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4/03 第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科學少年 | 粉絲團
 
編輯的話 地底下的神祕居民!《誰在地下呼吸?》
本期主打 聽,是誰在腳底下呼吸?
好文推薦 男生女生開車,有不一樣嗎?
天宮一號掉到哪去?
活動專區 2018年茂迪科普講座
師生一起投稿玩科學~~
《科學少年》調價前最後優惠!
   
地底下的神祕居民!《誰在地下呼吸?》
郭雅欣
在我們生活周遭,有一個你不易察覺,卻真實存在的「地下世界」!在這裡生活的「地下居民」數量比人類還多,他們不但過著豐足的生活,還滋養了大地。這個神祕的世界,就藏在看似不起眼的土壤裡──沒錯,這些灰灰髒髒的土壤以及裡面的小生物們,就是這期《科學少年》的主角唷!到底有哪些生物正在地下呼吸著?牠們又為土壤帶來了什麼好處?翻開〈誰在地下呼吸?〉,一一探索牠們吧!
 
聽,是誰在腳底下呼吸?
謝宜珊
你接觸過土地嗎?大自然裡那種咖啡色、有人說是「髒髒的」的泥土?走在學校操場、公園或郊外時,就能碰到這些土地,但你曾好奇或注意過,腳下的泥土裡有些什麼東西嗎?這些土壤除了可以種花、種樹、種稻米,玩得滿手黑黑的,還有什麼重要的功能呢?

土壤其實是個非常神奇的世界,全世界有超過25%的生物住在裡面。光是小小一湯匙的土壤,大約一公克,就住了比臺灣島上人口還要多的生物,約含有10億隻細菌、百萬隻的真菌、百萬隻的原生生物,以及幾百隻的線蟲。很不可思議吧!除了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廣大的土壤裡還有許多生物是我們肉眼可見的,例如蚯蚓、蜘蛛、螞蟻,以及中大型的哺乳動物。

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連同土壤環境,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生態系,更讓大自然裡的營養能夠循環利用。

大地之母

現在,就先來認識土壤本身吧!

土壤摸起來雖然鬆鬆軟軟的,但它的來源卻是堅硬的岩石。大自然的風和雨在漫長的時間裡把岩石化為微小的碎塊,形成了細碎的土。不過,光靠風化得來的岩石碎塊,並無法形成能夠滋養萬物的肥沃土壤,還需要加入「有機質」─這是營養的來源。而有機質來自哪裡呢?這就得靠土壤裡的生物來幫忙了。

植物從肥沃的土壤中吸取各種養分,逐漸長大成熟,然後被動物食用,成為動物成長茁壯的養分,當動物死亡後,這些營養會回歸大自然,但這個過程需要「清道夫」的幫忙─也就是土壤裡的生物,包含了真菌、細菌、線蟲、原生生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

清道夫們會將動物的屍體、排泄物、落葉和枯草等,一點一點的分解成養分,讓營養回到土壤中,再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此循環不已。除此之外,土壤裡眾多生物之間的取食關係形成了食物網,微生物被小生物攝取,小生物再被大動物吃掉,如此一來,營養就能一層一層傳遞下去,生命也因此生生不息。

來自土壤的養分循環,支撐大自然的各個生態系。我們的食物也幾乎都是由土壤而來,因為其中的養分培育出植物,植物供養了動物,所以我們吃下的蔬果或肉類,源頭正是來自大地的營養。此外,土壤還有潔淨水源、防止汙染物進入溪流和湖泊、涵養水分的功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裡儲存了大量的碳,也可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難怪有人把土壤稱為大地之母呢!

地下城的居民

了解土壤環境與它重要的角色後,讓我們直接進入土裡,好好認識一下裡面的居民吧!

健康的土壤可是充滿生命力的。外表看似寧靜,地底下卻有各種大大小小的通道,裡面有著不同的生物忙碌穿梭,十分熱鬧。這些生物除了是地下居民,有許多更是打造健康土壤的好幫手,到底有誰呢?

蚯蚓

說到土壤的好幫手,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蚯蚓!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疏鬆和肥沃的土壤中,主要以腐爛的葉子為食,也會把土吃進體內,將微生物吸收後,再把不能消化的沙土排放出來,所以蚯蚓的排泄物對改善土壤的品質非常有幫助。牠在土裡鑽來鑽去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讓土壤保持健康狀態。

蚯蚓也有壞傢伙

可別以為蚯蚓都是好傢伙,其實也有壞蚯蚓!有一種外來的「黃頸蜷蚓」,約在50年前隨著植物進口來到臺灣,並且快速遍布全臺。牠們不只繁殖力強,還會威脅本土蚯蚓和其他土壤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空間。牠們雖然也吃腐爛物並排放有機質糞土,不過牠排放的糞土結構很細,吸水力極強,不但不能疏鬆土壤,反而會降低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硬化,造成植物根部或土壤中的小生物缺氧而死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8年04月 ]

 
男生女生開車,有不一樣嗎?
科學少年編輯部
馬路三寶是偏見,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雖然說有駕照的人就可以開車上路,不過技術好壞卻是因人而異。駕駛技術好的人,能讓行車過程既平穩又安全,反之駕駛技術差的人,不但乘客坐得不舒服,還可能發生危險。那麼,哪種人比較會開車呢?科學家針對某間駕駛訓練班的學員表現,分析了四種因素和駕駛技術之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年紀和駕駛技術有關嗎?

