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關鍵就在理財!【理財周刊電子報】讓你擁有最專業的股市投資指南、企業內幕追蹤、理財致富手冊。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03 第13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科學少年 | 粉絲團
 
編輯的話 科學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本期主打 防疫大作戰!新冠病毒是什麼大魔王?
好文推薦 為什麼要學科學?聽聽孫維新怎麼說
黑洞踹飛恆星了!
活動專區 全班來投稿!火熱徵稿中∼∼∼
歡慶《科學少年》18週年!享超值優惠限時至4月底!
   
科學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科學少年》總編輯 陳雅茜
這陣子世界紛紛擾擾,新出現的傳染病讓人大傷腦筋,出門得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就連學校也延後開學。相信大家已經知道,這個叫人傷腦筋的流行病就是武漢肺炎,病原是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這個疾病的致死率雖然不高,民眾仍然非常緊張,但它到底是什麼?來自哪裡?我們需要擔心到什麼程度?在回答之前,請先看看本期的介紹〈新冠病毒是什麼大魔王?〉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這個新出現的傳染病。

關於科學,你是否曾被孩子如此問過:〈為什麼要學科學?〉你我可能也有過相同的疑惑,卻從來說不清楚答案。很幸運的,我們找到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跟我們分享了三大理由。下一次當孩子再一次問你,相信你會有答案。

 
防疫大作戰!新冠病毒是什麼大魔王?
盧心潔
從農曆春節起,人們紛紛戴上口罩,原因不只是空汙或流感,更是因為人人聞之色變的「武漢肺炎」。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中國武漢,得到這種病的人多半因為肺部發炎而發燒、咳嗽,沒多久科學家找出病因是種從未見過的冠狀病毒,並正式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它的樣貌,究竟病毒是什麼?為什麼會使人生病?「冠狀」又是何意思?

一般講到生病的原因,我們常會怪罪「病菌」,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病原體」,也就是造成疾病的微生物。其中不只細菌,還有黴菌、病毒……等,而這次疫情的元兇─冠狀病毒,便是病毒的一種。

病毒非常微小,大約比細菌小1000倍,通常只有蛋白質構成的簡單外殼,包裹著遺傳物質DNA或RNA,不像一般生物有完整的配備,無法獨自存活。然而當它們入侵其他生物的細胞,會變得像綁匪,綁架生物細胞為自己做事,讓細胞製造更多病毒。被挾持的細胞無法做好原本的工作,最終精疲力竭而死,然後病毒釋出,使其他細胞一一淪陷,而生物本身也就生病了。動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例如流感和登革熱,就是病毒惹的禍。

目前經過科學家鑑定的病毒超過5000種,尚未被發現的還有數百萬種。它們雖然不起眼,卻無所不在,但說到這裡也別感到害怕,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是大魔王。有些病毒進入動物或植物後,可以和平共存,或是不做任何事,處於休眠狀態。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其實有套內建的防禦機制!大部分闖進人體的病毒(或其他病原體),都會在第一時間被免疫系統阻擋,不會造成影響;只有當身體不那麼強壯,或遇到特別難纏的病原體時,才會生病。

新冠病毒,非同小可

這回的新型冠狀病毒就相當頑強!冠狀病毒有很多種,共同特色是橢圓形的外殼,且上面長著許多突起的棒狀構造,在顯微鏡下看起來既像皇冠也像海膽,因此名為「冠狀」病毒。這類病毒最常感染動物,透過糞便、唾液傳染,會入侵腸胃道和呼吸道,讓受感染的動物拉肚子、流鼻水、咳嗽或發燒;也有些冠狀病毒會沿著氣管抵達肺部,導致發炎。而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常出現發燒發熱、四肢無力、咳嗽、呼吸困難以及肺部發炎等症狀。

但是,原本感染動物的病毒,為什麼會出現在人類身上呢?目前原因尚未揭曉。可確定的是,造成武漢肺炎的病毒對我們來說是新的病原體,可能正因為人類從未遇過這個病毒,免疫系統還不知道怎麼對付它,才會導致嚴重的病情,並在短時間內造成大流行。

醫界和科學家已對這項急症積極展開研究,雖然目前仍沒有藥物可醫治,也沒有疫苗供注射,但人類曾經成功對抗其他冠狀病毒,因此研究人員正參考那些經驗,緊鑼密鼓的測試中,想必救命解方很快就會問世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20年3月 ]

 
為什麼要學科學?聽聽孫維新怎麼說
陳雅茜
你心目中的科學家長什麼模樣?是像愛因斯坦一樣滿頭亂髮、不修邊幅?或總是嚼著一口難懂的文字,信手拈來就是一串深奧的公式?

這可不一定,臺灣有個科學家,身形高大挺拔,總是打扮得宜,說起話來嗓音低沉迷人,幽默之處令人開懷大笑,睿智之處又發人省思。他除了深究宇宙的奧祕,對滿天星斗有獨特見解,更允文允武,能寫書法能唱戲,也能把哈雷與牛頓的故事寫成舞臺劇。他,就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孫維新館長。

孫維新是臺大畢業生,留美天文博士,曾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進行研究,返臺後擔任教職,曾協助建立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天文臺,以及位在青藏高原和墾丁的天文臺,天際還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為名。他在公共電視製作的《航向宇宙深處》系列影集,榮獲金鐘獎肯定;在臺大開設的課程「認識星空」吸引上千名學生排隊選課;筆下的《孫維新談天》一書,更贏得金鼎獎推薦。擔任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後,孫維新對於推廣科學更加不遺餘力,啟發許多民眾與莘莘學子對科學的興趣。

對他來說,科學是研究,更是值得推廣給大眾的迷人領域。許多人問,到底為什麼要學科學?科學有那麼重要嗎?關於這些問題,孫館長有他獨特的見解,聽聽他怎麼說,或許我們對學科學這件事,再也不會感到迷惑。

科學少年:對有些人來說,科學似乎比較遙遠,有些人甚至會排斥。到底科學是什麼呢?

