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孩子為生活重心,從出生就要這樣做!
你的世界繞著孩子轉嗎?家有新生兒,特別在寶寶剛出生的階段,新手父母通常很習慣以寶寶為生活重心,任何事情都以他為主要考量。小編詢問專家:這種情況大約到孩子多大時要有意識的調整?沒想到繪星心理治療所 所長謝玉蓮的回答是:「從出生就要開始,不以孩子為生活重心。」
文/江睿毓
繞著孩子轉?源自於焦慮的大人
擔心自己沒辦法當一個好的爸媽,擔心自己不夠敏銳去覺察孩子的需要……,有著各種擔心的父母,為了降低自我的焦慮感,一旦看到孩子的需求,就會不自覺地想要去滿足他,這是一個很自然而然的生存反應,但卻忘了讀懂孩子發展上的需要。
是「需求」還是「需要」?
年紀尚小的孩子在感覺不舒服時,多數會用身體動作來表示,例如哭鬧、扭動不安、拱起身體……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同情況下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需要」,可能是換尿布、餵奶、需要安撫……等。若大人錯誤解讀了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的不安及反應加劇,無頭蒼蠅般的大人此時會感覺更焦慮,於是大人和孩子間形成了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看到「需求」,等待一下下
謝玉蓮臨床心理師提醒父母,看到需求時,孩子跟我們都需要等待一下下。把這個時間拉長一下,不要那麼快去做需要的判斷。在這個過程裡,先接住孩子的情緒,信任的基礎是安全感,大人可以先給予口語的安撫,回覆孩子安全感的需求,「哭哭了,不舒服喔?」讓他知道他的需求出來時,有人已經收到了。
接下來給予身體的安定,像是撫摸小手、拍拍身體。在這個過程裡同時幫自己爭取了一些時間,聞一下屁屁是不是臭臭的?算一下到了該喝奶的時間?再決定下一個行動。
慢步調中回應孩子的需要
0∼1歲的寶寶,正在建立對環境的安全感,此時新手父母也學習著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跟孩子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必須慢慢地嘗試、敏銳地察覺,才能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找到適合彼此且舒服的節奏來回應孩子的需求。
與孩子的互動中,謝玉蓮臨床心理師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是,為彼此爭取等待一下的時間,在慢步調中去回應對方安全感的需要。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被制約且學習到:當我表現出不舒服時,大人是有回應的,我是安全的。孩子的哭泣、不安會因為大人第一步的口語安撫而趨緩,再給予身體安撫之後,不安又再降低一些些。
看見孩子Ready Go的發展訊息
孩子的成長大約在進入副食品階段時,孩子的自主權也跟著逐漸發展。謝玉蓮臨床心理師指出,此時父母要留意孩子Ready Go的發展訊息。當父母能讀懂孩子的需求,就不會過度以孩子為中心。
完整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