當中,去推敲他所不能理解的部分,這些都有賴聰明有智慧的大人能從生活細節中透過觀察來理解孩子和他們的閱讀理解。
圖畫書不是設計來讓大人詮釋給孩子聽的(大人應該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詮釋能力),圖畫書本來就是創作給孩子自己看的(正如大人自己閱讀一樣),只是因為孩子還不具備識字能力,所以由大人代替孩子讀給孩子聽。聽了故事之後的感受,該由孩子
自己感受、感覺,而不應該由大人的感受、感覺,強行複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才能真正成為有自己感受、感覺的獨立個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