孫維新:首先大家要了解,科學並不是一個存在很久的項目,而是過去三四百年來才發展出來的領域。大約四百年前的伽利略,都還只是在觀察現象,提出解釋,設法找出大自然運作的原理。由於科學工作者對自然現象有著莫大的好奇,所以會有恆心和毅力把現象背後的道理找出來。所以科學其實就只是設法找到適當的理論,建立模型,去解釋看到的現象。科學來自生活,並不嚴肅也不可怕。只要你有好奇心,就會對科學有興趣!

大家都該認識科學嗎?

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基礎的科學常識,但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該當科學家,喜歡藝術或文學也都很好,不過,科普知識在生活中具有幾個重要的效果。

科學的重要效果在哪裡?

首先是讓社會大眾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樣整個社會就能趨向理性和諧。我們常在新聞裡看到社會上的各種問題,例如桃園海岸的藻礁,因為中油公司要建設天然氣的接收站,大家激烈討論是否會破壞藻礁,學界、媒體和政府各說各話,但我們如果連藻礁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能判斷誰是誰非呢?藻類和珊瑚一樣,都能造礁,能夠保護海岸不受侵蝕,而且上面很多孔隙,許多生物都能藏身其中,所以可以創造良好的生物多樣性,是對環境友善的自然現象!但如果沒有這些科學知識我們無從判斷,只能被牽著鼻子走。臺灣現在有許多問題都以政治手段解決,像核能要不要發展?電價要不要漲?理解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科學議題,用科學方法分析解決,就沒什麼好吵的了。

第二是能讓人富足小康,有了科普常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就能創造商機!換句話說,科學可以幫你賺錢!舉個例子,宜蘭有位農民看到中部的高接梨價錢不錯,心想宜蘭的氣溫也差不多,就把高接梨移到宜蘭種。幾年後樹長成了,開了滿樹白色梨花,但隔年卻一個果子都沒結!他感到奇怪,為什麼開花卻不結果?是不是沒有蜜蜂了?於是他在梨樹附近裝了盒子來抓蜜蜂,結果抓到了,可見並不是沒有蜜蜂。他又想,是否因為宜蘭多雨,即使蜜蜂傳花授粉,花粉卻被雨水沖掉了?於是他在每個花束上面加個雨傘,隔年,梨樹結實纍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20年3月 ]

黑洞踹飛恆星了!
科學少年編輯部
這顆超高速恆星,來自神祕的銀河系中心。

銀河系中的恆星可以跑多快?以太陽來說,繞銀河系中心運行的速度約為每小時80萬公里,快得難以想像吧?但現在科學家發現一顆距離我們2萬9000光年的恆星S5-HVS1,正以每小時600萬公里的超高速暴衝!這個速度比銀河系大多數的恆星還要快上十倍,相較之下太陽就像老公公在散步一樣……這顆恆星究竟從何而來?速度為何會這麼快?

科學家回溯S5-HVS1的來源,發現它來自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大約是在500萬年前,被這個黑洞以極高速度拋出。咦?黑洞不是巴不得把附近的東西吃光光?怎麼會拋出星體?這背後有個理論,叫做「希爾斯機制」,是30年前美國天文學家希爾斯提出的。他認為當宇宙中兩個恆星形成的系統太靠近黑洞時,原本達成平衡的兩顆恆星在黑洞作用下,其中一顆會被黑洞拉走,另一顆會被黑洞以高速拋出,因此S5-HVS1可能就是那顆被黑洞一腳踹開的恆星。

這項發現讓科學家非常興奮,雖然高速恆星是由黑洞拋出的理論早已存在,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明確提出高速恆星與銀河系中心的關聯,也為希爾斯機制提供明確證據。我們雖然知道銀河系中心有個質量約為太陽4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但其他性質卻知之甚少;期盼未來能發現更多來自銀河系中心的星體,提供更多這個神祕區域的資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20年3月 ]

 
全班來投稿!火熱徵稿中∼∼∼
欲帶領同學共同參與「全班一起來投稿」活動的老師,請填寫報名資料。每期將選一校之老師致贈教學所需當期雜誌(至多30本)。獲選之老師請於當月底前提供10件以上30件以下學生作品參加投稿園地。並提供200字以上教學心得與全班拿雜誌之照片。

[活動報名]

歡慶《科學少年》18週年!享超值優惠限時至4月底!
[立即查看]
 
職涯異動焦慮 帶領職能學習需求
現代職場上班族對於「職涯變動」的焦慮感,可能更勝於過往任何一個時期,也帶來了一波波的學習熱潮。但是學什麼、怎麼學,對你的職涯提升最有幫助呢?看看別人怎麼做。

《寄生上流》與《羅德琳達》的諷意交織
在甫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裡,導演奉俊昊不但讓觀眾與輝煌壯麗的巴洛克音樂撞個滿懷,更讓來自韓德爾歌劇《羅德琳達》的兩段詠嘆調,呼應著全片兩處關鍵轉折的情節唱響,特別引人注意。
 
 
遠流博識網 | 遠流俱樂部 | 遠流粉絲團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