平均來說,年紀愈大駕駛技術愈差,其中男性的趨勢又比女性明顯。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

女性對自己的駕駛技術比較沒有信心,但實際上,女性駕駛的表現和男性並沒有什麼差別。

☉會運動的人比較會開車?

有運動經驗的人駕駛表現較好,不論男女都一樣。過往曾有研究指出,運動能增加人的空間感,或許也因此對於開車有所幫助。有練過果然不一樣啊!

☉打電動有助於駕駛技術?

曾有研究指出,打電動也能增加空間感,所以科學家本來預期常常打電動的人,駕駛技術會比較好。不過分析的結果出乎意料,打電動和駕駛技術一點關係也沒有。唉呀,這下子少了一個打電動的好藉口了。

近幾年常聽見所謂的「馬路三寶」,指的是「老人、女人、老女人」,意思是在馬路上看到這三種人開車時,要特別小心,暗喻著這三種人比較不會開車,或是不注意路況。但是從研究結果看來,這其實是個偏見,駕駛技術和性別沒有關係。不論是男女老少,只要開車上路時專心開車,注意路況,遵守交通規則,就能夠成為一名好駕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8年04月 ]

天宮一號掉到哪去?
郭雅欣
最近,中國的試驗型太空站「天宮一號」相當受到矚目,但並不是因為它有什麼新發展,而是因為……它快掉下來了!

天宮一號於2011年發射升空,曾經成功在太空中和其他太空船對接了幾次,也曾有太空人進入天宮一號短暫生活了幾天。順利完成試驗任務的天宮一號,卻在2016年與母國失去連繫,在中國宣布與天宮一號中斷連接後,它搖身一變成了令大家人心惶惶的「大型太空垃圾」。

難以預測的墜落

天宮一號原本在距地球表面350公里左右的高度運作,2015年底以後位置不斷下降,而且隨著與地球的距離縮短,受到空氣阻力與重力的影響,下降速度愈來愈快。科學家估計,在今年3~4月間,天宮一號就會墜落在地球表面,但到底「獎」落誰家,卻無法確定。因為它可能的墜落範圍超級巨大──從北緯43度到南緯43度之間都有可能,幾乎涵蓋地球表面大約三分之二的面積!

人類發射升空的太空船或衛星相當多,近幾年來,當這些太空船或衛星結束在太空的任務後,地面的研究人員會刻意讓它減速,並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墜落地表,以確保它進入大氣層後,燃燒剩餘的碎片可以落入特定海域,不影響人類安全。

天宮一號本來也有這樣的墜落計畫,但由於它已經和地球中斷連接,研究人員可能已經失去對天宮一號的控制,使得它的墜落變得難以預測。

那……我們要逃難嗎?

我們身處的臺灣也位在這個超大的「墜落範圍」內,那我們會不會被打到?需要逃跑嗎?

其實不用太過恐慌,雖然天宮一號算是「大型太空垃圾」,但大部分還是會在大氣層中燒毀,剩餘的小碎片打到你的機率,比你一年內被閃電打到的機率還小1000萬倍。另一方面,對天宮一號的預測其實和天氣預報類似,愈接近時會愈準確,等到它真的墜落的前幾天,科學家就能預測出大概的落點範圍,甚至還能公布哪些地方的人可以親眼目睹天宮一號墜落的情景,那會像是持續長達一分鐘的流星一樣,不妨期待一下。

但必須提醒的是,如果你真的發現了天宮一號的碎片,千萬不要撿拾。因為碎片上可能帶有毒性或腐蝕物質,也可能散發有毒氣體。為了自身安全,最好盡速離開、通報警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8年04月 ]

 
2018年茂迪科普講座
【離開地表,航向未來】前往太空、移居其他星球,已經不是科幻小說!?科學家們正準備把這個夢想實現,但是住到外太空去,似乎有好多要克服的事情呢。科學的發展正超乎你的想像!一起跟著兩位教授來探索外太空的奇妙世界吧!

[立即前往]

師生一起投稿玩科學~~
欲帶領同學共同參與「全班一起來投稿」活動的老師,請填寫報名資料。每期將選一校之老師致贈教學所需當期雜誌(至多30本)。獲選之老師請於當月底前提供10件以上30件以下學生作品參加投稿園地。並提供200字以上教學心得與全班拿雜誌之照片。

[活動報名]

《科學少年》調價前最後優惠!
《科學少年》2018年六大升級!調價前最後優惠,只到四月底,敬請把握!

[立即前往]

 
用大數據打開你的未來!
工業時代的原料是鐵。在資訊時代要往前走並且成就大事,你需要大量數據和使用那個數據做出更聰明、更有效決策的能力。大數據將改變你吃的東西、你說話的方式,以及你在未來的行動。

今春最浪漫!西螺大橋絕美「花海」綻放
西螺大橋東側10公頃的波斯菊花海,原本預計在春節期間開花,因為氣候影響,直到近日才盛開綻放,七色波斯菊花海與紅色大橋相互輝映,成為春季裡最浪漫的風景之一,吸引不少民眾拍照打卡。
 
 
遠流博識網 | 遠流俱樂部 | 遠流粉絲團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